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琴阿姨正準備醃製江魚。
吳阿姨蒸的江鮮包,年味十足。
江都龍川步行街。
江澤民同志題寫橋名的江都龍川大橋。
江都龍川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龍的雕塑。
古城揚州,以「龍」命名的地方不少,揚州城裡有龍頭關,邗江有龍尾,儀徵有龍山、龍河,高郵有龍虯、龍奔……但相比較而言,名氣最大的還是毗鄰揚州的江都的別稱「龍川」。作為一座濱江城市,除了較為發達的工農業之外,當地的「江鮮」早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品牌。去年底,省政府對揚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江都市成為揚州市江都區,和揚州城更為緊密地融為一體。龍年春節到來之際,本報記者走基層來到江都,在「龍川之濱」感受老百姓「忙江鮮年」的生活場景。
通訊員 江萱 朱慧
本報記者 陳婧 陳詠 攝影報導
這家紅火的百年老店 見證小鎮江鮮名揚萬裡
隆冬江鮮也不缺,「江鮮年夜飯」幾個月前就有人訂了
「大橋鎮,是江都吃江鮮最有名的地方,快過年了,鎮上江鮮飯店的外賣生意很火!」當地人介紹,說到濱江城江都,不能不提江鮮;說到江鮮,不能不提江邊上的大橋鎮;而說到大橋鎮的江鮮,一家以「東風」命名的飯店,則是無論如何繞不開的。
還沒到大橋,向當地人打聽起大橋,幾乎得到異口同聲的反問:「想去吃江鮮吧?」江都人介紹,鰣魚、刀魚、河豚,這天下聞名的「長江三鮮」,大橋既盛產,又做得特別鮮美。從地理位置上說,長江在這裡拐了個彎,大橋鎮以盛產刀魚、河豚等江河淡水魚珍品聞名。每年春季,河豚由長江溯流而上,經過揚州時,沒有產子,河豚魚肉味道最為鮮美。「吃河豚,到大橋」,在坊間流傳很廣。現在,長江鰣魚已經絕跡,野生的刀魚和河豚更是千金難求,被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13日,記者來到東風飯店,這家據稱「年代很久」的飯店坐落在該鎮皇廷美食街上。記者看到,店內顯眼位置懸掛著「江蘇省十佳江鮮餐飲名店」、「江蘇省餐飲協會常務理事單位」的牌子,小鎮上如此「名頭」的飯店,寓示著當地餐飲業的繁盛。
「不誇張地說,雖然地處小鎮上,但飯店經營的時間已經將近100年,算是個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了。」飯店負責人顧千文告訴記者,東風飯店目前由她和丈夫任建新打理,他們經營了二十幾年了。起先營業面積只有幾十平方米,只能算是「小吃店」,現在達到了2000多平方米。「1954年,搞公私合營,飯店取名東風,那個時候屬於供銷社下屬單位。在叫『東風飯店』之前,飯店已經開了不少年了,當時的飯店叫『聚樂園』,據長輩們說之前還有別的名字。」顧千文說,飯店開在長江邊,一直以江鮮為特色,客人來吃飯基本不問價錢,除了當地人,揚州和周邊城市的,最遠的還有上海人開車過來吃,而當地人招待外地來的生意夥伴,江鮮也是少不了的。他們還經常把用沙鍋燒好的河豚,交給客人帶上飛機,送給北京、廣西等地的朋友嘗鮮。
記者在江都採訪時,正值天寒地凍的隆冬時節,但這個季節,江鮮一點兒也不缺。江都城區上規模的酒店,一般都做以江鮮主打的年夜飯預訂生意。記者在位於鬧市區的江都大酒店門前看到,「年夜飯預訂」的廣告牌十分醒目。記者了解到,年夜飯菜單上,江鮮菜成為左右價格的重要因素,「我們的江鮮品種還是比較多的,有江鰱、鱖魚、江蝦、江蟹、長江雜魚等等,特別受歡迎,需求比較大,價格高些顧客一般能承受。」服務員介紹,怕訂不到,有的客人幾個月前就預訂了。
「很多人以為只有春夏季才能吃到江鮮,其實一年四季都可以享用,很多江鮮每個季節都有,像河豚,什麼時候都可以吃到。」當地人告訴記者,冬天雖然氣溫低,但江鮮一點都不缺,螃蟹、鰱魚、鯰魚、江蝦、鱖魚、白魚、甲魚、鮰魚、鰻魚和各種小雜魚都有,小雜魚包括草鞋底、虎頭鯊、紅眼魚、小鯽魚、昂刺魚等,味道鮮美,價格不高,很受歡迎。
這個特殊的江邊農家 見證「忙江鮮年」的嬗變
一家9口人5個姓,過去過年吃小魚小蝦如今全是大個江鮮
臘月一到,「忙年」的氣氛就逐漸濃了起來。在江都的江邊農家,家家戶戶都要「忙江鮮年」,江都區濱江新城新港村208號的周寶根家,就是其中的代表。周家是個有9口人、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這個家庭不但熱鬧,而且特殊。「他們這個大家庭9口人在一個鍋裡吃飯,9口人5個姓,這在江都,恐怕都找不到第二家哩。」陪同記者採訪的該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國鑫說。
女主人吳會琴57歲,本村人,退休前是村會計;男主人周寶根56歲,上海人。老周的父親張老漢10年前去世,老母親朱恆華80歲,老周是他們領養的。周寶根的兩個女兒都隨爺爺姓張,兩個女婿一個姓周,一個姓蔣,4個人都做生意,經濟條件不錯,家裡有兩輛轎車,一輛尼桑,一輛北京現代。「他們這個家庭特別和睦、和諧,老奶奶中風癱瘓在床上3年了,吳會琴和周寶根雖說跟她沒有血緣關係,但對老人家特別好,尤其是吳會琴,比親生女兒對老娘還親,吃、穿、洗照顧得真是細心,上傳下效,他們兩個對老人好,孩子們對他們也特別孝敬,他們一家是全村人的模範!」鄰居們見記者採訪,對他們一家直豎大拇指。
這戶「特殊人家」,不但家庭和諧,「忙年」的氣氛也特別濃。吳阿姨家是帶院子的兩層小樓。記者一跨進家門,就被濃濃的年味包圍了。眼睛看到的是掛滿橫杆的年貨,鼻子聞到的是包子的香味。「快過年了,這些都是已經醃了曬過的。」老周邊說邊提起一條還沒來得及醃製的十幾斤重的大草魚,橫杆上掛著幾大塊臘肉和塊頭不小的江鯿。而在堂屋裡,兩大筐包子特別顯眼,「這是今天下午剛蒸的,才出籠幾個小時,應該有三四百個吧。」記者注意到每個包子上面都點了紅點點,「過年了嘛,點個紅點兒喜慶!」吳阿姨說,紅點兒還有另一個功效:不同餡兒的標記,有青菜加肉的、蘿蔔加肉的,還有江鮮的,這樣容易區分。
「我們住在江邊的人家,都有『忙江鮮年』的習慣。」吳阿姨告訴記者,從前日子過得緊,手上閒錢少,過年吃江鮮沒有現在多,魚蝦個頭也小。現在生活水平高了,吃得更大更多了。」過年前天冷,江鮮能存放,像鯽魚可以養10天,黑魚、鱔魚能養1個月,螃蟹放在冰箱裡保鮮,能放3個月哩,「龍年到了,我們龍川人的『龍頭』昂得更高了,大夥忙江鮮年,品嘗幸福生活,更要精神抖擻地活出個龍年的精氣神來!」
龍地溯源
江都在西晉時期就被稱為「龍川」
江都因形狀宛如盤旋的巨龍而被稱為「龍川」,江都又名龍川或白龍川。據有關記載,西晉時就有「龍川」的說法,距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江都區委黨史辦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朱華錦介紹,江都境內連通長江的蟒導河(即今天的芒稻河)、三閘河和通揚河,成「川字形」,其形狀蜿蜒如龍,故名「龍川」;又因蟒導河河水白淨、清澈,故在「龍川」二字前,又冠以一「白」字,為「白龍川」。
1934年,民國政府實行保甲制,在這裡設立龍川鎮。在抗日根據地的解放區,從1945年開始又設龍川鄉。改革開放後,當地命名了龍川街。在江都,包含「龍」字的街巷、廣場、橋梁乃至單位、建築物名稱,比比皆是。龍泉巷、龍王塘、龍橋河、龍川大橋、龍川大廈、龍川廣場、龍川大酒店、龍涎飯店、龍川鋼管廠、龍川步行街……江都區政協文史專家張子麟告訴記者,「龍」字在江都,還體現在文化上,江都第一份報紙《龍川日報》即以「龍」命名。該區詩詞協會創辦的詩刊取名《龍川吟草》,《江都日報》闢有「龍川」文藝副刊,上世紀30年代,江都仙女廟小學朗朗上口的校歌中,第一句就唱到了「龍」:「白龍川上水流東,風氣早開通。從小蒙養躋成功,國家方待人才用……」
揚州年俗
爬門頭「走大局」 諸事順利
爬門頭 大年三十晚上,吃過晚飯後,大人會關上大門,讓家中個子小的孩子抓著門後的門閂往上爬,因為老式的大門是木製的,門後面從上到下有幾根橫木,中間還有門閂開關,這一風俗就是爬門頭。老年人說小個子三十晚上爬門頭能長個頭,爬得快長得快,爬得高長得高。小孩多的人家孩子們還展開比賽,既鍛鍊了身體,又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走「大局」 三十晚上,長輩們都要把雲片糕、蘋果、橘子等擺在每個人的床頭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雲片糕、吃蘋果的寓意全國許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卻有著揚州獨特的寓意。因為在揚州話裡,運氣叫做「局氣」,走運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氣的「局」同音,所以贈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運氣帶給他人的美好寓意,揚州人新年請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對方走大運,諸事順利。
隔年陳 大年初一早上吃圓子和麵條,圓子寓意團圓,麵條寓意長久。大年初一中午也不先做飯菜,而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飯剩菜端出來熱一熱再吃,這叫做「隔年陳」。按老年人說法,大年初一到初五這五天中都不能新做飯菜,寓意年年糧食有餘。
掃地聚財 大年初一民間不作興掃地,正月初二才可以掃地,這一天掃地也有講究:掃帚要從大門口往屋裡掃,而不是像往常一樣把灰塵垃圾朝門外掃,初二這樣掃地就是要把大年初一聚集起來的財氣往家裡掃,先堆在一處然後才清掃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