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臨泉人,我對自己的家鄉臨泉縣自是更熟悉一些,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城一鎮,感覺上也是更加親切。

其實關於臨泉,我之前已經寫過兩三篇文章了,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上對它進行過一些介紹。但是總覺得不夠,總感覺在我的筆下,並沒有寫出家鄉臨泉縣的靈魂所在,更沒有寫出一些引人共鳴的東西。所以今天我要再寫一下我的家鄉臨泉縣,走進家鄉臨泉的農村,從旅遊和人文的角度,去看一看這片土地最真實,最樸素的樣子,去看看這裡最美的秋天,看看這個收穫的季節。
秋天收穫

在臨泉農村,秋天的意義其實比較簡單,僅僅就代表著收穫,代表著莊稼又成熟了,代表著幾個月的風吹日曬的勞作和辛勤耕耘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看著地裡的莊稼長勢喜人,玉米穗大粒圓,大豆顆粒飽滿,紅芋和南瓜也正等待收穫,在村莊之間的平原上,一片連著一片,金燦燦的、綠油油的,田間地頭聚在一起的老人,聊農事話桑麻,笑得合不攏嘴。

在臨泉農村,秋天來得不知不覺,農村人只知道,每過了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以後,地裡的莊稼便陸續成熟了,割芝麻,割豆子,掰玉米,扒紅芋都是要做的農活。地裡的莊稼成熟了,辛勤的付出終於有了回報,固然高興,但是對於農村人來說,還得把這一地的莊稼收割完,把糧食都運回家曬乾儲藏起來,或換成鈔票,農民們才會覺得心安。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是持續最少半個月到一個月的農忙時節,玉米、大豆和芝麻的收割、曬乾和儲藏基本都要在這一個月內完成。

農忙時節,但凡是留在農村老家的男女老少都會一起上陣,下田收割莊稼,很多在江浙打工的子女和家庭成員也會在這個時候請假返回臨泉老家,和家人父母一起參與秋收,這些農活大多都比較繁重,單靠農村留守的老人小孩,根本無法承擔。割芝麻,割豆子,倒不算太重的活,老人們就能完成,但掰玉米卻是個重活。

記得過去農村裡養牛較多,老人牽著牛,牛拉著石滾在鋪滿了豆秧的穀場上,一圈一圈地轉著,在曬乾後的豆秧上來回碾壓,被太陽暴曬乾透的豆秧,在石磙的碾壓下噼啪作響,豆莢紛紛裂開,金黃色的大豆在豆秧下面的地上堆積了厚厚的一層。
臨泉秋曬

如今在臨泉農村裡,很少有人家養牛了,現在農民們收割的豆秧,要不就放在穀場裡,自己出力用木棒敲打。要不就拉到鄉村公路上攤開曬乾,靠過往的車輛碾壓出黃豆,所以,每年到秋收農忙時節,你會總看到在臨泉的鄉村公路上,幾乎是鋪滿了晾曬的豆秧。但是這樣影響過往車輛和行人通行,很多地方都不讓鋪在路上了。

在鄉村的道路上,除了這些豆秧外,人們也會把玉米棒子或是脫了粒的玉米攤在路邊晾曬, 遠遠的看去,金燦燦的。對於這些,我們當地的人早已習以為常。路邊秋曬是臨泉的一大特色,在臨泉農村裡,人們無論是曬一些秸稈還是曬糧食,都喜歡攤在鄉村公路邊上,因為有現成的平地可用。

等到田裡的作物都收割完畢,留在田裡的秸稈也都清理乾淨,找來旋耕機把田地翻耕一遍,播種上小麥,忙碌的日子就算過去了。只等著第二年農曆五月小麥成熟,收麥種玉米時人們才會再次忙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