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伏特加原料一般普遍使用麥子、玉米、高梁等糧食作物。不過不同地區對於伏特加原料的規定又各有不同。可以不誇張地說,只要是能夠發酵產生酒精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做伏特加,比如:大米、糖漿、大豆、甜菜等等,而在波蘭就有一種叫「蕭邦」的伏特加使用的就是土豆。
蕭邦伏特加使用的原料通常是晚收土豆,這種土豆具有非常高的澱粉含量,發酵出來的酒精中散發著一股濃鬱的清香,並且無任何化學添加物或農藥。平均一瓶750毫升的蕭邦伏特加要用掉4個土豆。
波蘭國土面積為32.3萬平方公裡,與咱們中國雲南省面積相當,但這在全歐洲已經算是第九大國,比義大利和英國都要大。並且波蘭人口是歐盟成員國中最多的國家之一,人口在歐盟排名第六。但你知道全世界共生活著6000萬波蘭人,但其中只有3800萬生活在波蘭境內嗎?
「歐盟」、「歐元區」、「申根區」其實是三個獨立的概念。歐洲遊40多個國家,而其中只有28個國家屬於歐盟,26個屬於申根區,僅有19個成員國使用歐元,包括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希臘、斯洛維尼亞、賽普勒斯、馬爾他、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波蘭不是歐元區,通用貨幣是茲羅提,但是波蘭的城市都會有換匯處,華沙, 克拉科夫這樣的大城市會有24小時換匯處,可以直接換歐元。1茲羅提約等於1.6~1.8元人民幣(匯率浮動)。
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教會法博士。他提倡日心說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並且他將自己的日心說理論以及其它論點共同整理出了《天體運行論》這本著作。哥白尼生前考慮到「日心說」可能會改變那個時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有可能動搖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所以一直到他臨終前才得以發表。在哥白尼去世5年後又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誕生了,他就是義大利人布魯諾,他從哥白尼的「日心說」系統向外拓展。1583年,布魯諾到英國,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反對亞里斯多德—託勒玫的地心說,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1585年去德國,宣傳進步的宇宙觀,反對宗教哲學,進一步引起了羅馬宗教裁判所的恐懼和仇恨。1592年,布魯諾在威尼斯被捕入獄,在被囚禁的八年中,布魯諾始終堅持自己的學說,最後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
蕭邦生活的那個年代,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所以,蕭邦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佔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裡流露出來。當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時,蕭邦嚴辭拒絕,表現出一個愛國藝術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19歲離開波蘭去了法國的蕭邦直到去世也沒能回到波蘭。1849年,蕭邦病逝於巴黎。臨終前,他囑咐姐姐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而當時的波蘭反動政府(傾俄)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最後幾經反轉後蕭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願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現被安放在華沙聖十字大教堂中,而他的身體則安葬在了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裡。
瑪麗·居裡原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生於當時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波蘭會議王國的華沙。居裡夫人24歲前,一直在華沙地下飛行大學讀書,1891年追隨姐姐布洛尼斯拉娃至巴黎讀書。她在巴黎取得學位並在畢業後留在巴黎從事科學研究。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爾·居裡及亨利·貝可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放射化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為放射性科學研究作出巨大貢獻的居裡夫人,她的原配丈夫皮埃爾·居裡不幸於1904年4月出車禍死亡。而可憐居裡夫人39歲時就成了遺孀。這件事對她的打擊太大了,從此家庭和事業的兩付重擔都要她一個人來承擔。
▲居裡夫人和丈夫皮埃爾·居裡(左)和朗之萬(右)
後來她遇見了她丈夫的學生朗之萬,比她小5歲,也是一個物理科學家。居裡夫人慢慢與他發展出了一種親密的關係。但是不幸的是,朗之萬在1902年就已經結婚了,並且有兩個孩子。1910年,朗之萬的夫人拿到了居裡夫人和其丈夫通姦的證據。雖然她與朗之萬的婚姻並不幸福,但是她不能容忍別的女人介入。她意識到居裡夫人是個名人,於是就惡毒的將信交給了報界。從此之後,居裡夫人的謠言和誹謗四起,為了避開流言,後半生的居裡夫人把時間全部獻給了研究,一直到去世還是保持單身。
在波蘭有一條法規規定,若以「波蘭死亡集中營」(「Polish death camps」)指稱納粹德國的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或指控波蘭是二戰時期德國的共犯,便可判處最高3年的有期徒刑。波蘭政府認為,奧斯維辛等臭名昭著的集中營,除了地點位於被納粹佔領的波蘭之外,與波蘭人沒有任何關係。
在波蘭古都克拉科夫市郊區有一個深達327米的地下王國——維利奇卡鹽礦博物館。這是一個由鹽組成的世界,教堂、餐廳、療養院,一切都是鹽建的,天花板上垂著鹽花,地上鋪著鹽礦石。礦井裡各種惟妙惟肖的鹽雕塑述說著鹽礦的故事,展示著波蘭人的聰明和智慧。早在公元11世紀左右就已經開始採鹽。時至今日,這座千年鹽礦仍在小量開採。自1744年起開始供遊人參觀,1978年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鹽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在中世紀的歐洲如同黃金一樣貴重。直到現在,人們依然還保持著用鹽來醃製魚和肉的傳統,同時也是製作黃油、皮革,以及黑火藥的原料。維利奇卡鹽礦的發現,讓波蘭的統治者馬上意識到了其巨大的財富價值,並立即壟斷了鹽礦資源。在古代波蘭地區,鹽就跟現在的貨幣一樣,被用來作為一種支付手段。
從公元13世紀規模開採以來,維利奇卡鹽礦一直保持著每年15萬噸的產量。在14世紀時,這座鹽礦的收入佔到了波蘭王國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了16世紀,維利奇卡鹽礦達到鼎盛時期,這兒出產的礦鹽被銷往整個歐洲,波蘭王國也進入了黃金髮展階段。甚至有人說,中世紀波蘭的富強就是拜維利奇卡所賜。18世紀後期奧地利統治克拉科夫時,為了更快地獲得鹽,直接修通了鐵路,建了一座電廠為鹽礦供電,地下作業出現了風鑽、磨鹽機和蒸汽動力起重機。
說到波蘭最貴的特產,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會是波羅的海的琥珀,確實波蘭琥珀飾品的製作至今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品色兼優,工藝精湛。而蜜蠟也是最常見的寶石品種,是波蘭最具特色的旅遊工藝品之一。其實,蜜蠟就是琥珀的一種,在波蘭,全部叫做Amber。只是咱們國人為了好區分,把透明的稱為琥珀,不透明的稱為蜜蠟,半透半蠟的就叫金絞蜜。再比如說,有些人喜歡琥珀,就是喜歡琥珀的通透、清澈;也有很多人喜歡蜜蠟,喜歡她紋理的交織變化。但並不代表透明的琥珀就不如蜜蠟好。
波蘭位於歐洲心臟,是「一帶一路」中歐段最大的國家,自然風光豐富多彩--北部沐浴著波羅的海舒緩的海風,南臨旖旎的塔特拉山區,東北部點綴著風景如畫的「千湖之湖」馬祖裡湖區;除了14處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波蘭還擁有風格迥異的城市風光,從鳳凰涅磐的首都華沙、中世紀風情的古城克拉科夫,琥珀之都格但斯克,再到哥白尼的故鄉託倫,會展之都波茲南,處處值得流連探索。這個音樂之邦還孕育了蕭邦這樣的藝術大師,隨處散發著優雅浪漫的氣質。而享譽全球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不僅見證了如李雲迪般現代鋼琴家們的年少風華,更是二十世紀鋼琴演奏史不朽傳奇的見證,吸引眾多樂迷關注。出於弗羅茨瓦夫當選「2016年歐洲文化之都」及克拉科夫青年節的舉辦等因素,波蘭更是榮登Lonely Planet 2016年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國家榜單。最重要的是,波蘭是歐洲旅遊最便宜的風情國度之一,這個一杯啤酒只要六塊錢的國家,在歐洲算是巨便宜的消費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