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地理環境上講,匈奴有著明顯的先天不足。他們生活在大漠南北,土地高寒,主要從事畜牧生產活動,輔以漁獵經濟與採集經濟,手工業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沒有達到生產生活上的自給程度。
匈奴依賴中原王朝,十分重視與中原人民的關市互通,但是,若逢天災等重大自然因素,其國內便顯得異常困頓。此時,中原送給他們的那些物品就不能解決問題了,他們會因此時不時地「騷擾」一下邊境,奪取自我所需。但是,中原哪會讓匈奴長期地、不停地「騷擾」下去?當然,中原也不會將匈奴所需要的一些核心原料與技術傳給匈奴。於是,關閉一些關市、限制一些物品的出口量也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中原以此對匈奴進行「制裁」。
比方說,漢朝的主戰派賈誼就曾經向漢文帝提出過以控制向匈奴銷售的金屬數量來制御匈奴的辦法。又比方說,公元前127年,漢朝就限制馬、弩出關;公元前121年,漢律規定: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出關,即使是在京師市場上買的,也同等對待……
當漢朝實施的這種「制裁」在匈奴那裡不起什麼作用,匈奴依然「騷擾」邊境,戰爭就會因此而打響。若匈奴在戰爭中勝了,漢朝會送給他們一些生活所需的物品,而若匈奴在戰爭中敗了,事情恐怕就不會那麼簡單。也就是說,匈奴人對中原貿易的需求,最終成了漢朝將他們納入中華民族的根本原因。
受降城,這個名字我們今天聽起來非常普通,但在戰爭年代它卻意味著戰爭因為一方取得的重大勝利而使雙方的百姓免受戰爭之苦,應該是激動人心的和平曙光。巴彥淖爾烏拉特中旗的漢受降城(新忽熱古城)就是這樣的一座城池。
新忽熱古城位於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政府所在地北1公裡之處,隱伏在一片低洼地帶,坐落在莫楞河南岸,河水從東北向西南流淌,城的北部和西北部已被洪水衝毀,西南、南部和東部的城垣仍然屹立。而若從遠處觀望,新忽熱古城似乎根本就不存在。若按建築規模計,這座塞外受降城完全可以說是陰山北部地區漢代長城附近的一座大型古城。
新忽熱古城佔地面積達1平方公裡,宏大的規模和歷史賦予它的滄桑令所有來訪者對它肅然起敬。古城平面為正方形,為正南北方向,東西長950米,南北寬950米,城牆裸露地面高低殘缺不一,城牆為土夯而成,褐粘土夯層次清晰可辨,最高處為8米。據介紹,解放初期城牆基本完整,上面可並行4輛牛車。
古城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每當晨曦,城牆上蒙有一層霧氣,人們可以聽到雞鳴之聲。據說有人曾目睹一對金雞在城牆上起舞,還有人看到城內有金環閃閃發光。然而人們總是可望而不可及,無論獵奇者怎樣追逐,總是不等靠近就疾逝而去,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日偽統治時期,日本人對此城進行過掠奪性「盜寶」,此後則不聞雞鳴之聲,也看不見金環毫光了。傳說總歸傳說,但日本人挖掘新忽熱確有其事,當地老者亦多聞此事。在新忽熱西南數十公裡的公烏素村,就有一位姓卜的農民曾被日本人強迫參加開挖新忽熱城壕,當挖到一定深度時,日本人便圍起白布棚,不準民夫靠近,只能由日本人入內,最後用汽車運走不少文物。
新忽熱古城位於秦漢長城以北,大致在高闕塞西北的漠南草原地帶,於公元前105年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築,是自西漢以來文獻所載的受降城中唯一一座真正為接受敵人投降而建的受降城。關於這座古城,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公元前104年冬天,匈奴遭受天災,大雪之後,無數牲畜饑寒而死,一時人心慌亂。此時的單于雖然年少,但性好殺伐,令匈奴人深為不安。匈奴左大都尉欲殺兒單于,遣使密告漢朝:「我想殺了單于投降漢朝,但是漢地遙遠,請派兵來迎接。一旦兵至,我就動手把單于殺了」。
漢武帝聞訊,即刻派遣公孫敖於塞外築受降城,以接應左大都尉。但是受降城建好之後,左大都尉仍嫌太遠。劉徹當機立斷,於次年春天派遣浞野侯趙破奴率騎兵兩萬餘出朔方,西北急行兩千裡去接應左大都尉。然而,就在左大都尉準備殺兒單于之時,事情已經敗露,左大都尉反被兒單于所殺。趙破奴與匈奴激戰之後,南撤到距受降城四百裡的地方,被八萬匈奴騎兵包圍。最終,趙破奴被俘,兩萬多騎兵投降。
趙破奴本是九原郡人,也就是今巴彥淖爾一帶人,此人也算得上是一名抗擊匈奴的名將了。據說,他的名字還是漢武帝賜的。公元前121年,他升任鷹擊將軍,隨軍攻打匈奴右地(今甘肅西部、祁連山一帶),斬殺匈奴速吸王,俘稽且王、右千騎將以及王子、王母等三千多人,漢武帝於是封他為從驃侯。後因助祭金成色不足獲罪,失去爵位。
公元前111年,趙破奴擔任匈河將軍,攻打匈奴直到匈河水,但無功而還。公元前109年,西漢因樓蘭攻劫漢朝使節,梗阻絲路,派趙破奴率軍數萬人攻破姑師,俘虜樓蘭王,因功受封浞野侯。公元前103年,趙破奴接應左大都尉失敗後,於公元前100年逃回漢朝。公元前91年,趙破奴因巫蠱之禍受到牽連而被滅族。
因為趙破奴兵敗,兒單于想乘勝攻下受降城,卻因城池堅固沒能得逞,隨後入漢朝邊境擄掠而歸。接應工作的失敗使為受降而設的受降城沒能起到預想的作用。此後,受降城因築於塞外形成一座孤城,時而被漢軍佔據,時而被匈奴奪走。
公元前51年,漢朝所擁護的呼韓邪單于自願居於漢外長城光祿塞附近,漢朝派遣騎兵送呼韓邪單于出塞,並留衛呼韓邪,幫助平定內亂。其後,匈奴郅支單于西遷,以呼韓邪單于為首的匈奴集團率部重歸匈奴單于王庭,匈奴內患遂定。至烏珠留若鞮單于時,匈奴世代向漢朝稱臣,漢朝北疆無戰事。
新忽熱古城地處草原深處,幾乎囊括了我國古代北方草原歷史的各個時期,保護和研究價值非常高。作為一座軍事治所,由漢至南北朝、隋唐、宋、西夏和蒙元時代,歷朝都有所沿用和加固。宋朝時,烏拉特中旗地界為西夏屬地,西夏王朝為加強邊疆的固防,將屬烏拉特中旗境內的新忽熱古城址擴建成現在的古城規模。
唐代,新忽熱古城屬燕然都護府;西夏為黑山威福軍司;蒙古汗國時,為《蒙古秘史》所記載的兀刺海城。成吉思汗數次徵戰西夏從漠北南下,第一個進攻並且攻克的城池就是此城。特別是西夏黑山威福軍司治所位於此,說明它與成吉思汗徵西夏的關係十分密切。
2007年11月10日至11日,內蒙古文物局組織一批著名考古專家對這座規模宏偉的古城進行了考察與論證。通過對城內採集到的漢代陶片、唐代錢幣、西夏陶器殘片等物分析,這座古城的確始建於西漢時期,歷經北朝、唐、宋、西夏等歷史階段。新忽熱古城對於揭曉成吉思汗從漠北到漠南的通道有重要價值。
2013年5月,新忽熱古城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我要說的是,在漢代以後的歷史上,尤其是唐代,新忽熱古城成了一種經典文學意象,在邊塞詩中屢屢出現,許多詩人一生未曾見過受降城,卻樂此不疲地吟誦,以抒發自己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宏偉夢想。包括江總《關山月》、聶夷中《古胡無人行》、周樸《塞上行》、竇弁《送劉公達判官赴天德軍》、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劉滄《邊思》、敖英《塞上曲》等等。
兔月半輪明,狐關一路平。
無期從此別,復欲幾年行。
映光書漢奏,分影照胡兵。
流落今如此,長戍受降城。
——江總《關山月》
男兒徇大義,立節不沽名。
腰間懸陸離,大歌胡無行。
不讀戰國書,不覽黃石經。
醉臥鹹陽樓,入夢受降城。
更願生羽翼,飛身入青冥。
請攜天子劍,斫下旄頭星。
自然胡無人,雖有無戰爭。
悠哉典屬國,驅羊老一生。
——聶夷中《胡無人行》
漢將邊方背轆轤,受降城北是單于。
黃河晚凍雪風急,野火遠燒山木枯。
偷號甲兵衝塞色,銜枚戰馬踏寒蕪。
蛾眉一沒留空怨,青冢明月啼夜烏。
——劉滄《邊思》
在這些詩歌裡,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匈奴人遙遠的背影,而漢代受降城的興建過程,是匈奴實力大為衰弱的見證。(文/路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