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季,都免不了會在網絡上看到車主或網友們對電動車的續航進行吐槽。但除了續航以外,近年來另一種聲音也越來越多,那就是對門把手的吐槽。
比如在前段時間,就有一位小夥伴對自己的電動車門把手吐槽——因為天氣太冷,導致隱藏式門把手無法彈出,以至於無法開關車門。很快啊,隨著小夥伴的吐槽被傳播開來,官方也進行了相關的回覆,並在回覆中說明了處理方法。
從上述的處理方法中我們不難看出,官方對類似事情的處理方式為:提前遠程打開暖風,通過提高車內溫度從而解凍。同時,除了官方說明以外,官方微博還附圖說明了類似情況的解決方法,當中除了遠程開暖風這類「比較斯文」的做法以外,赫然還有著用拳頭直接敲開的「暴力方式」。可以說是方式多種多樣,任君選擇了。
但其實,除了該品牌車型以外,其他品牌車型也出現過類似的問題。而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配備隱藏式門把手的車型出現,這一現象變得越發明顯。
隱藏式門把手早期主要出現在跑車車型上,比如我們熟知的日產GTR和蘭博基尼Gallardo等,但在這些車型上,隱藏式門把手的主要作用是減小風阻,以貼合車型本身的定位。可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造車新勢力出現,隱藏式門把手這一設計已經隱然成為了新能源車型的標配,仿佛一輛新能源車沒有隱藏式門把手都不好意思上市一般。
然而,儘管新能源汽車由於電機特性,在加速性能上要強於大部分同級車型,可在實際的動力表現上,是否真的需要一個隱藏式門把手來降低風阻呢?在我看來,這完全是沒有必要的,在大部分的車型上,隱藏式門把手這一設計,不過是為了顏值服務。
然而,由於短期內對這一應用程度本就不高的配置進行普及,因此很多車企並沒有對該配置進行全盤考慮,這就導致了門把手被凍上無法開啟這一尷尬現象出現。在海外,曾經就有媒體對隱藏式門把手做過相關測評。而從測評的結果中,我們可以得知,即便是帶有破冰功能的隱藏式門把手,也未必能100%完成破冰。
比如早年間攬勝星脈就曾公開做出了一次試驗,在零下20°的環境中,通過灑水處理讓車身表面的結冰厚度達到了4mm,以測試車輛隱藏式門把手的破冰極限,結果發現在冰層較薄的情況下,門把手是可以正常打開的。
但即便已經通過了重重測試,後續在實際使用中,還是有一名東北的車主表示自己的攬勝星脈無法在結冰情況下正常打開隱藏式門把手。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無論是高端品牌如保時捷Taycan、特斯拉Model 3,亦或者自主品牌的小鵬P7、蔚來ES6等車型,大都能在冰面較薄的情況下正常打開門把手,但在冰面較厚的情況下,依舊有打不開的可能出現。
其實在現實用車生活中,即便是傳統的手拉式門把手,也會有凍上的可能性。但不同於隱藏式門把手,手拉式門把手凍上之後更容易處理,很多情況下只要稍微用力就能拉開。而隱藏式門把手由於「隱藏」的原因,停車後車輛較高的溫度會讓積雪融化,在外界溫度極低的時候會形成冰層,導致門把手被「封住」。而又由於出於對車輛的愛惜,大部分的車主都不會採用「暴力」的方式破冰,因而使得隱藏式門把手在類似情況下顯得更為尷尬。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非常迅速,並且帶來了很多「概念化」的產品,這些產品確實給了很多消費者以驚喜,但從實用角度而言,大部分新能源汽車的配置都顯得「華而不實」,甚至隱隱脫離了汽車的本質。
類似遠程開啟暖風的方法雖然在此次事件中的車型上適用,但在其餘的車型上是否也能夠通過類似的方法實現「破冰」呢?如果不能的話,我們是否就真的只能用「暴力」來進行破冰呢?針對類似的問題,希望車企們都能夠引以為戒,在設計時能考慮到實際中,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顏值和噱頭。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