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江都:「龍川之濱」感受「江鮮年」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吳會琴阿姨正準備醃製江魚。

吳阿姨蒸的江鮮包,年味十足。

江都龍川步行街。

江澤民同志題寫橋名的江都龍川大橋。

江都龍川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龍的雕塑。

古城揚州,以「龍」命名的地方不少,揚州城裡有龍頭關,邗江有龍尾,儀徵有龍山、龍河,高郵有龍虯、龍奔……但相比較而言,名氣最大的還是毗鄰揚州的江都的別稱「龍川」。作為一座濱江城市,除了較為發達的工農業之外,當地的「江鮮」早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品牌。去年底,省政府對揚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江都市成為揚州市江都區,和揚州城更為緊密地融為一體。龍年春節到來之際,本報記者走基層來到江都,在「龍川之濱」感受老百姓「忙江鮮年」的生活場景。

通訊員 江萱 朱慧

本報記者 陳婧 陳詠 攝影報導

這家紅火的百年老店 見證小鎮江鮮名揚萬裡

隆冬江鮮也不缺,「江鮮年夜飯」幾個月前就有人訂了

「大橋鎮,是江都吃江鮮最有名的地方,快過年了,鎮上江鮮飯店的外賣生意很火!」當地人介紹,說到濱江城江都,不能不提江鮮;說到江鮮,不能不提江邊上的大橋鎮;而說到大橋鎮的江鮮,一家以「東風」命名的飯店,則是無論如何繞不開的。

還沒到大橋,向當地人打聽起大橋,幾乎得到異口同聲的反問:「想去吃江鮮吧?」江都人介紹,鰣魚、刀魚、河豚,這天下聞名的「長江三鮮」,大橋既盛產,又做得特別鮮美。從地理位置上說,長江在這裡拐了個彎,大橋鎮以盛產刀魚、河豚等江河淡水魚珍品聞名。每年春季,河豚由長江溯流而上,經過揚州時,沒有產子,河豚魚肉味道最為鮮美。「吃河豚,到大橋」,在坊間流傳很廣。現在,長江鰣魚已經絕跡,野生的刀魚和河豚更是千金難求,被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13日,記者來到東風飯店,這家據稱「年代很久」的飯店坐落在該鎮皇廷美食街上。記者看到,店內顯眼位置懸掛著「江蘇省十佳江鮮餐飲名店」、「江蘇省餐飲協會常務理事單位」的牌子,小鎮上如此「名頭」的飯店,寓示著當地餐飲業的繁盛。

「不誇張地說,雖然地處小鎮上,但飯店經營的時間已經將近100年,算是個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了。」飯店負責人顧千文告訴記者,東風飯店目前由她和丈夫任建新打理,他們經營了二十幾年了。起先營業面積只有幾十平方米,只能算是「小吃店」,現在達到了2000多平方米。「1954年,搞公私合營,飯店取名東風,那個時候屬於供銷社下屬單位。在叫『東風飯店』之前,飯店已經開了不少年了,當時的飯店叫『聚樂園』,據長輩們說之前還有別的名字。」顧千文說,飯店開在長江邊,一直以江鮮為特色,客人來吃飯基本不問價錢,除了當地人,揚州和周邊城市的,最遠的還有上海人開車過來吃,而當地人招待外地來的生意夥伴,江鮮也是少不了的。他們還經常把用沙鍋燒好的河豚,交給客人帶上飛機,送給北京、廣西等地的朋友嘗鮮。

記者在江都採訪時,正值天寒地凍的隆冬時節,但這個季節,江鮮一點兒也不缺。江都城區上規模的酒店,一般都做以江鮮主打的年夜飯預訂生意。記者在位於鬧市區的江都大酒店門前看到,「年夜飯預訂」的廣告牌十分醒目。記者了解到,年夜飯菜單上,江鮮菜成為左右價格的重要因素,「我們的江鮮品種還是比較多的,有江鰱、鱖魚、江蝦、江蟹、長江雜魚等等,特別受歡迎,需求比較大,價格高些顧客一般能承受。」服務員介紹,怕訂不到,有的客人幾個月前就預訂了。

「很多人以為只有春夏季才能吃到江鮮,其實一年四季都可以享用,很多江鮮每個季節都有,像河豚,什麼時候都可以吃到。」當地人告訴記者,冬天雖然氣溫低,但江鮮一點都不缺,螃蟹、鰱魚、鯰魚、江蝦、鱖魚、白魚、甲魚、鮰魚、鰻魚和各種小雜魚都有,小雜魚包括草鞋底、虎頭鯊、紅眼魚、小鯽魚、昂刺魚等,味道鮮美,價格不高,很受歡迎。

這個特殊的江邊農家 見證「忙江鮮年」的嬗變

一家9口人5個姓,過去過年吃小魚小蝦如今全是大個江鮮

臘月一到,「忙年」的氣氛就逐漸濃了起來。在江都的江邊農家,家家戶戶都要「忙江鮮年」,江都區濱江新城新港村208號的周寶根家,就是其中的代表。周家是個有9口人、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這個家庭不但熱鬧,而且特殊。「他們這個大家庭9口人在一個鍋裡吃飯,9口人5個姓,這在江都,恐怕都找不到第二家哩。」陪同記者採訪的該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國鑫說。

女主人吳會琴57歲,本村人,退休前是村會計;男主人周寶根56歲,上海人。老周的父親張老漢10年前去世,老母親朱恆華80歲,老周是他們領養的。周寶根的兩個女兒都隨爺爺姓張,兩個女婿一個姓周,一個姓蔣,4個人都做生意,經濟條件不錯,家裡有兩輛轎車,一輛尼桑,一輛北京現代。「他們這個家庭特別和睦、和諧,老奶奶中風癱瘓在床上3年了,吳會琴和周寶根雖說跟她沒有血緣關係,但對老人家特別好,尤其是吳會琴,比親生女兒對老娘還親,吃、穿、洗照顧得真是細心,上傳下效,他們兩個對老人好,孩子們對他們也特別孝敬,他們一家是全村人的模範!」鄰居們見記者採訪,對他們一家直豎大拇指。

這戶「特殊人家」,不但家庭和諧,「忙年」的氣氛也特別濃。吳阿姨家是帶院子的兩層小樓。記者一跨進家門,就被濃濃的年味包圍了。眼睛看到的是掛滿橫杆的年貨,鼻子聞到的是包子的香味。「快過年了,這些都是已經醃了曬過的。」老周邊說邊提起一條還沒來得及醃製的十幾斤重的大草魚,橫杆上掛著幾大塊臘肉和塊頭不小的江鯿。而在堂屋裡,兩大筐包子特別顯眼,「這是今天下午剛蒸的,才出籠幾個小時,應該有三四百個吧。」記者注意到每個包子上面都點了紅點點,「過年了嘛,點個紅點兒喜慶!」吳阿姨說,紅點兒還有另一個功效:不同餡兒的標記,有青菜加肉的、蘿蔔加肉的,還有江鮮的,這樣容易區分。

「我們住在江邊的人家,都有『忙江鮮年』的習慣。」吳阿姨告訴記者,從前日子過得緊,手上閒錢少,過年吃江鮮沒有現在多,魚蝦個頭也小。現在生活水平高了,吃得更大更多了。」過年前天冷,江鮮能存放,像鯽魚可以養10天,黑魚、鱔魚能養1個月,螃蟹放在冰箱裡保鮮,能放3個月哩,「龍年到了,我們龍川人的『龍頭』昂得更高了,大夥忙江鮮年,品嘗幸福生活,更要精神抖擻地活出個龍年的精氣神來!」

龍地溯源

江都在西晉時期就被稱為「龍川」

江都因形狀宛如盤旋的巨龍而被稱為「龍川」,江都又名龍川或白龍川。據有關記載,西晉時就有「龍川」的說法,距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江都區委黨史辦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朱華錦介紹,江都境內連通長江的蟒導河(即今天的芒稻河)、三閘河和通揚河,成「川字形」,其形狀蜿蜒如龍,故名「龍川」;又因蟒導河河水白淨、清澈,故在「龍川」二字前,又冠以一「白」字,為「白龍川」。

1934年,民國政府實行保甲制,在這裡設立龍川鎮。在抗日根據地的解放區,從1945年開始又設龍川鄉。改革開放後,當地命名了龍川街。在江都,包含「龍」字的街巷、廣場、橋梁乃至單位、建築物名稱,比比皆是。龍泉巷、龍王塘、龍橋河、龍川大橋、龍川大廈、龍川廣場、龍川大酒店、龍涎飯店、龍川鋼管廠、龍川步行街……江都區政協文史專家張子麟告訴記者,「龍」字在江都,還體現在文化上,江都第一份報紙《龍川日報》即以「龍」命名。該區詩詞協會創辦的詩刊取名《龍川吟草》,《江都日報》闢有「龍川」文藝副刊,上世紀30年代,江都仙女廟小學朗朗上口的校歌中,第一句就唱到了「龍」:「白龍川上水流東,風氣早開通。從小蒙養躋成功,國家方待人才用……」

揚州年俗

爬門頭「走大局」 諸事順利

爬門頭 大年三十晚上,吃過晚飯後,大人會關上大門,讓家中個子小的孩子抓著門後的門閂往上爬,因為老式的大門是木製的,門後面從上到下有幾根橫木,中間還有門閂開關,這一風俗就是爬門頭。老年人說小個子三十晚上爬門頭能長個頭,爬得快長得快,爬得高長得高。小孩多的人家孩子們還展開比賽,既鍛鍊了身體,又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走「大局」 三十晚上,長輩們都要把雲片糕、蘋果、橘子等擺在每個人的床頭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雲片糕、吃蘋果的寓意全國許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卻有著揚州獨特的寓意。因為在揚州話裡,運氣叫做「局氣」,走運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氣的「局」同音,所以贈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運氣帶給他人的美好寓意,揚州人新年請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對方走大運,諸事順利。

隔年陳 大年初一早上吃圓子和麵條,圓子寓意團圓,麵條寓意長久。大年初一中午也不先做飯菜,而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飯剩菜端出來熱一熱再吃,這叫做「隔年陳」。按老年人說法,大年初一到初五這五天中都不能新做飯菜,寓意年年糧食有餘。

掃地聚財 大年初一民間不作興掃地,正月初二才可以掃地,這一天掃地也有講究:掃帚要從大門口往屋裡掃,而不是像往常一樣把灰塵垃圾朝門外掃,初二這樣掃地就是要把大年初一聚集起來的財氣往家裡掃,先堆在一處然後才清掃出去。

相關焦點

  • 江都地名的前世今生--揚州何時被稱作江都(揚州江都)
    本公眾號主要介紹的是揚州市江都區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但是常常會遇到讀者這樣的疑問,古代的揚州有時候不就是叫做江都嘛?那到底介紹的是江都還是揚州呢?的確,現在的江都只是揚州的一個區,而從歷史上看,江都是揚州的一個古稱或者別稱,揚州和江都的名稱各有重疊,有時候揚州叫江都,有時候揚州又不叫江都,那究竟歷史上何時江都是江都,何時江都是揚州呢?本文來為你揭曉。
  • 江都新農合醫保居然不能直接在揚州使用!
    近日,有江都市民反應在揚州某醫院辦理手術住院,江都醫保卡居然無法使用,原來在揚州看病需要本人持有長居地證明,這真是一件荒唐的事情,江都難道不屬於揚州?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江都市,設立揚州市江都區,以原江都市行政區域為江都區行政區域。自此江都與揚州爭議便不斷,首先是公交系統,之前的藍皮小客車已經逐步淘汰,換上了亞新新能源客車,脫胎換骨版的改變。
  • 仙女鎮的三元橋(揚州江都)
    但據嘉慶十八年(1813)編撰的《江都縣誌》載:「仙女廟三元橋渡,乾隆二十九年(註:1764)橋毀……」可知三元橋存世至今已超過250年的歷史了。(百家號:江都史話)(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三元橋地處江蘇四大米市之一仙女廟米市的咽喉要衝,連接南、北兩個繁榮的街區,既是揚州至邵伯,乃至高郵、寶應陸路北行的必經橋梁,也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口之一。
  • 【263·汙染防治在攻堅】揚州江都:一江清水向北送 城市「傷疤」變...
    揚州江都區近年來遵循"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的思路,重拳出擊關停沿江汙染企業,持續推動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著力打造沿江綠色生態廊道,確保一江清水向北輸送。  原先芒稻河的兩岸遍布各種造船廠、砂石碼頭,整個是一片散亂汙髒臭差的大工地,江都區打出"關轉搬、治綠管"等組合拳,江都經濟開發區還投資1500萬元,將原有的分散零散的溼地進行整合,打造47公頃的溼地公園。
  • 江石溪與紫砂蓋筒(揚州江都)
    2004年,在南京民俗博物館的紫砂陳列館展出了一件珍貴紫砂盛器——清末紫砂蓋筒,這是江都名士江石溪先生的舊物。「輯五」,乃黃家瑞(1884-1961),字輯五,又字七五,江蘇如皋人,後客居揚州。光緒二十八年(1902)秀才,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自幼酷愛書法,初學趙孟,繼學歐陽詢,後學「二王」。10歲便能寫大學匾,清末如皋名寺定慧寺的「藏經樓」匾、文峰閣的「天開文運」匾都出自其手。《揚州藝壇點將錄》中稱他書法豐腴而有氣勢。
  • 揚州江都聚集人才"第一動力" 推動發展"超車"
    人稱「焊神」的馬上錄獲評江蘇省「首席技師」,他在揚州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培養出一大批徒弟,得意門生何敏榮獲2017國際焊接大賽手工焊條電弧焊(111/SMAW)比賽冠軍。 江蘇亞威工具機股份有限公司和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從2013年開設企業碩士生班,陸續招錄亞威在職員工23人,目前已有3人畢業。今年,江都要達到百強企業碩士全覆蓋,開票銷售10億元企業要有全職博士。 問「專家」:企業家和「創二代」升級專家型 在江都,專家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 昔日江都愛情路,今日龍川絕美路(揚州江都)
    昔日江都愛情路,今日龍川絕美路(揚州江都)李志傑初冬,重遊「黃金大道」,先到龍川廣場逛了一圈,然後沿西側的道路向南向東,圍繞高水河和新通揚運河走走逛逛。之前從網上查詢得知,龍川廣場西邊和南邊的道路,就是昔日的江都「愛情路」。如今這一片已於去年底改造成濱河風光帶,與龍川廣場一道,組成龍川體育休閒公園。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曾經在江都城區工作過幾年,也聽聞這條聞名遐邇的愛情路,總有一種神秘、浪漫、朦朧的感覺,一直沒去過。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首次踏足,雖無往昔對比,還是被她的絕美風景深深吸引。
  • 冶春後社的江都詩人 下篇(揚州江都)
    冶春後社的江都詩人,除了上篇中已經介紹過的江石溪,凌仁山,王景琦外,還有嚴紹曾,張鶴第,朱菊坪等名士。(百家號:江都史話)(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嚴紹曾,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人,禮部主事。素工詩,不多作,著有《揖羲堂詩集》。
  • 揚州東鄉白沙「九鼎堂」佘氏(揚州江都大橋鎮)
    據佘氏家譜記載,現在揚州餘氏一族始祖是唐代佘欽,字震谷,開元甲寅進士。詔講於南昌閣,擢吏部尚書,太學博士。而四世祖佘鹿啣雖為進士出身,卻將家業交給兒子打理,隻身一人跑到佘山修道種茶。《松江府志》上就有「舊有佘姓者修道於此」的記載。
  • 費軒和他的《揚州夢香詞》(揚州江都)
    費軒(生卒年月不詳),字執御,康乾時期江都人,為清著名學者費密之孫,詩人費錫璜之子。費軒原籍四川新繁,祖父費密因避戰亂,流寓至江都野田莊,費軒就隨之在江都定居。成年後受家人囑託,曾回原籍應試,中新繁舉人。由於家學淵源,費軒才識廣博宏贍,詩詞功底深厚。
  • 費密與石濤的一段丹青情(揚州江都丁溝鎮麾村)
    費密(1623-1699)字此度,號燕峰,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思想家,四川新繁人,晚年定居江都野田。他長期寄寓江南,不能回歸故鄉,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為了寄託自己的鄉思、鄉情與鄉愁,便請好友、享有畫名的石濤為自己繪製一幅故鄉風物圖。(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 揚州東西分界線到底在哪裡?江都是否在揚州發展中深解一盤棋
    揚州東西分界線到底在哪裡?江都是否在揚州發展中深解一盤棋談到揚州的中心城區,人人都知道文昌閣,常說東區與西區,那那揚州東西區的分界線到底是什麼?讓我們試試看吧。位於揚州中心城區軸線上的瘦西湖,也阻擋了南北直通的直通大道的建設。
  • 江都名士周湘亭(揚州江都邵伯鎮)
    周湘亭(1897-1953),名鈺,以字行,江都邵伯人。自幼文思敏捷,博聞強記。未及弱冠,父母雙亡,負債纍纍,幾至輟學,幸得嶽父季耐庵資助與勖勉,方繼續讀書,也益加刻苦,並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第四師範。畢業後,一生從事教育,先後執教於瓜洲小學、江都縣立初級中學及揚州國家專修學校,歷任邵伯第八小學校長、城東小學校長、江都圖書館館長等職。任城東小學校長期間,曾參與編纂《江都縣新志》。後從佛學大師歐陽漸研究佛典,深得其奧,被贊其為有宿慧者。
  • 江都四尊古炮考(揚州江都)
    在江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有20世紀90年代初分別從三江營與宜陵等地出土的四尊古炮,它們見證了晚清時期江都的一段血與火的戰爭歷史。從銘文看,這門古炮當與太平天國攻佔揚州有關。清鹹豐三年(1853)二月,太平軍前鋒林鳳祥、李開芳首次攻佔揚州,建立了戰時政權,為準備北上、東進,與揚州周邊清軍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家住新陞圩的秀才吳炳宸,為了保衛家鄉,不僅積極參加地方上的團練組織,而且捐銀鑄造了這門大炮。
  • 揚州:系統治理,守護「一江清水向北流」
    鋪陳綠色發展底色 繪好生態廊道藍圖長江奔騰流經揚州,氣象萬千。揚州,是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同時擁有長江與京杭大運河、長江與淮河兩個「交匯點」。「近年來,揚州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繪好生態廊道藍圖,守護『一江清水向北流』。」
  • 曹王寺遺事(揚州江都)
    曹王寺,東距江都縣城約20裡。曹王寺原名雞鳴山,因地勢高拔,形如雄雞直立而得名。據老人云,唐代於此地建有「卉木寺」,供奉花神,香火很旺,足見這個地方培植花木已有悠久的歷史。(百家號:江都史話)(作者原創,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還有傳說,後來北宋滅亡,金兵南下,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金兵進攻江都,夜駐卉木寺,當地鄉民怒不可遏,夜焚卉木寺,使敵兵死傷慘重,殘部逃到揚州。主帥為報此仇,下令血洗曹王寺。
  • 揚州舊城讀書人秦黌(揚州江都)
    秦黌(1722-1794),字序堂,號西巖,自號石研齋主,清時江都人。詩文家。秦黌少具夙慧,8歲時就已讀完《五經》,乾隆十七年(1752)考取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後因母病,秦黌歸裡侍奉左右,回到揚州舊城南門堂子巷「小盤谷」的家,並修建藏書樓一處,取名「石研齋」,自號「石研齋主」。一次,乾隆皇帝南巡駐蹕揚州,召見知識界人士,秦黌理所當然在列。
  • 山陽河-二千年歷史的運鹽河(揚州江都宜陵鎮)
    據《嘉慶·揚州府志》所載「山洋河」云:「在城東北六十裡,瀕宜陵鎮,一名山陽河,南接江潮,北至樊汊,達高郵界」;於「高郵三陽河」云:「在州東四十五裡,南通樊汊鎮,接江都山陽河界,北至三垛橋子口,入射陽湖」;於「山陽溝」又云:「一名山洋河,又名山陽瀆,隋文帝開皇七年揚州開山陽瀆以通漕」。
  • 明時朝鮮官員崔溥記錄邵伯域情(揚州江都邵伯鎮)
    據《漂海錄》記載,崔溥從二月二十二日至二月二十六日,沿驛行止食宿,途經揚州域地:二月二十二日,至廣陵驛,是日晴……驛北一裡,即揚州府城池,城中有府治及揚州衛,江都縣治,兩淮運鹽司……二月二十三日,過揚州府,是日雨。
  • 揚州到江都的公交終於通啦!其他的線路……
    二、線路運營時間情況 1、揚州市區線路運營時間情況如下: 10路:廣陵新城公交首末站發車時間6:30—18:00;鳳凰島發車時間7:15—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