隨著國內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為豐富旅遊目的地內容、打造景區營銷「爆點」,近年來,各地景區興建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雕塑作品,這些做法在景區提升、吸引客流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同時,一些地方建設的的景觀雕塑也出現了脫離實際以及與周邊環境不協調等問題。這其中就包括在今年7月份相繼上了熱搜的荊州關公義園的「巨型關公像」和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項目。
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輿論發酵之後,上述項目甚至引其了國家主管部門的注意。日前,住建部發出《關於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項目和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項目有關問題的通報》,指出巨型關公雕像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水司樓存在脫離實際、濫建「文化地標」、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等問題,並責令當地有關部門跟蹤指導做好項目整改。
實際上,通過建設景觀雕塑或者城市地標等方式打造景點是很多地方在旅遊開發過程中的通行做法之一。北京大學規劃學博士、博看文旅公眾號負責人劉傑武告訴新旅界(LvJieMedia),通過打造巨型雕塑形成景區地標,是塑造景區爆點最快的路徑之一。在很多景區資源匱乏或者一般的地方,打造巨型雕塑相當於短時間內從無到有創造景區資源。其次,建成巨型雕塑後,當地通過申報其在國內或者世界範圍內的唯一性後,可以迅速拉高城市或者景區的旅遊資源級別,無論是對景區營銷還是對遊客的吸引都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然而,很多地方在建設景觀雕塑或文化地標時由於出現偏差,往往會導致「尺度過大、品質不高、題材不適宜以及與周邊環境不協調」等問題的出現,最後不得不重新整改甚至拆除。由此,旅遊業界不得不重新審視:通過建設巨型雕塑或地標來進行引流真的靠譜嗎?景觀雕塑建設的「正確打開姿勢」應該是怎樣的?
「從中國旅遊開發的歷史角度來看,國內頂級的旅遊資源已經開發得差不多了。在後期的開發過程中,旅遊景區的巨型雕塑是作為一個核心吸引物,或者作為一個文化的聚焦物來呈現的,從產業發展角度來說,它是有利於旅遊發展的,但這必須建立在良性的、沒有質量和安全問題的基礎上,否則項目在運營落地的時候將『一塌糊塗』。」巔峰智業南方大區副總申作平在接受新旅界採訪時指出。
以荊州關公巨型雕像所在的關公義園項目為例。資料顯示,關公巨型雕像所在的荊州關公義園項目規劃用地面積228畝,總投資15億元,以「義」為主題,旨在以多種方式生動展現關公「義薄雲天」的一生。該項目2014年2月動工,是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擴建升級項目一期工程,最初規劃為「創建荊州古城五環5A景區的引爆點,是荊旅集團在荊州唱響「雙城記」(三國歷史古城與文創產業新城)、打造中華傳統美德之城、全球關公文化中心、世界著名旅遊目的地的核心項目」,並在2014年入選國家優選旅遊項目,2015年被評為湖北省第五批文化產業基地並納入中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
園中最引人注目的關公雕像總重5000噸,高58米,相當於19層樓高,外貼4000多片純青銅,耗費青銅1200噸。值得注意的是,關公義園位於荊州護城河邊,建造青銅像的地方,地下為淤泥質層。據報導,經專家論證,彼時的開發方荊州旅遊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決定採用打樁加沉降層的辦法來加強建築底部的承載能力,並認為「即使有少許下沉,也是整體下沉,不會出現傾斜等情況。」當時,荊旅集團負責人還表示,「關公銅像是引爆點,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到荊州。但這遠遠不夠,因此,集團將深挖三國文化、關公文化,以文化內涵打造整個荊州古城。同時還輻射到荊州古城外,打造全域旅遊。」
但事與願違。據報導,2016年6月17日,關公義園開園,關公雕像下是一棟兩層高建築,名為關公文化展示中心。該園對外宣稱為"荊州旅遊的新地標",但4年多過去了,遊客和市民卻不買帳,經營狀況慘澹。
據了解,關公義園開園之初,確定的門票價格為120元。或許是因為入園狀況不理想,隨後自2019年03月18日起,關公義園宣布開始對荊州市民實行免費開放,但外地遊客仍需花40元購買門票入園。不過,遊客對此似乎並不買帳,甚至有去過的遊客表示,「關公義園就一個雕像太單調,而且這個關公像設計得很醜,破壞了與城牆的協調性,除此之外景區其他配套啥都沒有,40元的門票非常不值。」
今年7月,有媒體報導稱,湖北荊州關公義園的關公雕像並未得到荊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規劃許可,並在2019年8月被荊州市城管委下發整改函件稱其為"違法建設"。7月8日,荊州市城管委執法督查科負責人向媒體介紹,發函一年多了,荊旅集團並未向該委反饋整改情況。
此外,關公文化展示中心未經過消防驗收營業,且關公雕像基座出現超過10cm的縫隙,正在下沉。當時,荊旅集團回應稱,雕像自然下沉1cm,消防驗收已上報。
在經歷了公眾和媒體的多輪熱議後,住建部發文指出,湖北省荊州市在古城歷史城區範圍內建設的巨型關公雕像,高達57.3米,違反了經批准的《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有關規定,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並要求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要結合職責配合有關部門跟蹤指導荊州市做好巨型關公雕像項目項目整改。
事實上,違建的荊州巨型關公雕像並非個例,新旅界梳理發現,此前還有其他城市建設大型關公、老子、柳宗元等雕像,或被指違建違規,或主動停工拆除。
據北京青年報2018年報導,2018年10月17日,「江西省安福縣民宗局責令整改通知書」照片傳播,通知書稱,羊獅幕景區的老子巖雕像屬大型露天宗教造像,要求其在10月16日前自行拆除到位。據介紹,景區以「老子」哲學為主題,在天然花崗巖上為其雕刻了一尊石像。高23米,寬16米,「與山巖渾然一體。」
2012年,柳州市城市投資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7000萬元,欲建造一座高達68米的柳宗元銅像。按設計規劃,這座雕像可以360度旋轉,並成為「國內最高的人物銅像」。項目在2013年年中停工,而巨大的雕像底座和核心柱子部分已矗立江邊。
2014年廣西柳州日前全面清理整治奢華浪費建設,8月開始拆除尚未完工的柳宗元銅像底座。對此,柳州市城市投資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回應稱,項目是採用市場化運作實施,拆除決定是對照「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精神,對柳宗元雕塑項目進行再評估後做出的。
2011年8月,河南宋慶齡基金會開始建造一尊耗資1.2億元高達27米的宋慶齡雕像,其位於繁華的鄭東新區的九如東路與龍湖外環南路這兩條寬闊公路的交叉口,地理位置很好,一度被稱為鄭州鄭東新區標誌性建築。這座宋慶齡雕像屬於鄭東新區兒童活動中心的配套項目,項目全稱為「河南省宋慶齡基金會青少年兒童活動中心及配套項目」。2012年初就已基本停建,7月時已完全拆除。
2010年10曰23日晚,彼時被媒體熱炒的廣東肇慶巨型關公像,在廣東肇慶北嶺將軍山被拆除。肇慶市政府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拆除非法建築是規範該市城區的規劃建設,確保北嶺山的良好生態。據投資方稱,該「關公塑像」高達38米、投資3000多萬元人民幣。
「總體來說,近年來景區大型雕塑的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之所以出現這種現狀,主要是因為部分地方官員好大喜功,規劃單位推波助瀾,投資建設急功近利,導致運營落地一塌糊塗。」申作平總結道。
住建部在日前印發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大型城市雕塑作為城市公共場所中的藝術品,是城市環境的組成要素,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反映,是城市精神風貌的重要標識。隨著群眾對於城市文化、公共藝術的認識和需求不斷提高,各地建設了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優秀城市雕塑作品,在營造公共環境、提升文化品位、塑造特色風貌等方面發揮了良好作用。
而大型景觀雕塑作為大型城市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對景區的建設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劉傑武看來,巨型雕塑在旅遊景區建設中發揮著六大作用。
第一個是它具有神聖性。一個建築尤其是在宗教類和名人類裡面的巨型雕塑是有很大的神聖性的,當一個物體超過一定的高度,超過一定規模的時候,會使人對宗教和個人產生的崇拜油然而生。
第二個是它具有圖騰性。它能夠把地方的文化、地域的精神或者要打造的IP,通過景區巨型雕塑圖騰化,就能夠讓人產生一個具象的東西。
第三個是它具有焦點性。它能夠吸引人的眼球,使人在遊覽景區時的關注點都聚焦在這一個「龐然大物」上。
第四個是它有驚奇性。它能夠讓你感慨這種偉大的景像,都是人和大自然留下的偉麗的痕跡,都能夠讓你產生膜拜。
第五個方面具有話題性。一個巨型的景觀雕像出來,景區或者投資者必然會要去申報各種世界級和國家級別的記錄等等,它就具有了這種話題性。
第六個就是所謂的唯一性——僅此一家,別無分(雕)「像」。
巨大的城市雕塑
「在國內旅遊資源開發第一波高峰期之後,出境遊的選擇也比較多的情況之下,國內旅遊競爭加劇,在5A景區或者世界遺產這一類的一線資源開發得差不多之後,一些小縣城或者說一些景區資源不是特別聚焦的地方,它就需要通過這種打造這種地標來做他的品牌和形象。」 申作平進一步分析,「很多地方熱衷於通過興建區大型雕塑來打造景區,是因為旅遊一定是要做第一或者做唯一,才能夠吸引遊客,所以它就形成了這種有事件營銷,從營銷角度來說,它是很正常的。」
正如申作平所言,在地方的既定規劃中,類似的巨型雕像建築,往往是被當做城市或者景區地標來打造。然而由於建設規劃脫離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城市原本的歷史文化脈絡,導致地標建築徒有其表,異常突兀,沒有任何地標屬性的文化內涵,如此大興土木還造成了巨大的浪費損失。
在近段時間發酵的關公像和水司樓事件中,網友對此次的通報表示贊同,但對於建築本身則評價不一,不過較多的聲音指出,「必須追責,但也希望能好好利用起來,別一拆了事。」
「我覺得景區雕塑建設出現偏差,在產業發展過程當中出現是正常的,是屬於一個產業上升階段的摸索階段的必然現象。」申作平表示,景區雕塑是有利於景區發展和景區文化傳承的,但是要建立在良性的,而且沒有質量問題的基礎上。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那麼景區在建設巨型雕塑的時候,如何才能更好地兼顧文化旅遊和社會經濟效益,形成良性循環呢?對此,劉傑武強調,有五個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個是真實需要。一個地方是真實需要有通過巨型雕像「造景」來達到提升景區的這個目的,才去投資建設,而不是盲目上項目。 第二個是藝術需求。不能只是把景觀雕塑做大做高,而沒有呈現出更高級的藝術形態,或者對藝術的追求。 第三個是質量保障。比如說關公像,之所以引起巨大的討論,不是因為它大,而是因為它出了地基下沉、工程質量等問題了,從而引發大家的擔憂。 第四個是必須合規。要嚴格遵守國家主管部門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城市綠化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 第五個是場景融合。雕塑是要回歸它本身的需求的,它可能是營造某些場景方面所需要的。
「在全域旅遊發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核心資源和優質資源已經開發的差不多了,旅遊產品是需要更新迭代的。在這種情況下做一些吸引物,或者說聚焦物是有必要的。」申作平解釋道,「因為無論是產品的更新迭代也好,避免大家的審美疲勞也好,都需要追求一種更新、或者說更好的正能量的東西來引導。這種新的產品既可以讓遊客開闊視野,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傳遞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