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 俞霞
東方網6月24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昨天,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公布了2014年本市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調查顯示,理工類畢業生在就業行情中繼續保持就業優勢;本科生就業形勢不及專科生,遭遇尷尬;滬籍生源學生已有去向的不到一半,約低於非滬籍生源學生30個百分點。
文科生籤約率不如理工科生
此次調查涉及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等11所高校。調查顯示,理工類畢業生繼續保持就業優勢,截至5月初,理工類受訪畢業生中已有去向者(包括已錄取、已籤約和畢業後作其他打算等)佔68.8%,而文科類受訪畢業生中有去向者僅54.0%。
理工類受訪畢業生中,工學類有去向的佔74.6%,理學類為65%。文科類受訪畢業生中,經濟學、法學和文學類就業情況相對較好,分別有63.4%、62.3%和60.4%的受訪畢業生已有去向;藝術和管理學類情況較差,分別僅有44.4%和48.1%的受訪畢業生已有去向。從近年調查結果看,理工類專業受訪畢業生中有去向的比重始終高於文科類受訪畢業生。
從學歷上看,研究生就業形勢最好,專科生次之,本科生較差。受訪畢業生中研究生有去向的比重達到89%,專科生為60.7%,本科生為55%。據介紹,高職大專院校通過專業規劃、校企結合等方式,將教學目標聚焦於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同時專科生工資待遇、崗位職務等要求也更為現實。本科生中,重點大學情況相對較好,62.5%的重點大學本科生已有去向,一般大學為51.8%。
而按生源地看,滬籍生源學生就業吃緊。調查顯示,滬籍生源畢業生已有去向的不到一半,約低於非滬籍生源學生30個百分點。儘管滬籍畢業生期望薪資低於非滬籍畢業生,但就業形勢卻仍有較大差距,主要原因一是就業準備較晚,滬籍畢業生中68.4%臨畢業前1年才開始準備;二是擇業單位性質傾向較為集中,38.1%的滬籍畢業生傾向於政府機關和行政事業單位,25.4%傾向於國有企業,擇業目標較為狹窄;三是地域選擇單一,97.3%的滬籍畢業生傾向於留在上海工作,高於非滬籍畢業生42.2個百分點。
此外,在性別方面,男性就業形勢仍明顯好於女性。有62.4%的男性受訪畢業生已有工作去向,高出女性受訪畢業生7.8個百分點。有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老師反映,用人單位偏好錄用男生的現象依然存在。
「公務員熱」略有降溫
調查顯示,政府機關和行政事業單位收入和就業穩定,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仍是擇業首選。有34%的受訪畢業生擇業首選政府機關或行政事業單位,其他依次為「外資企業」(30.7%)、「國有企業」(24.5%)和「民營或私營企業」(7.5%)。
與2013年相比,擇業方向已出現變化,「公務員熱」略有降溫,比2013年下降2.5個百分點;外企熱度回暖,比2013年上升4.2個百分點。此外,高校畢業生對民營私營企業依舊缺乏熱情,但比重較2013年略有提高。自身發展前景、用工權益保障和收入穩定性,仍是阻礙大學生走進民企私企的三大顧慮。調查顯示,研究生更偏愛外資企業;女生青睞政府機關或行政事業單位,男生對國有企業有所期待;重點大學學生偏好外資企業。
對於就業時考慮的各項因素的重要程度,在「薪酬和福利待遇」、「解決戶籍」、「工作地點」、「發展前景」、「與興趣、性格相符」、「企業(單位)文化和工作氛圍」6項因素中,薪酬和福利待遇始終是受訪畢業生擇業最看重的「硬條件」,有77.1%的受訪畢業生認為此項因素最重要。同時,發展前景成為畢業生們最看重的「軟條件」,有69.3%的受訪畢業生認為此因素最重要。相比之下,僅有9.8%的受訪畢業生將解決戶籍作為擇業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比例為近三年來最低。
[薪酬與期望差距大]
據已籤約畢業生薪酬數據計算,稅前月薪平均約為4400元,與去年調查結果基本持平。而據計算,今年應屆畢業生期望的稅前月薪平均約為5300元,畢業生期望薪酬與實際獲得水平相差近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