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家門口買到放心、新鮮的蔬果,是不少北京市民的期盼,順應這一需求,不少蔬菜直通車陸續開進社區,就地售賣。
不過新京報記者近日走訪十餘個社區發現,蔬菜直通車行業存在一些問題。部分不正規的麵包車、小貨車、皮卡也在社區賣菜,有的菜車違規售賣豆腐、豆皮、麵條甚至鮮肉。另一方面,正規蔬菜直通車進入社區手續較繁瑣,進入社區的菜車也沒有保障,經常物業一個電話就得「停售」。
今年6月,北京市商務委等部門發文規範社區蔬菜直通車管理,要求蔬菜直通車不得挪作他用,違規累計三車次企業須退出。北京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沒有正規手續,菜車進小區就是違規經營,遇到這種情況,小區居民和非小區居民都可以舉報。
6月22日,朝陽區觀湖國際小區外側的底商門前,蔬菜直通車解決了居民的買菜問題。
「山寨」菜車進入社區售賣
所謂蔬菜直通車,是指在蔬菜零售網點空白或不足的社區,在特定時段、特定區域設立,以售貨車為載體,銷售蔬菜等生鮮農產品的零售方式。
新京報記者走訪發現,有大量非正規菜車在社區賣菜。其中既有廂貨,也有金杯麵包車、小貨車、皮卡、三輪車,還有車廂噴塗了「貨拉拉」字樣的麵包車。
6月24日,記者走進朝陽區酒仙橋北窯地小區看到,挨著牆根兒停著一輛沒有標識的廂貨,各種蔬菜擺了一地;在小區一棟居民樓下停放著一輛小貨車,白菜、西紅柿、大蔥等蔬菜就堆放在車上,居民圍著車挑選,菜車老闆站在車廂裡忙著找錢。
部分居民對「山寨」菜車並不太認可。社區居民李大媽把這些不正規的菜車叫作「野攤子」,「小區裡『野攤子』得有四五個,不定時來,城管一來他們就跑了,城管走了又來了。」
友誼裡10號院,蹲守在社區門口賣菜的菜車是一輛私人麵包車;豐臺區富錦嘉園小區北門,此處賣菜的商販有的開著麵包車,還有的推著三輪車;豐臺區京鐵家園小區內,正規蔬菜直通車旁邊就是一輛賣菜的金杯車;大紅門錦苑一社區,有幾輛私家車會在周四、周日進社區賣菜。有居民向物業反映,「物業和居委會說這些車是團購的,但看著並不像。」一位居民對新京報記者說,「他們都帶著秤現場在賣。」
不少來社區賣菜的「山寨」菜車還採取「打遊擊」的方式,與正規蔬菜直通車錯時賣菜。比如在海澱區北清路26號院,北京新發地百舸灣公司的菜車每周二四六出車,另一輛皮卡小貨車就每周一三五日在這裡售賣;農業大學社區內,正規菜車每周二四日出車,每周一三六,就有另一輛「貨拉拉」麵包車進社區售賣,早上6點到社區,菜卸完車開走,菜販就在社區給正規菜車劃出的位置上一直賣到11點。
6月23日,海澱區航天城社區,一輛沒有資質的菜車在售賣蔬菜。豆腐,豆皮甚至鮮肉都直接敞著賣。
部分菜攤豆腐、豆皮、鮮肉「敞著賣」
不少菜攤還違規出售禁止露天售賣的豆製品、麵條,甚至裸著售賣鮮肉、凍魚。
6月23日上午9點,記者在海澱區航天城社區裡看到,一輛拉菜小貨車停在空地上,車上擺放著西瓜等農產品,商販在旁邊搭起涼棚,各種蔬菜擺在涼棚下售賣。稱重和收銀臺旁,依次擺放著豆腐、豆皮、麵條、涼粉、燒餅等商品,除了涼粉裝在密封袋裡,豆腐、豆皮和麵條、燒餅都裸露在空氣中售賣,不時有居民直接用手扯出豆皮挑選。旁邊的鐵盤上擺放著賣剩下的鮮肉,也是敞著塑膠袋口,一把菜刀擱在一旁。豆腐和瘦肉之間,好幾隻蒼蠅飛來飛去。
「這裡竟然還有豬肉賣?」記者詢問負責收銀的菜販,對方頭也不抬地說,「只剩這一塊了,你給14塊錢吧!」「肉能直接這樣賣嗎?」記者再次質疑。對方直言,「我們一直就是這樣賣的,你看現在都快賣完了。」但說完後,他覺得不太合適,伸手把塑膠袋蓋好,然後把菜刀壓上去。
6月28日上午,豐臺區藍調國際小區,一輛車廂噴塗有「惠民菜籃子」字樣的蔬菜直通車在小區裡賣菜,各種蔬菜之間擺放著一個泡沫箱,裝著出售的凍魚。
按照北京相關規定,除了商場現場加工製作的豆腐,豆製品加工企業供應居民的豆腐產品,必須是密封盒裝豆腐和袋裝密封的豆漿、豆製品;供應零售散裝銷售的豆腐、豆製品,也必須採用密封的大包裝。所有產品嚴禁裸露散裝出廠。此外,豆製品的運輸必須使用密閉防塵的冷藏或保溫車輛,並做到專車專用,送貨後及時清洗消毒。
一位正規蔬菜直營車的車長告訴記者,豆腐、豆皮、麵條等,他們只能賣預包裝產品,但夏季氣溫太高,一般不會進這種商品銷售;鮮肉和凍魚則不允許菜車售賣。
海澱區航天城社區的蔬菜攤,居民直接用手扯出豆皮挑選。
有小區物業將菜攤當成經營項目 收取場地費
根據北京市商務局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房屋管理單位等,不得收取直通車進入社區的佔地費、場地費等費用。但記者走訪獲悉,不少物業公司把社區菜攤當成了經營項目。
6月28日,記者在位於朝陽區管莊的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院內看到,社區專門開闢了一塊區域,容納菜車在此經營,但正規的蔬菜直通車被擠在了最內側,靠外側有一排個人經營的菜攤。早上6點左右,一輛白色麵包車卸下蔬菜後離開,過一會兒又來了一輛滿載的電動三輪車,陸續把菜卸下,居民陸續過來買菜。
一位居民表示,原先這裡只有蔬菜直通車賣菜,菜攤是近兩個月才有的,「是物業引進的,在這裡賣菜要給物業交佔地費。」記者致電物業,稱想在小區裡賣菜,一位工作人員回覆說,「現在賣不了了,都沒空餘的地方了,你留個電話,有空餘的我通知你。」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在小區裡賣菜每月要交佔地費,具體費用還要向負責收費的人了解。
在其他社區,記者也了解到,很多賣菜的「山寨」菜車都得到了物業允許,要交納一部分費用。有的社區物業甚至清退了正常經營的正規菜車,卻引進沒有資質的個人菜販。
航天城社區用來拉菜的車,是一輛敞車車鬥的小貨車。按規定,蔬菜直通車應該是密封的箱貨車。
正規蔬菜直通車常接到「停售」要求
「山寨」菜車在一些小區大行其道的同時,仍有許多小區面臨菜車入場難,一些已進入社區的正規菜車也出現被迫離場的情況。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蔬菜直通車企業負責人表示,開通一輛直通車,除了居民同意,還得街道、社區、城管、環衛等部門協商一致,這其中,物業是關鍵因素,有的小區樓門長也是「管理者」。這位負責人說,直通車進社區一般能獲得居委會支持,最大的阻力在物業,「有些小區居民有買菜需求,也一直向居委會反映,但物業提出直通車進小區要交錢,每次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遇到這樣的我們只能放棄。」
海澱區定慧寺社區一位居民告訴新京報記者,小區以前有蔬菜直通車,一直賣了好幾年,但不知什麼原因直通車不來了,後來來賣菜的是一輛金杯車,現在已經變成了固定的菜攤。記者向直通車經營公司了解到,直通車是被物業清退的。
還有不少直通車經營者接受採訪時表示,即使進入社區賣菜,也經常接到「停售」或限售的要求。新發地百舸灣19號車車長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們頭天晚上進好了菜,等著第二天進社區賣,結果接到了物業的電話,說小區有活動,接下來一周都不用出車了,讓下周六以後再去。
8號車車長也有同樣的經歷,他們每周二、五、日在一個社區賣菜,按之前約定,每次經營時間是早上5點半到中午12點半,但6月中旬他接到社區要求,從6月15日到7月30日,每天早上9點半就得收攤,「一般八九點鐘才剛剛開張,9點半收攤的話,可能還有大半車菜沒賣就得走。」
回應
北京市城管委:菜車違規經營 非小區居民也可舉報
北京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蔬菜直通車是為彌補固定門店不足區域的買菜需求、解決市民買菜難而設立的,市商務部門將進一步規範蔬菜直通車的準入、後期監管以及退出。
今年5月,北京市商務局等部門印發《關於加強社區蔬菜直通車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直通車運營車輛應符合北京市社區蔬菜直通車車輛相關標準,統一外觀、統一標識、統一編碼。直通車運營車輛,不得從事社區蔬菜直通車以外的經營活動。一經發現違規行為,各區商務部門應取消該直通車運營編號。直通車企業所屬車輛,累計三車次出現違規行為,該直通車企業退出區商務部門直通車企業庫。
根據規定,直通車應為廂式貨車,電動車廂長為4.2米,柴油車廂長分別是4.2米、5.2米和6.8米。車輛廂體應為白色,廂體壁板應有保溫層,採用環保型及可回收利用保溫材料;另外車廂氣密性能和隔熱性能都應符合相關標準。北京市商務局要求蔬菜直通車統一外觀、統一標識、統一編碼,在廂體兩側需標註「北京市菜籃子工程」字樣及「社區蔬菜直通車」字樣及統一編號、運行公司名稱、公司內部編號及企業服務電話。
北京市城管委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菜車進小區,如果沒有正規手續,就是違規經營。」這位工作人員說,如果未能取得相關資質,蔬菜直通車進入小區賣菜便屬於店外經營,「遇居民舉報,城管工作人員有責任予以處理,非小區居民也可以舉報。」
新發地百舸灣農副產品物流公司,蔬菜直通車開始上菜,為第二天進入小區售賣做準備。
故事
「菜司令」韋玉華:推出北京首輛「蔬菜直通車」
作為北京最大的蔬菜直通車運營企業負責人,韋玉華被人稱為「菜司令」。這位安徽含山縣農民,現在是新發地百舸灣農副產品物流公司的總經理,管理著上百輛蔬菜直通車,承擔北京200多個社區的「蔬菜直通車」業務,可覆蓋周邊600多個小區。
第一個想到「車載蔬菜直銷進社區」
1988年,26歲的韋玉華從老家來北京發展,從炸油條、賣早點幹起,慢慢站穩了腳跟。1995年他開始賣菜,「當時為了平抑菜價,北京市政府號召批發市場直接把蔬菜運到社區,直供直銷。」韋玉華從新聞中嗅到了商機,從大鐘寺批發市場租了一輛貨車,每天拉滿滿一車菜,到朝陽區左家莊的一個小區售賣,結果生意「火得一塌糊塗」。每天早晚,菜攤子前都排著長隊,全是來買菜的周邊居民,「這也算是北京第一輛蔬菜直通車的雛形了。」
2003年,韋玉華和新發地市場合作開了一家配送公司。那一年北京遭遇「非典」,新發地市場蔬菜堆積如山,沒人來批,但超市貨架上蔬菜緊缺。「一樣的小油菜,新發地一板車菜才賣10元;超市裡最貴一斤賣到17塊。」疫情最厲害的那幾個月,韋玉華帶人開車直接把新發地市場的蔬菜運到小區賣,社區居民戴著口罩排隊買菜,有的老人眼中充滿感激,「那眼神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受「非典」期間賣菜經歷的啟發,韋玉華給當時主管商業的市領導寫了一封信,提出把菜店開到老百姓家門口,讓新發地市場平價蔬菜直接進社區。這個建議吸引市領導帶著相關部門到新發地來座談調研,北京2004年的「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中,還首次提出建設便民菜店。韋玉華作為倡議者,2004-2005年,共在朝陽、海澱、豐臺開了19家便民菜店。
2010年前後,北京提出解決「最後一公裡」菜價問題——產地批發價每斤一元的蔬菜,經過層層流通環節,賣到居民手裡可能漲到三四元了,韋玉華又是第一個想到了「車載蔬菜直銷進社區」的銷售模式。2011年9月29日,第一輛「蔬菜直通車」在海澱靜淑苑小區亮相,受到居民歡迎,此後這一模式在北京城區迅速推廣。截至目前,百舸灣一家配送公司的車載蔬菜直銷已覆蓋朝陽、海澱、西城、豐臺、石景山的200多個小區。
賣菜擔子交給「90後」 直通車開始「網際網路+」
如今,韋玉華將賣菜的擔子交給了「90後」兒子韋偉林,還找來了懂網際網路營銷的合作夥伴張浩然,兩個年輕人開始用網際網路思維賣菜。
例如,鼓勵直通車車長制定第二天的營銷策略,通過價格、包裝來推「爆品」,春天主推春筍、夏天主推西瓜和桃子,包裝成三斤一盒,五斤一袋,既方便了居民,也減少了損耗。
同時,重視了解用戶反饋。去年9月,他們選擇了有代表性的30多個社區,歷時一個半月走訪調查,了解居民需求。原本以為,居民買菜最重視的選擇因素是價格,結果走訪發現,居民最在意的是新鮮、其次是方便,最後才是價格便宜。
有的居民提出,希望在菜車上買到春筍、秋葵、茭白等價格較高的蔬菜,這些蔬菜需求量並不大,如果進了菜沒有那麼多人買,砸手裡怎麼辦?他們決定開通線上渠道,在社區建微信群、推出微信小程序,搭建服務和銷售的渠道,居民買到菜不滿意,可以把照片發到微信群裡投訴,也可以在微信群或小程序上預定蔬菜,以銷定採,第二天由直通車送到社區。
這一模式3月試點、4月啟動,兩個多月來,居民預定蔬菜的比例達10%-15%之間。
張浩然說,增加了線上銷售渠道,需要更高的供應鏈配合,目前小程序上的產品還在不斷增加,他們會繼續提升標準化程度,讓更多標準化產品進社區。同時通過公眾號傳播相對正確的生鮮選購知識、識別果蔬的技巧以及健康飲食方面內容,引導社區居民「惠買菜」,在解決買菜難買菜貴的基礎上,幫社區老百姓更實惠地買到更多更好的生鮮商品。
新京報記者 陳琳 協作記者 吳寧
編輯 張暢 校對 李世輝
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