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景點攻略:臺灣博物館,帶你展示臺灣山地文化傳統特色
臺灣博物館,中研院民族所和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學者,走出書齋,進行田野研究,籌建這樣一個文化特殊濃鬱的園地,不能不說科學研究有另一種走向。在現代經濟日益繁榮的時代,臺灣山地社會正逐漸被現代化所吞噬,這樣下去,天長日久傳統的文化社會不斷流失乃至淹沒。
「臺灣山地文化園區」,迎接時代的挑戰,依著青山翠谷,在這公園式的田野中,採用動靜態兼具的形式,比如「大眾化文物館」、「傳統建築」、「生活形態」等是靜態的,歌舞表演,各民族的特殊民俗活動,是動態的。本著「文化保存」、「學術研究」、「教育功能」、「觀光休憩」的多重目標,透過文化園區得以實現。這一特殊的遊樂園區,向我們展示了臺灣山地文化傳統特色。比起那些現代化的建築物,則從另一個方面讓我們了解高山族傳統文化精神,產生另一種特殊的體認。
其節目中有民族姑娘跳長發舞等,背新娘蕩鞦韆的表演,也要求觀眾中一對青年男女參與;臨時加入的這對年青人,顯得力氣不足,有點笨手笨腳,但終於把新娘抱到上面,煞是有趣。表演結束,跳少數民族舞蹈,與我同行的張嵐、何大任都參加到舞蹈隊中去,我迅速為他們怕照,只可惜前面照得太多,膠捲完了!這歡樂的場面沒拍下來。
在山地文化區裡,我們觀看了各民族的文物、服飾、住宅,這裡把山野作為辰室:逐過一些博物館式的展覽設施,讓我們充分了解臺灣山地居民的民族群分布、歷史神話、社會組織形態、生活習慣和技藝事事物特徵。這裡是一個神話般的世界,保留民族文化自然質補之美。進園區不遠處,兩邊的路中間的急流深谷之,有一座美麗的吊橋,吊橋在原住民文化中,包含著一則動人的神話傳說。
還有九族的山胞原住民中,布農族人是對於自然界的形物有著最為深刻體驗的族群之一;在布農族代代相傳的智慧中,流傳著雨後新虹的神話傳說:一個名喚雅春的小女孩偶然拾到一團七彩線球,雖然母親告訴她唯恐失主心急,應速將彩線球歸還失主;但雅春看著這多彩晶瑩的線球,太可愛了,瞞著母親留下。
在一個夏日午後,陣雨剛過,太陽從雲端探出頭來,見到雅春在急漲的溪流中漂洗她遺失的寶物,於是收回了七彩線球,並與雅春約定,願意在今後的雨後天邊展現那捲彩線,與地上的人們同享寶線的多彩與晶瑩。
這就是吊橋的神話。智慧豐富的布農族祖先創造了這則神話,為後代子孫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他們依循祖先的藍圖,用藤索竹筋在山巔水湄引建吊橋,實現祖先的智慧構想。山地文化處處都閃爍著少數民族的智慧之光。
風光明媚的小島:坐擁日本第一柑橘產地,曾以紅葉美景而聞名
廣西一個公園:佔地近3000畝,遍地可見草藥,好看又有觀賞價值
元旦沒錢旅遊?給你推薦5個適合「窮遊」的地方,月薪3000就能去
國內這4個網紅城市,「吃喝玩樂」佔全了?一個沒去過就太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