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縱穿中華上下五千年,從古至今黃河一直以來備受人們的關注,俗話說「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這說明黃河經常會發生決口以及改道 的情況,早些年我們還小的時候還能經常聽大人說黃河哪哪有決口發大水了,但是你知道為何近些年不再聽聞黃河決口了嗎?
歷史上黃河的每一次改道,都會給大家帶來無可估量的災難,黃河下遊地區是每次黃河改道水患最為嚴重的地區,人們跟黃河水患相鬥了數千年,但是始終都沒有根治,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願意很簡單,這是因為黃河流經區域的特殊性導致的,像黃河中下遊地區多數都是下切峽谷河道,在鄭州桃花峪以下地勢平坦河水更加肆意橫流,唯有山東省的中部丘陵地區,才能免強避開水患的侵略,黃河改道每次水患最嚴重的地區都是在河南省與山東省西邊的中原腹地地段。
這是因為中原地區地勢平坦,主河道非常容易沉積河沙,從而導致水橫斷面不斷減小,結果就會因為水量小而引發決口,所有黃河就會改道而行。
想古人們治理黃河的主要手段是以加築堤壩,不過這種成效並不顯著,而是導致河床的河沙不斷沉積不斷地抬高河床,然後堤壩就得再度加高加固,結果就形成了一個怪圈!
外層堤壩(遙堤)是在內層堤壩外1500米遠修築的堤防,作用是在河水漫灘或衝毀內層堤壩後,阻止洪水泛濫成災。
單靠築堤肯定不能解決水患,水庫的作用變得尤為重要,主要體現在調水調沙上。
具體做法是:水庫在枯水期先進行蓄水,蓄水一定高度後,三門峽先全開下洩,水流到小浪底水庫,攪動庫底泥沙。
接著小浪底水庫在開閘放水,這樣就會形成人造洪峰,將泥沙一路衝刷到河口附近,這種衝刷力可以將河床衝刷深。
在放水時,還附帶有放淤固堤的做法。就是在大堤背面用沙包做圍堰,將渾水抽進去沉積成泥沙,再開口引出清水。
這樣就能把黃河幹堤加固的像小山一樣,幹堤上再植上樹,簡直是固若金湯。這種做法既能清淤,又能加固主河堤。
這些綜合手段,使得黃河下遊的泥沙難以淤積,再加上固若金湯的堤岸,讓決口泛濫了幾千年的黃河水患消於無形。
這就是我們現在看不到黃河泛濫的主要原因,可以說是黃河決堤得到了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