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夏楊攝影報導:八具6000年前古人骨將「開口說話」,道出廣東人種起源之謎。昨日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人類學系已啟動一個科研項目(見下圖),通過對湛江遂溪鯉魚墩遺址出土人骨的研究,探求學術界一直有爭議的廣東人種起源之謎。
由於中國南方土壤偏酸性,長江以南地區很難發現保存完整的古代人骨標本。目前只有廣西桂林甑皮巖、廣東佛山河宕、南海魷魚崗等屈指可數的幾個遺址出土有人骨資料。這嚴重製約著南方地區人種學的研究步伐。相比北方,現在南方人種學研究落後,至今人們對該地區古人類種族特徵分布感到模糊。2002年發掘的湛江遂溪鯉魚墩貝丘遺址,出土八具人骨。這是20多年來南方地區首次發現的、出土人骨最多、保存相對完整的新石器時代人骨材料,對研究南方地區人種類型有重要意義。
該項目負責人李法軍博士分析,目前學術界對廣東人種起源,存在「北方人南下」說和「東南亞人北上」說兩種不同的觀點。為探求南方人種之謎,中大啟動了對鯉魚墩古人骨的研究。李法軍在實驗室裡指著鯉魚墩人骨標本告訴記者,這些人骨在鯉魚墩遺址墓葬中出土,距今至少有6000多年。該人種低眼眶、闊鼻,人骨架在墓穴中均為屈肢葬,這些特點都與粵東地區迥異,而類似廣西桂林甑皮巖出土的人骨特徵。另外,墓葬中陶器等陪葬品組合也類似甑皮巖遺址。李法軍指出,兩地區可能存在文化互動和人種遷徙。而甑皮巖古人屬南亞人種類型。那麼,廣東早期原住民,也有可能是從粵西、廣西西江流域遷徙而來,也屬於南亞人種。
研究這些6000多年的人骨有何意義?李法軍說,通過對鯉魚墩古人骨的研究,並與鄰近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骨材料比較,可以了解「廣府人」與周邊人種的譜系關係,探討古代百越的形成和發展;從而溯源「廣府人」的祖先,揭開南方人種之謎。他指出,通過對人骨的分析研究,可以獲得古代人類體質、壽命、疾病、飲食、生活習慣等信息,對了解古代社會和古人類發展狀況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