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長假做什麼好?逛街、看電影、桌遊、KTV?還是開啟一次吃貨之行?如果這些都膩了,那就將視線對準野外。春雨如油柳如煙的三四月,正是出門撒歡的好時機。陽光沒那麼毒辣,溫度剛剛好。約上三五好友,來場戶外野餐再好不過了,暫時逃離「圍城」裡的枯燥與不如意,尋找久違的歡樂與愜意。
這也符合大部分人的內心衝動,在上海,春天是值得珍惜的,似乎是冬與夏交接時的短暫時刻,還未好好相處就已轉瞬即去。不過雖然春天短暫,但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讓平凡的日子變得活色生香,無疑,躺在草地上比躺在家裡更有儀式感。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對野餐充滿了嚮往。春天,帶上自己愛吃的、精心準備的食物,躺在綠草地上感受溫暖的陽光、吹著涼涼的春風、聽著慵懶的音樂,和家人、好友愉快地聊天,這才讓人感覺什麼是生活。野餐起源於歐洲,在西方古典繪畫作品中,表現郊遊野餐主題的為數不少。「野餐」一詞就是由法語演變而來的,最初的野餐興起於17世紀的歐洲,不過那時還是一種比較正式的皇家社交活動,有很多講究,比如寬敞的庭院、專門的桌椅,還必須有服務生伺候上菜。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後,皇家公園成為公園時,現代意義的野餐才應運而生。歐洲的中產鄉紳們開始熱衷舉辦郊外野餐會,人們欣賞美景,分享美食,盡情社交,在春日交織出一幅歡暢淋漓的畫面。
適合帶什麼?
野餐堪稱滿足了大多數人對美好的定義,但從嚮往到成為現實,有很遠的路要走。
去野餐當然少不了美食。作為野餐重頭戲的美食,向來是這個活動的難點。美食準備得滿意與否,直接關係到整個野餐會的氛圍與朋友之間的情緒。根據不同的野餐主題,以及參與者的口味偏好,才可以製作出一份完美的飲食清單。如果兼顧方便和多樣,可以考慮經典的麵包、壽司、三明治、披薩、曲奇餅乾,各種堅果、巧克力,或是重口味的鴨脖、鴨鎖骨,總之將喜歡的小吃點心打包到自然「餐廳」食用,風味絕佳。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帶上自己製作的各種小甜點、蛋撻、榴槤酥、千層蛋糕、慕斯……
另外,可以帶上些水果,蘋果、葡萄、香蕉、奇異果、藍莓,隨便帶幾樣都是滿滿的喜歡。別忘了帶上保溫杯,不過光喝白開水有點單調無味,可以帶點咖啡、茶、可可粉等衝泡,如果帶一瓶紅酒就更有意境了,大家席地而坐,各自舉杯小酌,別有一番情調。
剛才說過,野餐是件有儀式感的事,所以別忘了帶上野餐籃,最好是用藤條編織的那種,看起來更有情調和趣味,就好像童話故事裡的田螺姑娘親手準備的餐點一樣,讓人迫不及待想要打開籃子大快朵頤。另外還要準備一塊塊餐墊,最好是格子紋或民族風的厚實材質餐墊,讓人看著就感到溫暖。
可以去哪裡?
野餐,野的是不受拘束的心情,雖然身在城市,但只要有心,其實還是有不少適合野餐的地方。
除了傳統的郊野、公園,這兩年,上海市區也多了不少適合野餐的地點。比如,濱江區域就是不錯的野餐營地,徐匯西岸還會不定時舉辦露天主題音樂節、大型跳蚤市場等。每逢周末,許多市民會帶風箏、野餐墊前來,只為享受屬於家人的親密時間。找一塊江邊的空地,圍繞一塊野餐墊,有朋友有狗,有吃的有酒,讓人感嘆生活的美好。
用餐完畢,可以帶家人到綠地區域放鬆消化,這裡有綠樹成蔭的大路、光亮幽幽的藝術路燈、深入江中的木棧道,還有故意留下的船舶靠岸時扎纜繩用的鐵墩、舊橡皮圈、塔吊等,形成了一幅集文藝氣息、歷史氣息為一體的藝術區域景觀。走著走著,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融入精緻的西岸文化中、沉浸入藝術的慢調生活裡,感受生活的無限可能,享受徹底放鬆的抽離感。
不負春光,野餐正當時。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