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行•拍中國-2020-67][河南信陽•中國傳統古村落•丁李灣]——千年神留橋,夢回丁李灣。追尋紅色足跡,暢遊青山綠水。感受古村鄉愁,欣賞田園牧歌。傾聽潺潺溪澗,品悟一杯香茗。日前在大別山幹部學院培訓,順便探訪了位於信陽市新縣的「中國傳統古村落」——丁李灣:京淅對口協作幹部、河南淅川縣副縣長的所見所思之三
這個不大的小村落,卻是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信陽新縣八裡畈鎮神留橋村丁李灣古村落,坐落於青山綠水間,歷史悠久,鍾靈毓秀。
據史書與當地發掘出土的石刻記錄,丁李灣古村落的歷史可追溯至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至今已有700餘年。相傳,丁李灣祖先從江西省瓦西壩筷子巷遷來,因李姓無嗣,抱養丁姓外甥,其後人居住此地,得名「丁李灣」。
丁李灣村落始建於元末明初,以清代乾隆年間最盛,當時田地1萬多擔,房屋11進、600多間,整體結構長700餘米、寬50米,每排3套,每套正堂3間,廳房(客廳)、倒廳、左廂房、右廂房融為一體共一門樓。內有800多人居住,有「李氏莊園」之稱。
至李維屏時期,莊園四周城牆環繞10多裡,並有東西南北四道大門。莊園規模宏大,遠近聞名。直到近現代仍有民諺:「新縣(集)城一圈,不如丁李灣一灣」的說法。
目前,丁李灣仍保存有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300餘間,門樓33個,石雕、木雕、彩繪、古井、城門、繡樓等歷史遺蹟160餘處。1931年,丁李灣李氏宗祠是彭楊軍政幹校所在地,為紅軍培訓連級以上幹部1000餘人。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丁李灣不少民居作為特殊時期的紅軍後方醫院,接治紅軍傷病員180餘人。該村「紅、綠」相映,古色生輝,2013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村落,並榮獲「中國景觀村落」稱號。
古人詩云: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就是似詩如畫的丁李灣古村落的真實寫照。
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丁李灣依然保存完好。但隨後發生的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運動,丁李灣遭遇大劫。
歷經歲月滄桑的古老建築,隨時間的流逝而越發的迷人,相對於生活在喧囂的現代都市人而言,寧靜的古村落讓人忘卻浮躁和繁華,靜靜地享受歷史留給我們的最好記憶。相比安徽黃山宏村的山清水秀、江蘇周莊的小橋流水,河南信陽丁李灣的歷史並不是很長,但這裡擁有斑駁的白牆,綴綠的灰瓦。而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的建築風格呈現出南北交融、東西互鑑的特色。
村外有村千戶蔭,樹間生樹四時春……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源遠流長凝練精深的古文化。池塘、古樹、青磚、白牆、巷子、古井、老樹、老人……這個自然質樸之地,原有的一切仍在繼續,前進的步子更加有力。
得益於明清時期的人口遷徙,風格獨特的徽派村落,在皖、豫、鄂交界地帶的河南省新縣八裡畈鎮丁李灣村成功演繹。在這裡,你可領略到原汁原味的徽派水鄉風採,與皖南西遞、宏村等村落一樣,宛若一位小巧玲瓏的江南美女,散發出迷人的水靈神秀。
相傳,明朝建立後大興屯田,遷江西、湖北14萬戶進入人煙稀少的信陽一帶,移民帶來江南的文化習俗、建築與耕作技術,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受江南傳統觀念影響,當地開始大力興辦義學、私塾、書院,教育取得長足進步。明清兩代信陽州、光州(今潢川)兩地產生進士共300餘名,同期丁李灣村也出現知府、知縣多人,當地官宦士紳家族興起後購置田產、營建宅院,這是丁李灣在清代能大規模營建莊園、寨牆的主要原因。
丁李灣的建築風格,代表了古老豫南建築的格調,木質雕刻隨處可見,在走道的橫梁上、門梁上或窗格上,圖案上有人物,也有花鳥蟲草,雖然經歷數百年,仍然栩栩如生,木雕取材精良,至今仍無凋朽之勢。
在各式門樓上,石雕磚雕也處處可見,不同的門樓雕刻也不同,有的描龍,有的是畫鳳,有的則是牡丹,寓意雖有不同,雕工皆很精巧。在後宅裡,各種花卉、動物造型的磚雕、木雕、石雕與兩條屋簷、條石臺階、石椽基柱,天井格局讓人感覺到清雅韻味十足。
丁李灣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圍繞蓋房子制梁上梁,就有很多講究。
丁李灣村民世居於此,蓋房子是生活中頭等大事,親朋好友、鄰裡須來相幫送禮。建新房首先要請風水先生擇地基,酌定黃道吉日破土動工。屋梁要選擇香椿木,製作時要焚香燒紙,給梁木披紅掛彩,名曰「暖梁」。梁大多是偷砍別人家的活立木,名曰「偷梁」。「偷梁」之風始於何時,無從查考,但偷砍他人樹木做梁,在當地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
偷梁時要在樹兜那兒用石塊、磚頭壓上錢或放些菸酒,樹主人其實不吃虧。上梁那天還要請村主人來喝酒。樹被偷,樹主人也覺得是件愜意事。
「上梁」還分「暗梁」與「明梁」兩種。「暗梁」是自己備梁,上梁時不收禮不待客。梁在製作搬運時,制梁的刨花要投入河水中,意思是「福如東海長流水」。「明梁」是主家選定上梁日期,遍邀親友喝酒。「明梁」一般都是親友送梁,上梁前一天,將製成的梁包紅布,由兩個年輕人抬著走在最前面,後面的村民挑著雞、魚、肉三牲,還有喜幛、菸酒、蔬菜,一路上笙歌鼓樂,鞭炮齊鳴,十分熱鬧。
上梁時,木、泥兩位掌線師傅騎在屋架上,梁兩頭被青布纏好緩緩拉上去,與站柱吻合固定。掌線師傅唱彩歌,一人唱彩眾人和,邊唱邊撒五穀雜糧製作的饃饃,名曰「撒梁粑」。
唱彩歌在村子裡俗稱「賀旦頭」,我曾聽村中老人唱了一段彩歌詞:「東家勤儉建新房,黨的陽光照四方;芝麻開花節節高,葵花開放向太陽;今日新房平地起,大發財源人丁旺;社會主義千般好,幸福日子萬年長。」歌聲悅耳,韻調悠長。
丁李灣有豐富的民間藝術,節慶期間,會有鑼鼓、鼓書、皮影、花燈、旱船等演出。古村有一出「鷺鳥戲蚌蚌」的傳統民間表演,演員是村民,主要人物有漁夫、河蚌和鷺鳥,四位挑花籃者充當配角渲染氣氛,劇情簡單明了,就是河蚌和鷺鳥相爭漁夫得利的小故事,表演形象動人,充滿濃烈鄉土氣息。
丁李灣也有紅色文化。李氏宗祠抗戰時被紅軍當作培養幹部的學校,村中另一處老建築銘牌上刻著「劉鄧大軍野戰軍醫院舊址」,當年為革命奉獻過力量。
村中的弄道不但窄,而且曲折,但兩邊依然留出了雨水槽、排水溝,加上路面均由石塊、石板鋪成,看上去小巧玲瓏,但功能齊全。此外,不管是從臨塘的大門樓抑或弄道裡大門樓進去,裡邊都還有若干個小門樓,這在當地叫「一環套一環」,可防禦外人侵擾。
丁李灣目前最深的宅院,有四五進深,而據通過土改分到「知府宅院」居住的老人講,這裡早期的宅院,最多曾有13進深,但後來不是自然倒塌,就是被人破壞了,沒有保存下來。
村前望月塘北側,橫向分布5座有數百年歷史的圍合天井宅院,方正平整但布局並不對稱。其門樓宏偉氣派,磚石雕刻圖案精美,很有徽州古民居味道。居中的宅院最高大,大門上方彩繪八卦形門洞被稱為「瞭望口」,方便防禦觀望和通風儲物。大門門扇凹向牆體內側,房簷突出可遮陽擋雨。大門兩側牆體內角並非直角,而是呈喇叭口狀,當地人稱為「八字牆」,在清代只有一定級別的官員才能使用。反映出該村早期官宦家族的興盛歷史。
從「縣令門樓」西側的弄道進去,穿過兩座門樓,可見幾處保存相對較好的後宅,其各種造型的磚雕、木雕、石雕與兩條屋簷、條石臺階、石礅基柱,天井格局的建築手法,加上宅院與宅院間隔的馬頭牆,徽派風格十足。
這些宅院還有一個共有的獨特設計,那就是在門樓門枕兩側、宅院屋簷下方,都有若干個內大外小的孔洞。按照當地人的說法,這是為了在遭遇外人侵犯時,方便房主朝外多個方向發射火銃,「也可以朝外瞭望,觀察敵情」。
這裡所有的門樓、宅院,均是石頭做成高地基,上砌大青磚,但從一些受損的地方看,內部均為土坯,這種節省材料又基本不影響質量的工藝,被當地人稱為「包青」。至今很多「包青」牆體依然平整完好,連裂縫都很少見。
這是先人用糯米、窯灰、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做成的,可以跟磚融合成一體,非常堅固,非常耐腐蝕,也叫紫金灰,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的水泥吧,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會做了。
丁李灣現存的宅院中,村東的一處繡樓不能不提。與其他宅院不同,該院緊靠門樓的山牆上,大窗周圍有青瓦飛簷,這房主以前是地主,每逢千金出嫁,都在這裡拋繡球,平時也是戲班子唱戲的戲臺,村裡人就在下邊的廣場看。
丁李灣現存古建,呈現南北交融的文化色彩,從形制看接近徽派建築,粉牆黛瓦,四周有迴廊,大門兩側有耳房,大戶人家有過道戲樓。挑高的門樓,比徽派民居馬頭牆多了粗獷豪邁,雀替上精美的磚雕,透出中原建築的浪漫。月明之夜,古民居倒映在望月塘中,充滿詩情畫意。2019年,它又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丁李灣近年來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村子裡修復了不少古民居,修復時政府補貼部分資金,投工時全村男女老少齊上,也不結算工錢。大家都不佔小便宜,別人送了幾個工,主人記得清清楚楚,工時只會多,不會少,雖然留守勞力不多,修復工地上還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近年來,在圍繞古村落的活態保護、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八裡畈鎮加快丁李灣豫南民俗博物館和旅遊配套設施建設力度,通過挖掘大別山地區傳統文化、農耕文化、民間文藝、建築藝術,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目標;同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力爭使古村落得到長足的保護與發展。
【註:北京-淅川對口協作幹部、掛職任河南省淅川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牛宇閎提供了部分圖片、文字,其他文字、圖片選編自淅川縣、新縣政府官網和網絡,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