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鯨魚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非常的燒腦的懸疑推理電影。
劇情簡述
波洛作為本劇的主人公,行事低調、有輕微強迫症,還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信徒。波洛的身份是一名私家偵探,好在與快車的董事是好友,在最後時刻得到了一張上車票。此後先後認識了快車上的十三名乘客,外表看來他們都非常的普通。但隨著劇情的深入,波洛發現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是一位美國富商主動找到他,並告知自己很有可能會被人謀殺,希望能得到波洛的幫助,在重金的利誘下還是被波洛拒絕了。按照設計的路程,快車需要行駛三天三夜才能到達目的地,第一天夜裡相安無事,但是在第二天夜裡出現了意外,火車被暴雪擋住了去路,不得已臨時停靠。凌晨兩點乘務員叫醒了波洛,住在他隔壁的富商被人殺死,身上有十幾處深淺不一的刀傷,於是一場偵探大戲正式上演。
波洛先後發現了兇殺現場的一些證據,一枚紐扣、一張燒焦的紙,經過復原可以發現上面寫的是一個人名,而且證實和五年前美國的一起綁架案的女孩是同一人。富商死者就是這起兇殺案的主謀,是他綁架了這位女孩,在拿到贖金後依舊殺害了她,女孩的母親也因此難產而死,結果這個家庭的父親一下子失去了兩名孩子和自己的妻子。不僅如此,他家的保姆也被警方誤抓,雖然後來真正兇手被上訴,但是由於買通和威脅了當時的法官,最後仍舊逍遙法外。
波洛通過與這個車廂人員的交談,發現這些人或多或少都跟當年綁架案的小女孩有關聯,有這家的保姆、家庭教師、還有法官的兒子、和小女孩的姑媽、父親等。看到這裡可能大家都已知道,同時出現在快車上的這些人,都是原本計謀好的,一起殺掉當年那位逃脫法律制裁的兇手,每人一刀,可見他們對這個兇手的仇恨有多深。
真相公布後,波洛陷入了法律和道德應如何抉擇的沉思中,但是在警察到來的最後一刻,他選擇了自己的良心!不去揭發這群善良卻用錯方式的人們。
看法
真是老話說的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雖然電影裡的富商是在快車上被人謀殺並且身中數刀,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自身的罪孽。
人們常說法律是公平正義的最高準繩,用法律來對案件進行審判和裁決得出的結果也自然會是合乎正義的。
但是,當法庭審判已然淪為人們取得利益的手段和方式,無法成為人們尋求正義的殿堂,人們又該如何抉擇?
是淡然接受審判的結果?是就此放過十惡不赦的案件真兇?當曾經兇惡無比、犯下罪行的卡塞蒂搖身一變成為擁有萬貫家財的商人,捫心自問,誰有敢說這樣的結局是真正的公平正義?
還有就是合乎法律審判和運用模式的私刑又是否能夠提升私刑的正義性質?當放下十惡不赦罪行的嫌疑人被受害者一方以私刑方式加以懲戒,究竟是公平正義的伸張,還是違反了法律的犯罪?
故事中那個曾經慷慨激昂,將無數犯罪嫌疑人繩之以法的大偵探波洛在面對這樣的案情現實之時,最終選擇了放過這起離奇案件的一眾兇手。但他內心的衝突與矛盾卻顯然沒能夠隨之而去,作為法律的代言者他是如此堅決的維護法律意義上的正義理念,可人性和情理的思考卻讓他從個人角度對於十二位嫌疑人充滿了同情與悲憫,以至於最終在法律和人性中,選擇了後者。
延伸
在1932年,「林德伯格嬰兒綁架案」廣為人知的時候,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嘉莎·克莉斯蒂正乘坐東方快車進行一趟為期數年的遠途旅行。在土耳其遭遇暴風雪後,她不得不困在列車中度過近一周的時間。這段經歷結合林德伯格家的慘案瞬間激發了她創作的靈感,很快她便以此為主要素材,創作出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偵探小說作品之一《東方快車謀殺案》。
《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原著小說當年一經推出,就立時引起了大規模的熱議和討論,多次佔據了暢銷圖書的排行榜。
即便多年以後,經歷再度重印和翻譯也依舊能夠不斷吸引更多的讀者。
它最終成為了阿嘉莎·克莉斯蒂一生寫作生涯中最經典的佳作之一。
也正是由於原著小說的經典與精彩,對於小說的改編演繹自小說問世以來就一直沒有斷絕過。
算上2017年推出的電影版本,《東方快車謀殺案》已經是第五次被搬上銀幕進行影視化改編了。然而在這眾多版本的影視作品中,最為經典的依舊要數1974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版本。
偉大的波洛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1934年發表的波洛探案系列中的一部。縱觀偵探小說史,乃至世界小說史,因為一個小說人物去世而搞出大新聞的,屈指可數。其中偵探小說中就有兩位,一個是福爾摩斯在《最後一案》中跳崖,一個就是阿嘉莎·克莉斯蒂筆下的赫爾克裡·波洛在《帷幕》中病逝。
只是不同的是,福爾摩斯good拜,柯南道爾遭遇的是被粉絲堵著門罵街,英國皇室致電要求復活福爾摩斯。而波洛去世則是舉國哀悼哭聲一遍。畢竟波洛的出場年齡已經不小,再加上歲月流逝因病去世也是人之常情,這比起柯南道爾一個心血來潮,就讓福爾摩斯和莫裡亞蒂同歸於盡的倉促收尾要合理多了,當然讀者的反應當然就不一樣了。
但正是如此,可見這兩位享譽世界的偉大偵探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波洛形象的靈感來自阿嘉莎·克莉斯蒂認識的比利時難民,所以這位個子不高,鵝蛋腦袋的偵探,是一個比利時人,但口音經常被人誤認為是法國人,所以每次他都要給別人強調,「哦,親愛的,我是比利時人,比利時!」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你可以去找一找1974年的版本。還有就是這本書,如果你讀過這本小說,那它絕對適合你在不同階段去回味,如果你還沒讀過,那還在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