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話題:一個人會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悄悄換了種性格?
最高贊的留言深入人心:與其說一個人性格不再如初,不如說如今的他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是性格變了,是內心更通透了。
近些年漸漸懂得,年齡增加了閱歷,閱歷磨練了心智,真正的成熟,是在走向人群時又保持獨立,在通曉世故後還能守好本心。
就像有一種人:與人相處十分友善,但平日裡卻總是獨來獨往。
01
待人友善是骨子裡的教養
前些日子,看了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其中記錄了詩詞大師葉嘉瑩的一生。
看著葉嘉瑩先生在經歷無數坎坷後,還能保持吟誦詩詞時的坦然,讓人由衷的敬佩。
很多人知道葉先生,是從她捐款1857萬開始的,去年,她又一次將1711萬房產全數捐給南開大學,用於支持傳統文化的研究。
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她的前半生幾乎是在風雨飄搖中度過的。
婚後遭遇丈夫家暴,中年承受喪女之痛,晚年時卻還是堅守著與人的善意和對詩詞的熱愛。
曾看到有網友提到一段親身經歷:
有幸聽過葉嘉瑩先生的一次講座,九十多歲,冒雨而至,還拒絕了學生遞過來的椅子。她說:「老師應該站著講課」。之後的兩個小時,沒喝一口水,沒弓一秒背。
有後輩回憶:先生對待學生總是很親近,對待學術永遠保持誠懇。
她遭受過苦難,被傷害的「體無完膚」,被這個世界殘忍的拋棄過,但她沒有變得性格極端,而是把所有傷害都轉化成自己的內核。
所謂「一世多艱,寸心如水」,正是這個意思。
如今九旬高齡的她,基本都是獨自一人生活,有人說她孤苦無依,可她卻認為,自己有詩詞為伴,並不需要人陪。
不禁想起一句話:什麼是文化?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這份善良不會因苦難而改變,在獨居的靜謐時光裡,那份植根於內心的教養更加深刻。
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中的主人公歐維也是一位獨居老人。
妻子離世,他慘遭被解僱,生活的巨變讓歐維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所以他表面很冷漠,常常一副「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態度,不和任何人來往。
當新搬來的鄰居找他幫忙時,他雖然板著臉,但最終都去幫助。
幫著照看鄰居家的小姑娘,將被欺負的流浪貓帶回家........
歐維做的每件小事似乎都與他的態度不符,但又說明了他冰冷的外表下住著一顆溫暖的心。
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很友善,卻常常獨來獨往,也沒有什麼朋友?
我想,大抵是:因為歲月的磨難,讓他們選擇靜下來尋找生活難得的美好。
但從小接受的教育,一直以來的習慣讓他們不願意把那份磨難帶給他人,從而保持友善。
正如有句老話所說: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歷圓滑而彌天真,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才是真正的智者。
02
獨來獨往是處世時的清醒
周國平說: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
一個能夠忍受孤獨,並且去享受孤獨的人,往往生活都充實而有目標。
上大學時,同班有個女生和其他人交往甚少,在校園看到她的身影時,總是形單影隻。
她的室友告訴大家,周末天剛亮她就帶著書去圖書館了,平日裡也很少和室友們交談,久而久之大家都覺得她不好相處,也開始有點孤立她。
一個人去教室,一個人去餐廳,在旁人眼裡,她孤獨又可憐。
後來一次考試前,為了放鬆心情,我就去操場散步,正巧遇到剛跑完步的她。
當時身邊沒有能說話的朋友,但又想找人傾訴,於是和她聊了起來。
那天我才得知,她高考時發揮失常,成績相比平時差了很多,沒考上夢想的大學,所以大一剛開學,她就準備考研,想在學業上給自己的人生交一份完美答卷。
原來,她不是不善言談,而是不願意浪費時間去辯解,她不是性格孤僻,而是沒有多餘的時間去進行無效社交。
除了讀書學習,閒暇時間她更喜歡去跑跑步,給每天的努力做個復盤。
這個看似獨來獨往的人,不過是更清楚內心所需,在不被外界幹擾的日子,潛心打磨一顆堅定的心。
談到獨處,作家梭羅有句話很經典:
「如果我真的對雲說話,你千萬不要見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
梭羅28歲時,曾獨自搬去瓦爾登湖畔隱居過兩年,遠離喧囂,自耕自食,然後寫出了那部影響了幾代人的著作《瓦爾登湖》。
有人無法理解:「一個人住在那裡一定很孤獨吧?」
他回答道:「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
隨著年齡漸增,越發覺得,獨處是一種特別的能力,在獨立空間裡享受自由,與自己對話,和過往和解。
人若是自身擁有足夠多,就不再需要從他人處得到給予。
獨來獨往的人,有些事不再需要找人交談,有些事也無需他人理解。
避開車馬喧囂後,還能在心中修籬種菊,自然堅不可摧,身心已然強大。
03
不爭不辯是於心底的淡然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
有位年輕人去請教一位高齡老人長壽的秘訣,老人坦誠道:「因為我從不與人爭論。」
年輕人難以置信:「一輩子都沒與人爭論過,這不可能。」
老人笑了笑說:「或許,你是對的。」
不知你是否發現,人到了中年,就會變得與世無爭,以沉默應對世態變遷,以微笑面對他人的不解。
很喜歡電影《海上鋼琴師》裡的故事,每次重溫都收穫頗多。
男主角1900自出生起就被家人拋棄,從小生活在郵輪上,但他又被命運選中,天賦異稟,無師自通就會彈奏樂曲,有人說,他是靈性與孤獨的存在。
可他30歲之前卻從未想過要下船去陸地上看看。
朋友勸說他,憑藉他的才能,一定能賺到很多錢,還能獲得他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名利地位,可他並不為之所動。
一天,船上來了一位女孩,1900對她一見鍾情,也因此讓他動了下船的念頭。
於是他整裝待發,踏上了舷梯,準備離開這個他生活了30年的地方。
可當他走到舷梯中間時卻猶豫了,他突然覺得,陸地上的生活並非自己真心嚮往的。
最終1900選擇了放棄下船,扔掉帽子,揮別了紐約,永遠留在了船上。
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那麼做,可他不願意去爭論,也不想為自己辯解。
多年以後,好友麥克斯找到了1900,船上的其他人已經離去,剩下他孤身一人堅守於此。
面對好友的質問,1900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在那無限延伸的城市中,什麼都有,唯獨沒有盡頭。」
但在船上,在有限的鋼琴中,他永遠能自得其樂,這就是於他而言人生的意義。
至於他人如何看待,並不重要,如何評價,亦無所謂。
不爭,是於心底的淡然;不辯,是對抉擇的篤定。
旁人眼中的「特立獨行」,只要自己樂在其中,便是對生活最好的敬畏。
張小硯說過一句話:
後來許多人問我一個人夜晚踟躇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不是孤單和路長,而是波瀾壯闊的海和天空中閃耀的星光。
獨處時,清醒看待自己;處世時,友善對待他人。
點個讚吧,願你守好難得的善意,堅定內心的選擇,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