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子的栽培技術
一、輪作倒茬
穀子栽培要合理輪作,實行四年輪作周期,連作容易發生白髮病,谷莠草叢生而發生草荒,土壤養分發生偏好。所以,必須實行輪作,前茬以豆類、油菜為最好。
二、施用基肥
一般土壤肥力條件下,穀子畝產100千克~150千克需施用1 500千克~2 500千克的基肥,畝產500千克應施用5 000千克的基肥。施肥要因地制宜,陰坡地上需施用馬糞、羊糞;砂性土壤上應施用豬糞和牛糞等。
三、種子準備
(一)異地換種
為防止種性退化,要換種,掌握「旱倒水、沙倒黏、高山下平川」的原則。山區、丘陵區換種以10千米~25千米為宜,平川地區以「百裡回種」,同一品種每隔3年~5年調換一次較好。
(二)播前種子處理
播種前把谷種翻曬2天~3天.以提高發芽率。用鹽水浸種,藥劑拌種,石灰水浸種防治白髮病、黑穗病、谷瘟病等。
四、播種期
穀子的適宜播種期必須根據穀子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當地的氣候特點,尤其是旱地穀子的需水期與當地自然降水期相吻合。苗期處於乾旱少雨季節,有利於蹲苗,穀苗長得壯;拔節期生長發育快,需要水分多,這時雨季開始,幼穗分化期正是雨季來臨,水分的供應得到充分的保證。抽穗期正值降雨的高峰期,開花灌漿期雨季高峰過去,降雨量減少,日照增多,晝夜溫差大,有利於乾物質的積累,灌漿飽滿,秕谷減少。山旱區大致在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播種為宜。
五、播種技術
(一)播種方法
樓播用雙腿耬等距勻留苗或用寬窄行,寬行距40釐米~46釐米,窄行距17釐米~23釐米,機播用15釐米或30釐米平行播;溝播式深開溝、淺覆土,是抗旱保苗的成功播種法。
(二)播種量
一般每畝播0.5千克,整地質量差時每畝不少於0.75千克~1千克,播種深度一般在3釐米~5釐米。
(三)播後鎮壓
播後要鎮壓2次~3次,有保墒和提墒作用,使種子與溼土緊密接觸,利於發芽和出苗。
(四)施用種肥
用腐熟糞肥,每畝用量250千克~500千克,種肥佔總施肥量的1/3。也可在有機肥中混拌過磷酸鈣,每畝10 千克~15千克。
六、播種密度
以保苗6萬株的產量結構比較合理。
七、田間管理
(一)苗期管理1.鎮壓、蹲苗
1.為防止地墟芽幹現象產生.在長出2片~3片葉時,午後用石磙壓地,控上促下,起到蹲苗的作用,促進根系的發展。
2.防「灌耳」、「燒尖」現象的發生天降急雨,泥土易灌入心葉,叫「灌耳」。要挖排水溝排水,以防
「灌耳」。播種遲,剛出苗被太陽猛曬,地溫又高,幼芽生長點被灼傷稱「燒尖」,燒尖會造成死苗。可增加土壤水分,做好鎮壓,使土增溫緩慢,以防燒尖發生。
3.補苗移栽
有缺苗斷壟的,用催芽的種子補種,缺苗的要移栽,穀苗移栽後澆水易活。
4.間苗和定苗
幼苗有4片~5片葉時進行間苗,6片~7片葉時要定苗。
5.中耕除草
第--次中耕結束間苗,鬆土除草,第二次中耕結合定苗鬆土,用50%可溼性粉劑的撲滅津殺草,每畝0.2千克~0.4千克,殺死效果可達80%以上。
(二)拔節至抽穗期管理
這是發育最旺盛的階段。
1.清壟和追肥
穀苗長到30釐米時,要清壟-一次,拔除雜草、弱苗和病蟲苗,從拔節到孕穗階段要追肥2次,每畝追尿素10千克。
2.中耕培土
結合中耕進行2次~3次培土,防止倒伏。
3.灌溉
穀子需水特點是:「前期耐旱需水少,中間怕旱需水多,後期怕澇需水少。」從拔節後7天開始澆1次水,孕穗到抽穗期要澆1次~2次水.灌漿期視天氣降雨情況,不能受旱。
(三)開花期管理
高產穀子的特徵是苗腿清爽,葉色黑綠,一-綠到底,植株整齊,成熟時呈現綠葉黃谷穗,見葉不見穗,籽粒飽滿。
1.防止旱澇
開花到灌漿期,怕旱又怕澇,旱要澆水,降雨多排水。
2.防止倒伏
注意天氣預報再澆水,以防倒伏。
(四)收穫
及時收穫,防止落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