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跑了十幾個社區 發現你常光顧的售菜車可能是山寨的

2020-12-26 新京報

能在家門口買到放心、新鮮的蔬果,是不少北京市民的期盼,順應這一需求,不少蔬菜直通車陸續開進社區,就地售賣。

不過新京報記者近日走訪十餘個社區發現,蔬菜直通車行業存在一些問題。部分不正規的麵包車、小貨車、皮卡也在社區賣菜,有的菜車違規售賣豆腐、豆皮、麵條甚至鮮肉。另一方面,正規蔬菜直通車進入社區手續較繁瑣,進入社區的菜車也沒有保障,經常物業一個電話就得「停售」。

今年6月,北京市商務委等部門發文規範社區蔬菜直通車管理,要求蔬菜直通車不得挪作他用,違規累計三車次企業須退出。北京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沒有正規手續,菜車進小區就是違規經營,遇到這種情況,小區居民和非小區居民都可以舉報。

6月22日,朝陽區觀湖國際小區外側的底商門前,蔬菜直通車解決了居民的買菜問題。

「山寨」菜車進入社區售賣

所謂蔬菜直通車,是指在蔬菜零售網點空白或不足的社區,在特定時段、特定區域設立,以售貨車為載體,銷售蔬菜等生鮮農產品的零售方式。

新京報記者走訪發現,有大量非正規菜車在社區賣菜。其中既有廂貨,也有金杯麵包車、小貨車、皮卡、三輪車,還有車廂噴塗了「貨拉拉」字樣的麵包車。

6月24日,記者走進朝陽區酒仙橋北窯地小區看到,挨著牆根兒停著一輛沒有標識的廂貨,各種蔬菜擺了一地;在小區一棟居民樓下停放著一輛小貨車,白菜、西紅柿、大蔥等蔬菜就堆放在車上,居民圍著車挑選,菜車老闆站在車廂裡忙著找錢。

部分居民對「山寨」菜車並不太認可。社區居民李大媽把這些不正規的菜車叫作「野攤子」,「小區裡『野攤子』得有四五個,不定時來,城管一來他們就跑了,城管走了又來了。」

友誼裡10號院,蹲守在社區門口賣菜的菜車是一輛私人麵包車;豐臺區富錦嘉園小區北門,此處賣菜的商販有的開著麵包車,還有的推著三輪車;豐臺區京鐵家園小區內,正規蔬菜直通車旁邊就是一輛賣菜的金杯車;大紅門錦苑一社區,有幾輛私家車會在周四、周日進社區賣菜。有居民向物業反映,「物業和居委會說這些車是團購的,但看著並不像。」一位居民對新京報記者說,「他們都帶著秤現場在賣。」

不少來社區賣菜的「山寨」菜車還採取「打遊擊」的方式,與正規蔬菜直通車錯時賣菜。比如在海澱區北清路26號院,北京新發地百舸灣公司的菜車每周二四六出車,另一輛皮卡小貨車就每周一三五日在這裡售賣;農業大學社區內,正規菜車每周二四日出車,每周一三六,就有另一輛「貨拉拉」麵包車進社區售賣,早上6點到社區,菜卸完車開走,菜販就在社區給正規菜車劃出的位置上一直賣到11點。

6月23日,海澱區航天城社區,一輛沒有資質的菜車在售賣蔬菜。豆腐,豆皮甚至鮮肉都直接敞著賣。

部分菜攤豆腐、豆皮、鮮肉「敞著賣」

不少菜攤還違規出售禁止露天售賣的豆製品、麵條,甚至裸著售賣鮮肉、凍魚。

6月23日上午9點,記者在海澱區航天城社區裡看到,一輛拉菜小貨車停在空地上,車上擺放著西瓜等農產品,商販在旁邊搭起涼棚,各種蔬菜擺在涼棚下售賣。稱重和收銀臺旁,依次擺放著豆腐、豆皮、麵條、涼粉、燒餅等商品,除了涼粉裝在密封袋裡,豆腐、豆皮和麵條、燒餅都裸露在空氣中售賣,不時有居民直接用手扯出豆皮挑選。旁邊的鐵盤上擺放著賣剩下的鮮肉,也是敞著塑膠袋口,一把菜刀擱在一旁。豆腐和瘦肉之間,好幾隻蒼蠅飛來飛去。

「這裡竟然還有豬肉賣?」記者詢問負責收銀的菜販,對方頭也不抬地說,「只剩這一塊了,你給14塊錢吧!」「肉能直接這樣賣嗎?」記者再次質疑。對方直言,「我們一直就是這樣賣的,你看現在都快賣完了。」但說完後,他覺得不太合適,伸手把塑膠袋蓋好,然後把菜刀壓上去。

6月28日上午,豐臺區藍調國際小區,一輛車廂噴塗有「惠民菜籃子」字樣的蔬菜直通車在小區裡賣菜,各種蔬菜之間擺放著一個泡沫箱,裝著出售的凍魚。

按照北京相關規定,除了商場現場加工製作的豆腐,豆製品加工企業供應居民的豆腐產品,必須是密封盒裝豆腐和袋裝密封的豆漿、豆製品;供應零售散裝銷售的豆腐、豆製品,也必須採用密封的大包裝。所有產品嚴禁裸露散裝出廠。此外,豆製品的運輸必須使用密閉防塵的冷藏或保溫車輛,並做到專車專用,送貨後及時清洗消毒。

一位正規蔬菜直營車的車長告訴記者,豆腐、豆皮、麵條等,他們只能賣預包裝產品,但夏季氣溫太高,一般不會進這種商品銷售;鮮肉和凍魚則不允許菜車售賣。

海澱區航天城社區的蔬菜攤,居民直接用手扯出豆皮挑選。

有小區物業將菜攤當成經營項目 收取場地費

根據北京市商務局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房屋管理單位等,不得收取直通車進入社區的佔地費、場地費等費用。但記者走訪獲悉,不少物業公司把社區菜攤當成了經營項目。

6月28日,記者在位於朝陽區管莊的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院內看到,社區專門開闢了一塊區域,容納菜車在此經營,但正規的蔬菜直通車被擠在了最內側,靠外側有一排個人經營的菜攤。早上6點左右,一輛白色麵包車卸下蔬菜後離開,過一會兒又來了一輛滿載的電動三輪車,陸續把菜卸下,居民陸續過來買菜。

一位居民表示,原先這裡只有蔬菜直通車賣菜,菜攤是近兩個月才有的,「是物業引進的,在這裡賣菜要給物業交佔地費。」記者致電物業,稱想在小區裡賣菜,一位工作人員回覆說,「現在賣不了了,都沒空餘的地方了,你留個電話,有空餘的我通知你。」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在小區裡賣菜每月要交佔地費,具體費用還要向負責收費的人了解。

在其他社區,記者也了解到,很多賣菜的「山寨」菜車都得到了物業允許,要交納一部分費用。有的社區物業甚至清退了正常經營的正規菜車,卻引進沒有資質的個人菜販。

航天城社區用來拉菜的車,是一輛敞車車鬥的小貨車。按規定,蔬菜直通車應該是密封的箱貨車。

正規蔬菜直通車常接到「停售」要求

「山寨」菜車在一些小區大行其道的同時,仍有許多小區面臨菜車入場難,一些已進入社區的正規菜車也出現被迫離場的情況。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蔬菜直通車企業負責人表示,開通一輛直通車,除了居民同意,還得街道、社區、城管、環衛等部門協商一致,這其中,物業是關鍵因素,有的小區樓門長也是「管理者」。這位負責人說,直通車進社區一般能獲得居委會支持,最大的阻力在物業,「有些小區居民有買菜需求,也一直向居委會反映,但物業提出直通車進小區要交錢,每次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遇到這樣的我們只能放棄。」

海澱區定慧寺社區一位居民告訴新京報記者,小區以前有蔬菜直通車,一直賣了好幾年,但不知什麼原因直通車不來了,後來來賣菜的是一輛金杯車,現在已經變成了固定的菜攤。記者向直通車經營公司了解到,直通車是被物業清退的。

還有不少直通車經營者接受採訪時表示,即使進入社區賣菜,也經常接到「停售」或限售的要求。新發地百舸灣19號車車長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們頭天晚上進好了菜,等著第二天進社區賣,結果接到了物業的電話,說小區有活動,接下來一周都不用出車了,讓下周六以後再去。

8號車車長也有同樣的經歷,他們每周二、五、日在一個社區賣菜,按之前約定,每次經營時間是早上5點半到中午12點半,但6月中旬他接到社區要求,從6月15日到7月30日,每天早上9點半就得收攤,「一般八九點鐘才剛剛開張,9點半收攤的話,可能還有大半車菜沒賣就得走。」

回應

北京市城管委:菜車違規經營 非小區居民也可舉報

北京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蔬菜直通車是為彌補固定門店不足區域的買菜需求、解決市民買菜難而設立的,市商務部門將進一步規範蔬菜直通車的準入、後期監管以及退出。

今年5月,北京市商務局等部門印發《關於加強社區蔬菜直通車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直通車運營車輛應符合北京市社區蔬菜直通車車輛相關標準,統一外觀、統一標識、統一編碼。直通車運營車輛,不得從事社區蔬菜直通車以外的經營活動。一經發現違規行為,各區商務部門應取消該直通車運營編號。直通車企業所屬車輛,累計三車次出現違規行為,該直通車企業退出區商務部門直通車企業庫。

根據規定,直通車應為廂式貨車,電動車廂長為4.2米,柴油車廂長分別是4.2米、5.2米和6.8米。車輛廂體應為白色,廂體壁板應有保溫層,採用環保型及可回收利用保溫材料;另外車廂氣密性能和隔熱性能都應符合相關標準。北京市商務局要求蔬菜直通車統一外觀、統一標識、統一編碼,在廂體兩側需標註「北京市菜籃子工程」字樣及「社區蔬菜直通車」字樣及統一編號、運行公司名稱、公司內部編號及企業服務電話。

北京市城管委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菜車進小區,如果沒有正規手續,就是違規經營。」這位工作人員說,如果未能取得相關資質,蔬菜直通車進入小區賣菜便屬於店外經營,「遇居民舉報,城管工作人員有責任予以處理,非小區居民也可以舉報。」

新發地百舸灣農副產品物流公司,蔬菜直通車開始上菜,為第二天進入小區售賣做準備。

故事

「菜司令」韋玉華:推出北京首輛「蔬菜直通車」

作為北京最大的蔬菜直通車運營企業負責人,韋玉華被人稱為「菜司令」。這位安徽含山縣農民,現在是新發地百舸灣農副產品物流公司的總經理,管理著上百輛蔬菜直通車,承擔北京200多個社區的「蔬菜直通車」業務,可覆蓋周邊600多個小區。

第一個想到「車載蔬菜直銷進社區」

1988年,26歲的韋玉華從老家來北京發展,從炸油條、賣早點幹起,慢慢站穩了腳跟。1995年他開始賣菜,「當時為了平抑菜價,北京市政府號召批發市場直接把蔬菜運到社區,直供直銷。」韋玉華從新聞中嗅到了商機,從大鐘寺批發市場租了一輛貨車,每天拉滿滿一車菜,到朝陽區左家莊的一個小區售賣,結果生意「火得一塌糊塗」。每天早晚,菜攤子前都排著長隊,全是來買菜的周邊居民,「這也算是北京第一輛蔬菜直通車的雛形了。」

2003年,韋玉華和新發地市場合作開了一家配送公司。那一年北京遭遇「非典」,新發地市場蔬菜堆積如山,沒人來批,但超市貨架上蔬菜緊缺。「一樣的小油菜,新發地一板車菜才賣10元;超市裡最貴一斤賣到17塊。」疫情最厲害的那幾個月,韋玉華帶人開車直接把新發地市場的蔬菜運到小區賣,社區居民戴著口罩排隊買菜,有的老人眼中充滿感激,「那眼神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受「非典」期間賣菜經歷的啟發,韋玉華給當時主管商業的市領導寫了一封信,提出把菜店開到老百姓家門口,讓新發地市場平價蔬菜直接進社區。這個建議吸引市領導帶著相關部門到新發地來座談調研,北京2004年的「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中,還首次提出建設便民菜店。韋玉華作為倡議者,2004-2005年,共在朝陽、海澱、豐臺開了19家便民菜店。

2010年前後,北京提出解決「最後一公裡」菜價問題——產地批發價每斤一元的蔬菜,經過層層流通環節,賣到居民手裡可能漲到三四元了,韋玉華又是第一個想到了「車載蔬菜直銷進社區」的銷售模式。2011年9月29日,第一輛「蔬菜直通車」在海澱靜淑苑小區亮相,受到居民歡迎,此後這一模式在北京城區迅速推廣。截至目前,百舸灣一家配送公司的車載蔬菜直銷已覆蓋朝陽、海澱、西城、豐臺、石景山的200多個小區。

賣菜擔子交給「90後」 直通車開始「網際網路+」

如今,韋玉華將賣菜的擔子交給了「90後」兒子韋偉林,還找來了懂網際網路營銷的合作夥伴張浩然,兩個年輕人開始用網際網路思維賣菜。

例如,鼓勵直通車車長制定第二天的營銷策略,通過價格、包裝來推「爆品」,春天主推春筍、夏天主推西瓜和桃子,包裝成三斤一盒,五斤一袋,既方便了居民,也減少了損耗。

同時,重視了解用戶反饋。去年9月,他們選擇了有代表性的30多個社區,歷時一個半月走訪調查,了解居民需求。原本以為,居民買菜最重視的選擇因素是價格,結果走訪發現,居民最在意的是新鮮、其次是方便,最後才是價格便宜。

有的居民提出,希望在菜車上買到春筍、秋葵、茭白等價格較高的蔬菜,這些蔬菜需求量並不大,如果進了菜沒有那麼多人買,砸手裡怎麼辦?他們決定開通線上渠道,在社區建微信群、推出微信小程序,搭建服務和銷售的渠道,居民買到菜不滿意,可以把照片發到微信群裡投訴,也可以在微信群或小程序上預定蔬菜,以銷定採,第二天由直通車送到社區。

這一模式3月試點、4月啟動,兩個多月來,居民預定蔬菜的比例達10%-15%之間。

張浩然說,增加了線上銷售渠道,需要更高的供應鏈配合,目前小程序上的產品還在不斷增加,他們會繼續提升標準化程度,讓更多標準化產品進社區。同時通過公眾號傳播相對正確的生鮮選購知識、識別果蔬的技巧以及健康飲食方面內容,引導社區居民「惠買菜」,在解決買菜難買菜貴的基礎上,幫社區老百姓更實惠地買到更多更好的生鮮商品。

新京報記者 陳琳 協作記者 吳寧

編輯 張暢 校對 李世輝

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相關焦點

  • 【婺城巾幗溫暖瞬間⑧】明月樓社區的「無人售菜點」
    這個春節,她始終堅守在疫情抗擊第一線,除了盡心盡責做好社區範圍內人員摸排和居家隔離對象服務,她還能及時了解社區居民生活所需,並在社區門口設立「無人售菜點」,既幫助了農民解決蔬果滯銷問題,又幫助居民解決菜籃子問題。2月2日上午,婺城區城中街道明月樓社區門口擺起了「菜攤」,一棵棵新鮮的萵筍,一籃籃草莓擺放在桌上。桌旁有少許市民在挑選蔬菜,並拿出手機掃碼轉帳。
  • 小粉車業餘騎手:我多跑幾單 武漢就少幾家感染的可能
    來源:《財經》雜誌原標題:小粉車業餘騎手:「我多跑幾單,武漢就少幾家感染的可能」整個春節期間,武漢的街道不再熙熙攘攘,變得清冷安靜。辛野是為數不多穿梭於武漢三鎮的人,他不是專業外賣員、快遞員,但他通過線上騎手平臺,自發地為武漢人跑腿採買生活用品。
  • 國內首臺「山寨版」萊肯超跑,全車「粉色」,外觀和《速7》一樣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在這裡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內容,最新鮮、最熱門的汽車事件都會在此,而本期的內容是:國內首臺「山寨版」萊肯超跑,全車「粉色」,外觀和《速7》一樣導讀:不少人都知道《速7》中最吸睛的一臺超跑便是萊肯超跑,車價昂貴的同時,全球限量
  • 日上免稅店遭遇山寨APP:所售商品與免稅品無關
    深受旅客歡迎的日上免稅店手機APP被「山寨」了。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被山寨的日上免稅店手機APP中所銷售的商品也與免稅店所銷售的商品完全無聯繫,只是普通的網店商品。對此,該軟體的開發商則直面承認侵權,稱軟體「連結」到的商品他們不能保證是真貨。而日上免稅店的工作人員則建議,不要輕易購買。
  • 社區電商不可能取代超市便利店的
    最近一兩個月,突然發現我們村還幾家店在做,搶客戶了。而且這社區電商也變多了,美團,拼多多,橙心優選,品誼到家,五花八門。幾大巨頭大打價格戰拉人戰,眼花繚亂。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當年外賣燒錢貼補打戰的味道?記得幾年前,幾塊錢吃套餐吃飯,比自己做飯還便宜啊,真香,你們都吃過沒?(*^__^*) 嘻嘻。我還現在社區電商太多了太麻煩了覺得我們選擇太多了,要比價家庭主婦也不好當啊。呵呵。
  • 外國人關注中國山寨建築 為何花幾億搞"凡爾賽宮"
    於是,她跑去跟開發商聊天,和相關政府官員座談,還登門拜訪住在其中的居民。今年年初,她有關中國山寨建築的英文著作在美國出版,名叫《原本複製——當代中國的山寨建築》。  「為什麼中國在自己的城市裡,建造的不是政治領袖的雕塑,也不是後現代的雕塑,而是一個遙遠國度的地標,甚至是大洋之外的小村子?」
  • 【提醒】你買的"清風"紙可能是"三青風",這波山寨太奇葩!
    你買的是康師傅還是康帥傅?你買的是雪碧還是雷碧?你買的是王老吉還是王老菊?以及你買的是清風紙巾,還是三青風紙巾......9月15日,一則「買的清風可能是三青風」的微博爬上了熱搜,在視頻中,真假清風相似度99%!只是「三青風」的價格比較低,僅售8元。
  • 網售個性定製充電寶藏隱患:多為山寨貨,拆解時火花飛出
    日前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網上為企業單位定製的個性化充電寶不少都是山寨貨,不但冒用市場大品牌的名義,而且虛標電池容量。將這些「山寨」充電寶拆解後,裡面的電池鏽跡斑斑,甚至有些充電寶內使用的是水泥電池。
  • 我用一包七星藍莓爆珠的代價,發現了天貓自動售車大樓背後的秘密
    我一度尋思,這可能是貓星人襲擊地球的戰略第一步。然而,並不是。這是全國首個天貓「自動售車大樓」,而那個巨大的黑色貓頭則是天貓的品牌logo。(大哥,說粵語,我聽不懂你的撇腳普通話。)於是,以一包七星藍莓爆珠的代價,我和兩人達成了2小時的塑料花友誼關係,並且發現了關於「自動售車大樓」所不為人知的秘密。
  • 你心急搶購回來的網紅產品 可能只是山寨替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些網紅產品出現後,沒過多久便會出現各種「替身」產品,他們從包裝、外形上幾乎與真品一模一樣,故意誤導消費者,稍不留神,可能就會買到「替身」產品。這期記者幫,帶你盤點一些網紅的「替身」產品。
  • 攬勝/陸巡通通有 來看看2019年還有哪些山寨神車亮瞎你的眼睛
    所以很多樂觀的人會認為這都2019年了,哪還有車企敢明目張胆的造山寨車?說到這裡,如果您也有這種想法的話,那我今兒就有必要和大家嘮叨嘮叨了。雖然都接近2019年的尾聲了,但不幸的是國產山寨車的現象卻依舊層出不窮。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說說那些入圍不久或者即將入圍的山寨車「選手」們,也幫大家在選車購車時候儘量的避避坑。
  • 你買的戴森吹風機可能是假的 山寨家電何時能終結?
    據@警民直通車-上海消息,2018年12月14日,上海公安機關經過4個月的縝密偵查,成功破獲一起假冒某著名品牌電吹風案,繳獲假冒品牌成品吹風機近400臺,半成品1500餘臺,各類零配件20餘萬件。山寨電視在某購物網站的電視機分類下,曾有網友發現有「iHisonse」「小米e家」「創維TV」「SVMSUNG樂享」等產品在售,這些與海信、小米、創維、三星等品牌極其相似
  • 別再給孩子買山寨平衡車了 電動平衡車早已有國家標準!
    而這款平衡車也一直都很受消費者喜愛,當然這麼火熱的產品也就自然而然的引來了國內的一些山寨企業,推出了一些山寨版的高仿平衡車,或者有類似功能的扭扭車。而這些便宜的雜牌平衡車,暗藏著很大的隱患。高端的平衡車採用的是鋰離子動力電芯,而不是普通的非動力電芯。這樣一款合格的鋰離子電芯做成電池,成本價格就要達到500~600元。而低價、劣質平衡車整個車都只賣300元,電芯的水分可想而知有多大。曾有媒體報導,有一位論壇網友拆開一個充不進去電的低價平衡車,發現電芯竟然摻的是水泥沙子,這種作假手段實在是令人髮指。
  • 北京街頭遍布山寨早餐車 加盟費用萬元左右
    但記者同時發現,現場製售不僅存在於無資質的山寨早餐車,一些社區批准的早餐車也在違規經營。  現象:露天灌餅 塵土飛揚  昨天上午,記者在地安門商場前看到,一輛早餐車後,兩名穿著紅色工作服的男女正忙著烙雞蛋灌餅。兩元一個的雞蛋灌餅,配上一元一杯的豆漿,餐車前的顧客源源不斷。但是,餐車露天操作,灌餅裡除了雞蛋,還有塵土。
  • 媒體揭秘山寨充電寶:容量實為6千標2萬,可定製logo
    上火車也可以用,能充四個多手機。記者看到,小販推銷的是白色的長方形充電寶,背面寫著OPPO智能移動電源,容量標明3萬毫安。在北廣場的地鐵口附近,也有人叫賣這樣的充電寶。這些售價幾十元的所謂「名牌」充電寶是真的麼?記者在OPPO官網查詢,發現並沒有充電寶在售。
  • 男子租車跑滴滴,出門發現車消失了,租車行:做了什麼你心裡有數
    因為滴滴車和網頁車的比較方便,只要點點手指就可以讓,司機上門接送。而很多車主也已經將成網約車當成了一種職業,跑起了滴滴賺錢。很多司機沒有車,為了賺錢會選擇去租車公司租車跑滴滴,但是租車跑滴滴的費用卻不低,因為每天給租車公司就要可能一百多塊,如果不多跑一些單的話,那麼可能就要賠錢,所以租車跑滴滴的人也挺不容易。
  • 你可能真的看了一本山寨書,盤點那些山寨書籍!
    ;作為「和老父親掰起手指一算才發現自己是家裡唯一一個洋博士」的才子,更是在書中瀟灑的和維根斯坦、柏拉圖稱兄道弟…… 讀罷全書,網友沉默了。如果被做成此書的樹木知道自己的命運,可能他們寧願被製成一次性筷子…… 然而面對批評,作者依舊是個我行我素的少年:「你們這都是雞蛋裡挑骨頭,都是羨慕嫉妒恨,你有本事自己也去出書呀。」此外,進階版心靈雞湯還有「將來的你」系列:相信將來的你在賣破爛時,一定會後悔買了那麼多垃圾!
  • 落地容易生根難——省城自助售菜機因何悄然隱退
    去年12月份,本報報導了太原市寧化府社區銅鑼灣小區A座門口安裝了一臺自助售菜機的消息。附近居民使用現金投幣、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的方式均可以在自助售菜機上買到魚香肉絲、過油肉、宮保雞丁等半成品菜,而他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回家直接烹飪即可。    下班直接在家門口就可以買到乾淨、現成的半成品菜,省時又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近10個月的時間過去了,自助售菜機卻沒有如廠家當初信誓旦旦在太原市各大住宅小區「四處開花」。
  • 山寨品牌傍名牌讓人防不勝防 "美國紅牛"是個啥?
    在記者提出異議後,銷售人員才突然發現,「哦哦,這是元旺朗。」  如此山寨商品「傍名牌」的現象並非個例。記者在粵西多地均能發現:知名的藍罐曲奇也被「山寨」,該商品廠家將字母稍作變化,仍是打著「丹麥經典曲奇餅乾」的口號進行售賣;廣受歡迎的「維他」品牌檸檬茶飲料出現了多款山寨商品,除了品牌名字被改變為「蜂巢檸檬茶」後,其餘包裝設計極其相似。
  • 武漢又現垃圾車運送愛心菜?社區回應:該車為環衛保障車,兩年來未...
    大眾網·海報新聞3月13日廣州(見習記者 文露漪)昨日,居住在武漢市武昌區楊園街建設新村社區的一位居民在網上反映,該社區也存在用「垃圾車」運送愛心菜的情況。「昨天早上八點多,我們社區居民購菜的qq群裡就有居民發出了幾張垃圾車運送愛心蔬菜的照片,向社區領導反映。」該居民說。在圖片中,一輛與垃圾車外形相似的敞篷車輛內裝滿了一袋袋物資駛進社區。昨日中午,一名社區領導曾在群內回應,稱該車輛用於平時街道應急保障,此次運送蔬菜過程中,車內整潔乾淨,運送前後均進行消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