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陽新縣•丁李灣——被「遺忘」的中國傳統古村落、景觀村落

2020-09-13 行拍中國


【原創】[行•拍中國-2020-67][河南信陽•中國傳統古村落•丁李灣]——千年神留橋,夢回丁李灣。追尋紅色足跡,暢遊青山綠水。感受古村鄉愁,欣賞田園牧歌。傾聽潺潺溪澗,品悟一杯香茗。日前在大別山幹部學院培訓,順便探訪了位於信陽市新縣的「中國傳統古村落」——丁李灣:京淅對口協作幹部、河南淅川縣副縣長的所見所思之三

這個不大的小村落,卻是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信陽新縣八裡畈鎮神留橋村丁李灣古村落,坐落於青山綠水間,歷史悠久,鍾靈毓秀。

據史書與當地發掘出土的石刻記錄,丁李灣古村落的歷史可追溯至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至今已有700餘年。相傳,丁李灣祖先從江西省瓦西壩筷子巷遷來,因李姓無嗣,抱養丁姓外甥,其後人居住此地,得名「丁李灣」。


丁李灣村落始建於元末明初,以清代乾隆年間最盛,當時田地1萬多擔,房屋11進、600多間,整體結構長700餘米、寬50米,每排3套,每套正堂3間,廳房(客廳)、倒廳、左廂房、右廂房融為一體共一門樓。內有800多人居住,有「李氏莊園」之稱。

至李維屏時期,莊園四周城牆環繞10多裡,並有東西南北四道大門。莊園規模宏大,遠近聞名。直到近現代仍有民諺:「新縣(集)城一圈,不如丁李灣一灣」的說法。


目前,丁李灣仍保存有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300餘間,門樓33個,石雕、木雕、彩繪、古井、城門、繡樓等歷史遺蹟160餘處。1931年,丁李灣李氏宗祠是彭楊軍政幹校所在地,為紅軍培訓連級以上幹部1000餘人。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丁李灣不少民居作為特殊時期的紅軍後方醫院,接治紅軍傷病員180餘人。該村「紅、綠」相映,古色生輝,2013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村落,並榮獲「中國景觀村落」稱號。

古人詩云: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就是似詩如畫的丁李灣古村落的真實寫照。

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丁李灣依然保存完好。但隨後發生的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運動,丁李灣遭遇大劫。


歷經歲月滄桑的古老建築,隨時間的流逝而越發的迷人,相對於生活在喧囂的現代都市人而言,寧靜的古村落讓人忘卻浮躁和繁華,靜靜地享受歷史留給我們的最好記憶。相比安徽黃山宏村的山清水秀、江蘇周莊的小橋流水,河南信陽丁李灣的歷史並不是很長,但這裡擁有斑駁的白牆,綴綠的灰瓦。而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這裡的建築風格呈現出南北交融、東西互鑑的特色。


村外有村千戶蔭,樹間生樹四時春……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源遠流長凝練精深的古文化。池塘、古樹、青磚、白牆、巷子、古井、老樹、老人……這個自然質樸之地,原有的一切仍在繼續,前進的步子更加有力。

得益於明清時期的人口遷徙,風格獨特的徽派村落,在皖、豫、鄂交界地帶的河南省新縣八裡畈鎮丁李灣村成功演繹。在這裡,你可領略到原汁原味的徽派水鄉風採,與皖南西遞、宏村等村落一樣,宛若一位小巧玲瓏的江南美女,散發出迷人的水靈神秀。


相傳,明朝建立後大興屯田,遷江西、湖北14萬戶進入人煙稀少的信陽一帶,移民帶來江南的文化習俗、建築與耕作技術,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受江南傳統觀念影響,當地開始大力興辦義學、私塾、書院,教育取得長足進步。明清兩代信陽州、光州(今潢川)兩地產生進士共300餘名,同期丁李灣村也出現知府、知縣多人,當地官宦士紳家族興起後購置田產、營建宅院,這是丁李灣在清代能大規模營建莊園、寨牆的主要原因。

丁李灣的建築風格,代表了古老豫南建築的格調,木質雕刻隨處可見,在走道的橫梁上、門梁上或窗格上,圖案上有人物,也有花鳥蟲草,雖然經歷數百年,仍然栩栩如生,木雕取材精良,至今仍無凋朽之勢。


在各式門樓上,石雕磚雕也處處可見,不同的門樓雕刻也不同,有的描龍,有的是畫鳳,有的則是牡丹,寓意雖有不同,雕工皆很精巧。在後宅裡,各種花卉、動物造型的磚雕、木雕、石雕與兩條屋簷、條石臺階、石椽基柱,天井格局讓人感覺到清雅韻味十足。

丁李灣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圍繞蓋房子制梁上梁,就有很多講究。


丁李灣村民世居於此,蓋房子是生活中頭等大事,親朋好友、鄰裡須來相幫送禮。建新房首先要請風水先生擇地基,酌定黃道吉日破土動工。屋梁要選擇香椿木,製作時要焚香燒紙,給梁木披紅掛彩,名曰「暖梁」。梁大多是偷砍別人家的活立木,名曰「偷梁」。「偷梁」之風始於何時,無從查考,但偷砍他人樹木做梁,在當地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

偷梁時要在樹兜那兒用石塊、磚頭壓上錢或放些菸酒,樹主人其實不吃虧。上梁那天還要請村主人來喝酒。樹被偷,樹主人也覺得是件愜意事。


「上梁」還分「暗梁」與「明梁」兩種。「暗梁」是自己備梁,上梁時不收禮不待客。梁在製作搬運時,制梁的刨花要投入河水中,意思是「福如東海長流水」。「明梁」是主家選定上梁日期,遍邀親友喝酒。「明梁」一般都是親友送梁,上梁前一天,將製成的梁包紅布,由兩個年輕人抬著走在最前面,後面的村民挑著雞、魚、肉三牲,還有喜幛、菸酒、蔬菜,一路上笙歌鼓樂,鞭炮齊鳴,十分熱鬧。

上梁時,木、泥兩位掌線師傅騎在屋架上,梁兩頭被青布纏好緩緩拉上去,與站柱吻合固定。掌線師傅唱彩歌,一人唱彩眾人和,邊唱邊撒五穀雜糧製作的饃饃,名曰「撒梁粑」。

唱彩歌在村子裡俗稱「賀旦頭」,我曾聽村中老人唱了一段彩歌詞:「東家勤儉建新房,黨的陽光照四方;芝麻開花節節高,葵花開放向太陽;今日新房平地起,大發財源人丁旺;社會主義千般好,幸福日子萬年長。」歌聲悅耳,韻調悠長。




丁李灣有豐富的民間藝術,節慶期間,會有鑼鼓、鼓書、皮影、花燈、旱船等演出。古村有一出「鷺鳥戲蚌蚌」的傳統民間表演,演員是村民,主要人物有漁夫、河蚌和鷺鳥,四位挑花籃者充當配角渲染氣氛,劇情簡單明了,就是河蚌和鷺鳥相爭漁夫得利的小故事,表演形象動人,充滿濃烈鄉土氣息。


丁李灣也有紅色文化。李氏宗祠抗戰時被紅軍當作培養幹部的學校,村中另一處老建築銘牌上刻著「劉鄧大軍野戰軍醫院舊址」,當年為革命奉獻過力量。

村中的弄道不但窄,而且曲折,但兩邊依然留出了雨水槽、排水溝,加上路面均由石塊、石板鋪成,看上去小巧玲瓏,但功能齊全。此外,不管是從臨塘的大門樓抑或弄道裡大門樓進去,裡邊都還有若干個小門樓,這在當地叫「一環套一環」,可防禦外人侵擾。

丁李灣目前最深的宅院,有四五進深,而據通過土改分到「知府宅院」居住的老人講,這裡早期的宅院,最多曾有13進深,但後來不是自然倒塌,就是被人破壞了,沒有保存下來。


村前望月塘北側,橫向分布5座有數百年歷史的圍合天井宅院,方正平整但布局並不對稱。其門樓宏偉氣派,磚石雕刻圖案精美,很有徽州古民居味道。居中的宅院最高大,大門上方彩繪八卦形門洞被稱為「瞭望口」,方便防禦觀望和通風儲物。大門門扇凹向牆體內側,房簷突出可遮陽擋雨。大門兩側牆體內角並非直角,而是呈喇叭口狀,當地人稱為「八字牆」,在清代只有一定級別的官員才能使用。反映出該村早期官宦家族的興盛歷史。

從「縣令門樓」西側的弄道進去,穿過兩座門樓,可見幾處保存相對較好的後宅,其各種造型的磚雕、木雕、石雕與兩條屋簷、條石臺階、石礅基柱,天井格局的建築手法,加上宅院與宅院間隔的馬頭牆,徽派風格十足。

這些宅院還有一個共有的獨特設計,那就是在門樓門枕兩側、宅院屋簷下方,都有若干個內大外小的孔洞。按照當地人的說法,這是為了在遭遇外人侵犯時,方便房主朝外多個方向發射火銃,「也可以朝外瞭望,觀察敵情」。


這裡所有的門樓、宅院,均是石頭做成高地基,上砌大青磚,但從一些受損的地方看,內部均為土坯,這種節省材料又基本不影響質量的工藝,被當地人稱為「包青」。至今很多「包青」牆體依然平整完好,連裂縫都很少見。

這是先人用糯米、窯灰、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做成的,可以跟磚融合成一體,非常堅固,非常耐腐蝕,也叫紫金灰,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的水泥吧,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會做了。


丁李灣現存的宅院中,村東的一處繡樓不能不提。與其他宅院不同,該院緊靠門樓的山牆上,大窗周圍有青瓦飛簷,這房主以前是地主,每逢千金出嫁,都在這裡拋繡球,平時也是戲班子唱戲的戲臺,村裡人就在下邊的廣場看。


丁李灣現存古建,呈現南北交融的文化色彩,從形制看接近徽派建築,粉牆黛瓦,四周有迴廊,大門兩側有耳房,大戶人家有過道戲樓。挑高的門樓,比徽派民居馬頭牆多了粗獷豪邁,雀替上精美的磚雕,透出中原建築的浪漫。月明之夜,古民居倒映在望月塘中,充滿詩情畫意。2019年,它又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丁李灣近年來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村子裡修復了不少古民居,修復時政府補貼部分資金,投工時全村男女老少齊上,也不結算工錢。大家都不佔小便宜,別人送了幾個工,主人記得清清楚楚,工時只會多,不會少,雖然留守勞力不多,修復工地上還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近年來,在圍繞古村落的活態保護、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八裡畈鎮加快丁李灣豫南民俗博物館和旅遊配套設施建設力度,通過挖掘大別山地區傳統文化、農耕文化、民間文藝、建築藝術,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目標;同時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力爭使古村落得到長足的保護與發展。


【註:北京-淅川對口協作幹部、掛職任河南省淅川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牛宇閎提供了部分圖片、文字,其他文字、圖片選編自淅川縣、新縣政府官網和網絡,一併致謝!】


相關焦點

  • 新縣丁李灣古村落生態博物館揭牌
    本報訊(通訊員虞靜扶勇記者尹小劍)12月9日,新縣丁李灣村格外熱鬧,村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丁李灣古村落生態博物館揭牌儀式在這裡舉行。    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明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 新縣丁李灣入選國家第一批傳統村落
    本報訊(記者尹小劍通訊員馮德平張敬寶)日前,國家住建部網正式公布了國家第一批648個傳統村落擬定名單,河南省為16個,其中信陽市3個,新縣八裡畈鎮丁李灣名列其中。    該縣丁李灣古村,始建於元代初期,形成於嘉慶中期,距今已有百年歷史。
  • 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調研新縣丁李灣古村落保護開發工作
    9月7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和省文物局局長陳愛蘭一行,在信陽市副市長謝天學、信陽市文廣新局局長張冬梅和新縣縣委書記呂旅等陪同下,深入八裡畈鎮丁李灣村,調研指導古村落保護開發工作。
  • 河南、湖北交界,藏了片世外桃源:100+古村落,全部免門票
    這個地方,就是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部,地處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的新縣。新縣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曾先後榮獲全國環境優美小城鎮、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最佳旅遊名縣等多項城市榮譽。走進新縣,可以說隨處都是景,入眼皆是畫。
  • 我眼中的信陽:夕陽美如畫,清風醉晚霞——新縣丁李灣
    丁李灣村,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八裡畈鎮。始建於元末明初,丁李灣祖先李姓系明末清初從江西省瓦西壩筷子巷遷來,因李姓無嗣,抱養丁姓外甥,其後人居住此地,得名「丁李灣」。夕陽美如畫,清風醉晚霞攝影/攝像:袁宏輝古人詩云「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就是似詩如畫丁李灣古村落的真實寫照。
  • 丁李灣古村落(民宿)旅遊開發項目籤約儀式成功舉行
    3月2日上午,新縣神留橋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杭州漫村文旅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新縣丁李灣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大別山露營公園會議室隆重舉行丁李灣古村落(民宿)旅遊開發項目籤約儀式
  • 信陽罕見的、擁有徽派建築風格的古村落,山美水美!
    而在皖、豫、鄂交界地帶,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八裡畈鎮丁李灣古村落,這裡的建築,既具有北方宅院的粗獷質樸,也含有徽派建築的婉麗清雅。 好在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保護這些珍貴的古村落建築。
  • 新縣:多彩民俗丁李灣
    新縣八裡畈鎮西北部有個古村落名叫丁李灣古村落直至上世紀60年代依然保存完好。  2012年,丁李灣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後又被授予「中國景觀村落」稱號。2019年,它又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現在的丁李灣村,主體建築坐落於丘陵緩坡南側,分布大致與等高線平行。
  • 河南僅有3個,信陽新縣入選
    根據公示名單,河南共有3個地區入選,分別是焦作市修武縣、濟源市、信陽市新縣。在2019年4月份之時,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認定推薦名單公示中,新縣就以得分第一的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洛陽的欒川縣也在公示名單中,不過最後卻沒有入選全域旅遊示範區。而新縣以得分第一最終入選,證明其實力非凡。
  • 十一假期丁李灣古村落又見「人山人海」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一假期天氣轉涼,但旅遊的熱度卻絲毫未減,秋意正濃,出門欣賞古村的秋景,逛逛此時這落英繽紛,色彩絢爛的古村落,有傳統民俗旱船鶴蚌舞的演出,也有新興的鬼步舞的表演,傳統文化與現代文藝相互碰撞,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看,也讓古村落迸發新活力!
  • 五一假期推薦 鄭州附近人少好玩的古村落
    五一假期來臨,不想去人多的地方湊熱鬧,在我們河南還有很多景美,人少,並且很有特色的古村落,在這裡不但吃飯住宿,物美價廉,更重要的是晚上的那種寧靜,早上的鳥鳴,是在城市無法體會到的美妙。這裡幽靜閒適,歲月靜好,村民的日子過得不疾不徐,浣衣的槌打聲敲醒著丁李灣古村每一天的早晨。丁李灣的村民們,都很享受這份內在古樸。
  • 河南這15個中國景觀村落,3月踏春好去處
    河南的古村落數不勝數,在全國103個被授於「中國景觀村落」稱號的古村落中,河南就佔了15個。這些古村落古樸而又雅致,景色不輸5A,而且都不收取一分錢門票,可以說是3月踏春的絕佳好去處,不知道有沒有你的家鄉呢?
  • 多彩民俗丁李灣
    丁李灣全景 汪洋 攝□吳向東一新縣八裡畈鎮西北部有個古村落名叫丁李灣,村落東部臨近潑陂河,北西南三個方向山丘圍繞,村落四周形態呈蓮臺狀,形成圍合空間。古村落直至上世紀60年代依然保存完好。2012年,丁李灣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後又被授予「中國景觀村落」稱號。2019年,它又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現在的丁李灣村,主體建築坐落於丘陵緩坡南側,分布大致與等高線平行。村裡建築集聚,呈條帶狀展布,避風向陽且地勢較高,減少了洪水威脅。
  • 這就是我的家鄉· 新縣,美炸了,文章不能表達千萬分之一!
    新縣是將軍的故鄉 這裡是紅色的土地,是全國著名、河南唯一的將軍縣。走出了紅四方面軍、紅25軍、紅28軍三支主力紅軍,培育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43位開國將軍和55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當時不足10萬人的新縣,就有5萬5千人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
  • 河南新縣有一個「活著」的徽派古村,遊客不多,宛如「世外桃源」
    最近當我來到位於河南新縣的「丁李灣」,才發現徽州文化的影響範圍原來不僅僅只在徽州地區和江南地區,甚至還包括了河南省臨近安徽的豫南地區。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眾古村「丁李灣」應該就是最好的例證,當我們驅車從新縣縣城趕來八裡畈鎮的「丁李灣」時,甚至有那麼一瞬間,會以為自己突然穿越到氤氳的「江南」了。
  • 河南新縣:鄉村旅遊古村落村口墳頭迎賓,陰陽和諧,吸引遊客!
    這不,來到大別山下河南新縣的古村落「田鋪大壪」,村口就是一座墳墓,位於民居的門前。(王子瑞 攝)田鋪大壪村與鄉政府所在地一河之隔,距「許世友將軍故裡」約7.5公裡,是該縣鄉村旅遊的一顆明珠,是中國第三批傳統村落與中國景觀村落,被譽為「創客小鎮」。外地遊客一進村,總會被村口的這座墳墓吸引。墳墓位於村口的三岔路口,佔地約100平方米。
  • 河南西河古村落:「空心村」又「實」了
    「出門就是山,土地在山間,辛苦種一年,只夠吃半年……」從西河村村民口中的歌謠,能感受到這個村落昔日的荒涼與貧瘠。坐落在大別山腹地的河南新縣西河村,是一個始建於元末明初的古村落。這裡的150餘間古代傳統民居,具有突出的文物保護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
  • 大山深處,竟藏了一座古村落!值得一去!
    古村,大別山的驕傲河南新縣位於鄂豫兩省交界之處,在與湖北相鄰的大別山裡,散落著一些古村落。這些古村落雖然不大,卻宛若一塊塊未經雕琢的古玉,雖歷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依然保持著淳樸的民風、古樸的神韻。大有一種「隱在深山不聞世,日耕霞落酒茶歌。
  • 新縣丁李灣的春天令人留戀,這裡的「非遺」表演精彩震撼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王天定      南衝民歌、宋畈皮影、打草鞋、鶴蚌舞、這些豫南「非遺」匯聚新縣丁李灣,令人大開眼界。      丁李灣村是國家傳統村落,始建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距今700餘年。
  • 信陽鄉村遊「紅透」大別山 光山十寶賣斷貨 新縣民宿房難求
    從豫南大別山到豫北太行山,從豫東大平原到豫西農家院,在國慶長假將至之際,河南各地山水村野,民俗(宿)遊、採摘遊、自駕遊、文旅遊、風情遊等各類鄉村旅遊項目,令無數遊客心嚮往之。這些各具特色的老家村落,正成為民眾紛至沓來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