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珠穆朗瑪峰,這位攝影師用掉400個膠捲

2020-12-18 騰訊網

通常攝影師拍攝的珠穆朗瑪峰

日本攝影師拍攝的珠穆朗瑪峰

上面的作品來自日本攝影師西野壯平(Sohei Nishino),他的攝影創作通常是將攝影、拼貼畫、製圖和地理學結合起來,構成超大畫幅的影像作品。

▼▼▼

西野壯平

西野壯平以巴西裡約熱內盧為原型創作的作品

西野壯平以伯爾尼為原型創作的作品

西野壯平和他的作品

在日本歷史上許多古代的「朝聖」地圖,大多數是為富士山等名山繪製的。「珠穆朗瑪峰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因為它在文學和電影中是一座具有象徵性的重要山峰,我一直非常著迷。」為此攝影師西野壯平(Sohei Nishino)在去年5月前往尼泊爾,花費23天邊行走邊拍攝,他將這次拍攝定義為「作品中最難拍的一次」:他從位於海拔2860米的盧卡出發,到珠穆朗瑪峰大本營,再到6000米高的近山地帶,走到高雄峰,經過卓拉山口,四處尋找拍攝點。最終他在距離盧卡1000米的地方完成了拍攝。

西野壯平拍攝的喜馬拉雅山的細節圖

「我對步行和運動非常感興趣,並且一直通過攝影來想像身體活動,所以,對於珠穆朗瑪峰來說,為這座山拍攝象徵性的、傳統的風光照片並不是我的興趣所在,我更感興趣的是道路本身和步行者的行走方式,以及夏爾巴人與山一起生活的日常。」

西野壯平拍攝的喜馬拉雅山的細節圖

在拍攝喜馬拉雅山之前,他已經拍攝很多城市的地圖式的影像拼貼作品。他從18世紀日本地圖繪製者伊能忠教(Ino Tadataka)那裡汲取靈感,再現他曾到訪過的城市。

伊能忠教(Ino Tadataka)繪製的地圖

西野時常在創作時會在一個城市的街道上走三個月,發覺有利的拍攝位置,然後拍攝數百卷膠捲,回國後衝洗照片,並將其編輯成表格,在巨大的畫布上進行拼貼。

在拍攝的西野壯平(圖片來在視頻截圖)

在拼貼作品的西野壯平

從遠處看,這些作品幾乎是抽象的,當觀眾走近,觀看它們時,會感受到攝影師對於當地的場景和時間的流暢記憶。

_

圖片來源 | 網際網路

翻譯整理 | 木起語

相關焦點

  • 冷知識:國外攝影師最愛的十大膠捲排名
    雖然目前數位相機已經非常流行,大多數都在使用數位相機進行拍攝和創作,但是對於很多攝影師來說,他們一邊使用數位相機,一邊仍然在使用膠捲進行拍攝,甚至是完全使用膠捲拍攝的攝影師也大有人在。很多新使用膠捲拍攝的攝影師都喜歡問一個問題,那就是什麼膠捲最受歡迎?
  • 攝影師網淘出25張膠捲底片 舊膠捲還原20多年前的長沙小學
    當年全校大掃除,洗抹布時用得最多是塑料盆,偶爾有人用搪瓷盆。該公眾號負責人耿紅仁介紹,這一組照片的拍攝時間可能是1989年至1992年。老舊的電線桿,大巴車上等待發車的孩子,學生們穿著校服、繫著紅領巾,整齊劃一地在教室上課,一張張照片訴說著一段屬於80後的小學記憶。「在相機尚未普及的年代,能留下這麼多影像記錄,特別珍貴,看完就像童年被回放了一遍。」
  • 膠片攝影裡面的膠捲,你都清楚嗎?
    膠片攝影,一直是現在很多攝影師的心頭好。而在膠片攝影連,你都分的清楚膠捲的區別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膠捲攝影聯的膠捲區分,看看你都知不知道!今天要講的是在拍攝人像的時候,需要更低的感光度的膠捲,先說一下地感光度的膠捲。首先是Fuji 100,是記錄業務用的,這款膠捲在日本,是在街頭掛在店門口的鐵網上面的,很便宜。主要目的是施工現場的監督,還有記錄拍攝用的,是superia的廉價低配版。
  • 這6個膠片機+15款膠捲,讓人越拍越上頭!
    類似「Air君,我想入膠片坑但是不知道買啥相機,用啥膠捲?」膠片的感光度是固定的,所以不能像數碼一樣視拍攝環境的情況,隨意地更改感光。常見的膠捲感光度(ISO)為:50、100、160、200、400、800、1600等。
  • 這年頭,誰還用膠捲照相機?
    所以那時候相機都是「膠捲相機」,就攝影領域來說,膠捲也有很多種,膠捲就相當於現在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大小規格就是畫幅,135是全畫幅,120是中畫幅,還有大畫幅,我們在生活中,一般最常見的就是135膠捲相機,從前家裡用的傻瓜相機,都是用這一規格的膠捲。對,在N年前,拍照這個事情是很高大上的,相機不是誰家都買得起的,有個傻瓜相機就很了不起了,單反那都是奢侈品。
  • 攝影用什麼樣的膠捲好呢?為你匯總不同攝影風格適合的膠捲
    第一次拍攝膠捲照片的人,從彩色底片開始吧!我們排除平時所做的各種各樣的顏色,拍攝單色的古典世界的黑白膠捲。強調被攝體的表情和形狀,可以簡單地傳達照片的概念。希望能表現出悲傷、寂靜、平靜、空虛等戲劇性感情的人。另外黑白的膠捲使用起來也是範圍會很寬廣,因為各種景色,甚至很多很難拍的人物,一旦用黑白的風格處理一下,就會別有一番風味了。
  • 秀芝,泫雅、宋閔浩……韓流明星沉迷於膠捲相機
    filmcamera1秀芝秀芝似乎迷上了膠捲相機的魅力在旅途中,用你自己的視覺觀察風景和人們的照片。膠捲相機的特殊質感展現了攝影師在旅途中的心情當我和朋友一起旅行時,我會留下我的記憶。2金寶拉這位前《天空之城》明星也是電影攝影機的忠實粉絲她的照片記錄了她在旅行中看到的異國風光。
  • 膠捲文檔如何看之特徵曲線
    回顧19-20年,18個月人與事,有過很多的變幻與感想,翻看電腦中400個文件夾,那就是400卷。再細看配方文件檔,又測試了十多種,還儲備了十多種可行性方案。時間就像流水,抓是抓不住。2021年,做一個增減項,增加全新未知的可行性探索,減少口水與非議的關注。
  • 膠捲攝影的膠捲,你都分得清嗎?
    而膠片時代,是那種慢慢的拍攝,沒有多餘的濾鏡,只有膠片味道。導致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膠片不方便,是年輕人假裝文藝,敗家的行為。而小編認為,膠片拍攝,是很感動自己的一件事,慢慢的對焦,慢慢的按下快門,慢慢衝洗,慢慢欣賞的這種溫暖的過程。今天我們的文章,來和大家說一下,膠捲的有關知識。
  • 好萊塢是如何在珠穆朗瑪峰拍攝一部電影的
    他接受了採訪談論了與好萊塢明星們在高海拔區域的工作經歷和珠穆朗瑪峰影片如何完成。當人們可以用電腦繪圖處理全部的危險動作的時代,為何登山經驗如此重要?Harvey:我負責拍攝一些動作鏡頭和Dolomites山區的替代部分,在這裡,某些場景需要喜馬拉雅山區兩倍的付出。
  • 攝影師網淘出25張舊膠捲底片 還原20多年前的長沙小學
    當年全校大掃除,洗抹布時用得最多是塑料盆,偶爾有人用搪瓷盆。該公眾號負責人耿紅仁介紹,這一組照片的拍攝時間可能是1989年至1992年。 老舊的電線桿,大巴車上等待發車的孩子,學生們穿著校服、繫著紅領巾,整齊劃一地在教室上課,一張張照片訴說著一段屬於80後的小學記憶。「在相機尚未普及的年代,能留下這麼多影像記錄,特別珍貴,看完就像童年被回放了一遍。」
  • 數碼時代,為什麼還有人用膠捲相機?4個使用膠捲相機的理由
    當您可以輕鬆使用數碼單眼相機時,為什麼還要經過漫長的拍攝、顯影和掃描過程? 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5個原因:這是很多人仍然用膠捲拍攝的主要原因。一旦您意識到相機只是一個不透光的盒子,在其中將一片膠片置於短暫的閃光之下,您便開始越過技術,以捕捉短暫的本質。
  • 這位攝影師拍攝的日本,就像是漫畫一樣,溫馨又真實
    今天小郭要介紹一位日本攝影師,她拍攝的照片獨具日系風格,十分的真實,每當看到她的照片,總有一種令人舒適的感覺,她就是攝影師Iwakura Shiori,她生活在日本的香川縣,平時喜歡拍攝一些生活的日常和大自然。當我們看完她的照片後,一定會對這座漫畫過渡有所嚮往。好了話不多說,一起來看看她拍攝的照片吧。
  • 為什麼時至今日還有人選擇膠捲攝影?
    在攝影行業中也同樣發生著這樣的變革,記錄著昏黃寶貴影像的膠捲(film),也已經年歲期頤。從1975年柯達的第一款數位相機問世以來,承載著眾多記憶與歷史膠捲就開始步入淘汰的路程。那究竟為何在膠捲被淘汰之後這麼多年,還會有人帶上膠捲機去捕捉景象,甚至諾蘭、昆丁這些好萊塢名導依然選用膠片拍攝自己的作品?
  • 現代李小龍警告吳京:你不尊重珠穆朗瑪峰,攀登者用假山拍攝
    現代李小龍警告吳京:你不尊重珠穆朗瑪峰,攀登者用假山拍攝李小龍是我們都非常喜愛和尊崇的功夫巨星,雖然他已經逝世很長時間了,但他留下來的精神影響了無數人,也衍生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模仿者。不過雖然模仿者眾多,但真正能出名的卻沒有幾個。
  • 華南虎拍攝者展示虎照膠捲 展開後底片一片漆黑
    如今,處於風口浪尖上的周正龍卻依然堅持,並向晨報記者拿出它的膠捲———底片上面卻是一片漆黑。[面對面]討價還價,記者目睹虎照膠捲10月19日下午,周正龍答應帶記者上山。他一邊在前面領路,一邊嘟囔著。「現在省裡有規定,上山必須有許可。我帶你上山,我要掉腦袋的!」
  • 美成一道彩虹,這位攝影師拍攝的蜂鳥,藝術品也比不過
    來自澳大利亞的攝影師克裡斯汀·斯賓塞,憑藉一幅蜂鳥攝影作品出現在我們面前,相信,許多人都看到這幅讓人驚豔的攝影作品。這位名叫克裡斯汀·斯賓塞的攝影師來自澳大利亞,從2001年以來一直居住在巴西,據這位攝影師描述,他是因為巴西的自然風光和豐富多樣的動物而吸引,於是移居到這裡。
  • 請把記憶一起帶走 最後一卷柯達Kodachrome膠捲已被衝洗
    53歲的Jim DeNike是美國一名普通的鐵路工人,他手裡提著10個大盒子,裡面裝著50000張老照片。現在,他正握著自己數十年積累下來的回憶,匆匆趕往堪薩斯州的一個小鎮。柯達公司2009年停止生產這種膠捲,Kodachrome的衝印過程一直受到嚴格保密,從誕生到停產,全世界一共只有四處地方能夠衝洗Kodachrome膠捲。
  • 登頂珠峰,20世紀那些勇攀高山的攝影師們…
    艾德蒙·希拉蕊拍攝,丹增·諾蓋站在珠穆朗瑪峰頂端,1953 年5 月29 日,35 毫米彩色膠片拍攝的照片。拍攝這張照片的艾德蒙·希拉蕊(Edmund Hillary,1919—2008)回憶說:「我帶著相機,相機裡裝著彩色膠捲,我一直把它們放在襯衣裡面保溫。
  • 攝影師一次性買夠10年用的富士8×10膠片
    屯膠捲這種事,可以說現在還在玩膠片的人或多或少都做過。如今膠片廠商不斷停產,膠捲價格一路上揚,很多攝影師和愛好者都願意屯一些膠捲自用。一般我們聽說誰家裡屯滿一冰箱膠捲就已經算很多的了,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位北美攝影師就一次性買了12000張富士的8×10膠片,至少也夠10年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