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晉楚爭霸的地緣背景

2021-01-19 地緣看世界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74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楚人對齊國的軍事行動,得到了魯國的支持。對於魯國來說,是不會放過任何一次削弱齊國的機會的。現在看來,唯一能夠阻止楚人稱霸中原的只有山西高原中的晉國了。認可宋襄公「仁義」之風,並讓其位列「春秋五霸」的人,多認為晉國之所以對宋國施以援手,是因為齊桓公重耳在他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曾經受到過宋襄公的禮遇(當時泓水之戰剛結束後不久),所以才在剛登上君位後就幫助宋國對抗楚國。

實際上這種想法有些過於感性了,對於真正的政治家來說,每作出一項決定都不會簡單的感情用事。在重耳的流亡生涯中,楚國也曾經給予他很大的幫助,否則重耳也不會對楚人作出「退避三舍」的承諾。其實晉文公當時作出這種承諾,就已經在表明,晉楚兩國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了。這種不失原則的承諾,比之他的兄弟晉惠公向秦穆公作出不可完成的承諾(割讓河西之地),的確顯得更有遠見。

正如楚國採取了「圍宋救鄭」的戰術一樣,晉國也沒有直接對宋國施與救援,而是對楚國在河濟平原中的盟友——衛國發起了攻擊。在攻擊衛國得手之後,旋即向南,越過濟水,解決掉了楚國在濟水南岸的另一個盟友——曹國。如果按照正常的情況發展,晉楚兩國最後的決戰之處應該是在濟水以南的中原地區了。

不過晉文公最後還是將決戰的地點選擇在了河濟平原的中心一個叫「城濮」的地方。在春秋之時,河、濟兩水之間還有一條比較重要的河流,叫作濮水,而「城濮」的位置,正是在濮水之南。

實際上濮水更象是濟水的一條支流,而後來的歷史中,濮水的部分河道,也的確被看作是濟水的一個分支——北濟水的一部分,而我們在春秋之時所認定的濟水被稱之為「南濟水」。由於黃河與濟水在歷史當中都曾經多次變道,要想具體弄清,這兩條河流在每一個時期的幹流是什麼流向,是非常困難的。對於我們來說,大致知曉它們的方位就行了。

簡單來說,現在的河南省濮陽市,是位於濮水之北,河水之南(春秋時期的河道),水北為陽,濮陽之名也因此而來;而山東的菏澤市則是位於濮水之南,濟水之北(南濟水)。而二水在將至泰沂山脈時,共同形成了大野澤。

城濮之戰示意圖

晉文公選擇從濟水之南的曹國(現山東定陶一帶),退至濮水之南的「城濮」(現山東湮城縣臨濮鎮)。表面上看,是為了遵守當年對楚王所作出的「退避三舍」的承諾(一舍為三十裡,漢以前,一裡約為415.8米。三舍大約相當於現在的75華裡)。而實際上,晉軍的這種後撤,一是為了避楚軍的鋒芒;二是為了與前來支援的秦、齊兩軍會合。

齊國與晉國聯手對抗楚國很好理解,因為在晉軍到來之前,齊國在河濟平原的突出部——谷邑,正遭受楚軍的攻擊。而秦軍之所以和晉軍結盟共圖中原,則是秦穆公一直所希望的。當然,後來在秦國自覺有機會獨自在中原打出一片天地時,秦晉之好還是變成了秦晉爭霸,這種變化在下一節「崤之戰」中會有詳細的解讀。

如果仔細測量曹國與城濮之間的距離,其實並不止75華裡,大約在120華裡左右。不過所謂三舍之數,本來也不必太過細究。多退一點,反而更顯得晉文公是個守信之人。如果從表面上看,晉文公選擇在濮水南岸駐紮,有背水一戰的氣勢。但實際上,晉國當時並沒有這樣的決心。

所謂的背水一戰,是需要自燒渡船以示決心的。而晉國選擇在城濮這個重要的渡口處駐紮,恰恰是因為剛剛登上君位的晉國,也沒有足夠的信心戰勝兵鋒正盛的楚軍。如果晉軍在城濮戰敗,他們可以迅速渡過濮水,然後延濮水之北,西向至黃河。在那裡有一個渡口叫作「棘津」,進入河北平原。晉軍正是從那裡渡過黃河,進入河濟平原的。

城濮之戰晉軍行軍路線圖

晉軍這次軍號行動的進軍路線,應該是先從「太陽渡」(也就是被滅的南北虢的所在地)南渡,然後延黃河南岸東行至洛陽盆地,再經由孟津北渡黃河進入河北平原(孟津就是當年武王伐紂渡河處,洛陽盆地進入河北平原的主要渡口)。而晉軍如果戰敗由「棘津」退入河北平原後,將可以按原路回到晉國本部(臨汾——運城盆地)。

如果從救援宋國,或迎戰楚軍的角度看,晉軍所走的這條路線並不是最經濟的。最直接的路線應該是在第一次渡過黃河後(太陽渡),然後沿黃河南岸,經洛陽盆地,過虎牢關,進入中原,直至宋都「商丘」與楚軍決戰。問題是這條路線必須經由鄭國所控制的虎牢之地(也就是鄭國滅東虢所獲得的戰略要地,在鄭國一節中有分析過)。

而引發「城濮之戰」的原因,正是宋國由東向西進攻鄭國,以至楚軍以救援盟國——鄭國的名義,圍攻宋都商丘。因此如果晉軍走這條路線的話,實際上等於是必須與鄭國接戰。即使是取得了勝利,宋國也早已被楚軍所滅。因此晉軍所採取的這種「曲線救宋」的方式,在戰術上是非常合理的。而晉軍退避三舍後,看似背水一戰的布陣方式,也正是為自己留足了後路。

在晉軍聯合了秦、齊兩軍在城濮布陣時,楚軍也將進攻齊地「谷邑」的軍隊調回,與圍攻商丘的軍隊會合後渡過濟水,準備與晉軍決戰。對於這場戰役,應該說晉楚兩軍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如果從整體實力來看,勢頭正盛的楚國,應該還略佔上風(還帶有淮河流域的陳、蔡兩國軍隊)。問題是遠在南陽盆地等候消息的楚王,面對三大強國的阻擊,也顯得信心不足。因此未能及時派遣足夠的援軍支援。

最終的結果是,晉軍險勝楚軍,楚國也暫時的推遲了稱霸中原的時間。直到21年後的公元前611年,那位「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重新向中原擴張,在與晉國經過多次戰爭後,終於在公元前597年,在「邲之戰」中一戰擊潰晉軍,從而稱霸成為了新一任的「盟主」。

而「邲之戰」的地點,正是在晉軍上次所繞過的戰略要地——「虎牢」一帶。那一次,楚軍是先滅了重新附於晉國的鄭國,然後再在虎牢之地與急於東出中原,維護自己霸主地位的晉軍決戰,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應該說晉文公在位僅僅九年,就擊敗楚國成為了新一任的霸主,是有一定偶然性的。不過就晉國當時的實力而言(已經完成了臨汾——運城兩盆地的整合),進入中原稱霸,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以及在楚莊王死後,登上歷史舞臺的晉景公、晉悼公,也都曾經稱霸一時,甚至被列入「春夥五霸」的候選名單。

相比於晉國的風光無限,位於晉國後方的秦國,則是不甘心一直處於被壓制狀態的。秦穆公之所以在取得「韓原之戰」勝利後,仍然希望將重耳扶上君位,以維持所謂「秦晉之好」,無非也是看清了晉國的整體實力強於秦國,暫時不願意與之全面對抗罷了。在與晉國聯盟,進入中原徵戰的過程中,秦穆公也在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夠成為新的霸主。而年事已高的晉文公並沒有讓他等太久,在他去世之後,秦國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 END -

相關焦點

  • 晉楚爭霸揭幕戰,城濮之戰晉文公如何以少勝多,扭轉乾坤
    就在如此不利的局勢下,出兵援救宋成公又是稱霸中原的必要之戰。由此,晉文公便主導了著名的城濮之戰。 這一篇主要描述一下城濮之戰的經過,通過這一戰,晉文公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將中原各國拉回到中原集團中來。
  • 大秦帝國的崛起之晉楚爭霸
    而春秋真正的霸主,非晉楚莫屬,春秋歷史,更像是晉楚爭霸史。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故稱唐叔虞。虞的兒子燮改國號為晉,是為晉侯燮。此後晉國在史料中一直沒有太多記載。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晉文侯會同鄭武公、秦襄公、衛武公合力護送周平王完成東遷,晉國才初露頭角,但在諸侯中也是「勢微甚「。
  • 春秋之晉楚,城濮之戰
    春秋之晉楚,城濮之戰比如,宋襄公爭霸時,討伐鄭國的不順。而鄭國是楚國的新寵。於是楚國救鄭,鄭文公也是糊塗,派出夫人羋氏和姜氏去慰勞楚軍,結果被楚成王虜獲而歸。君子如叔瞻之輩,就預言楚莊王將不沒。楚國也不能稱霸。
  • 向北還是向南,晉楚的城濮之戰,決出了後齊桓公時代的首個霸權
    公元前632年,分別以晉國和楚國為首的兩方勢力在城濮展開決戰,結果晉軍以少勝多,挫敗了楚國進一步北上的意圖,晉文公也由此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個霸主。城濮之戰當之無愧地成為改變華夏歷史進程的一戰。城濮之戰的導火索正是楚兵圍宋,這麼算起來,異姓諸侯要比姬姓諸侯靠譜多了。蔡、許、陳、曹、衛等國本是齊國稱霸時期的小弟,齊桓公死後被楚國照單全收,這些諸侯也大方地派兵參與了城濮之戰,與楚國一道對抗同屬周室諸侯的晉國。楚國的小弟眾多,除了上面這些,還有江漢流域的申、息、隨等國。
  •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可鄭國卻無辜成為「受害者」!
    燭之武退秦師以及餚之戰都是秦晉爭霸中關於鄭國的事。進入戰國後,鄭國被韓國所滅,韓國把鄭國都城拿來自己用,名為新鄭。現在來說說為什麼晉楚爭霸,受傷的總是鄭國。看地圖就知道,鄭國是中原中的中原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且夾於大國之間,東齊西秦,南楚北晉。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場,就像是日俄在我國東北開戰一樣。特別是在晉楚長期爭霸的戰爭中,介於兩強之間的鄭國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連年遭受兩國的交互攻擊,致使鄭處於晉來降晉、楚來附楚的被動狀態。
  • 諸侯爭霸的最巔峰對決-城濮之戰,楚成王為何不全力以赴?
    城濮之戰是晉楚兩強爭霸的第一次大交鋒,列來被視為是諸侯爭霸的最巔峰對決。由於在戰爭爆發之前,楚國已近兵鋒整個中原。華夏諸侯們雖迫於楚人的威勢而紛紛選擇附楚,然而由於文化、習俗等方方面面的不同,華夏諸侯們的內心仍常感到瑟瑟不安。
  • 城濮之戰:晉國和楚國第一次大戰,結果誰贏了?
    後重耳返回晉國,並和楚國展開城濮之戰時,晉軍果然「退三舍以闢之」。其中,就誕生「退避三舍」這一成語城濮之戰來說,是晉國和楚國這兩個大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結果誰贏了呢?在此背景下,北方強國晉國自晉文公上位以來,實力逐漸恢復。晉文公知曉楚王圖謀,遂先下手為強,與楚國發生戰爭 ,也即這是城濮之戰爆發的歷史背景。在城濮之戰中,楚國和晉國都是三軍的規模。當然,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三軍,一般是指上中下或者左中右三軍。
  • 城濮之戰——論楚國失敗的原因
    「城濮之戰」是《左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主要講述了晉國和楚國之間的戰爭,其中大量的描寫都是有關於戰爭場景的。這場戰爭不僅改變了當時的時局分布,也改變了各個國家的軍事地位,尤其是作為當時強國的霸主楚國的失敗,更是讓人震驚,而楚國失敗的原因也值得深思..
  • 晉楚爭霸時,晉國、楚國為何沒能消滅弱小的鄭國呢?
    在此背景下,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中,晉文公擊敗了楚國。自此之後,晉國和楚國在春秋時期展開了百年的爭霸戰爭。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眾多的弱小諸侯國受到了裹挾,也即要麼跟隨楚國,要麼和晉國結盟,除了齊國和秦國,其他諸侯國很難可以長期保持中立。其中,就地處中原核心區域的鄭國,就成為晉楚爭霸的焦點。那麼,問題來了,晉楚爭霸時,晉國、楚國為何沒能消滅弱小的鄭國呢?
  • 城濮之戰:一場憑晉文公謀略取勝的經典戰役
    「城濮之戰」是《左傳》中為人稱道的著名戰役,許多《左傳》的研究學者將其與「崤之戰」「鞍之戰」「邲之戰」「鄢陵之戰」並稱為春秋時期的五大戰役。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為這場戰役奠定了晉文公的春秋霸主地位,在歷史上有重大的意義,更因為《左傳》中對這場戰役的描寫,場面宏大、精彩紛呈,並且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想像和思考空間。
  • 垣曲出土的春秋錯金青銅劍,見證晉楚爭霸史
    殘存的鏽跡斑斑的春秋青銅劍,見證了晉楚爭霸「邲」之戰的歷史。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一直以來雙峰並峙,至公元前1000年之後出現爭奪領導權的鬥爭。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國故地,後叔虞之子改唐為晉。同時,成王亦封熊繹於楚蠻之地,「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
  • 城濮之戰:為何能一戰而霸諸侯,是什麼成就了晉文公霸業?
    因此,子玉一看楚軍左右軍均已失利,此戰勝負已明,便率軍撤退,而晉軍也不追擊。子玉得以率領楚軍從容撤出戰場。城濮之戰決戰示意圖此戰,晉軍之勝,實際上不在決戰,而在戰前;楚軍之敗,同樣不在決戰而在於既失盟友,還兵疲將驕。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晉楚雙方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 中國系列 — 晉文公「退避三舍」的「城濮之戰」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況發展,晉楚兩國最後的決戰之處應該是在濟水以南的中原地區了。    不過晉文公最後還是將決定的地點選擇在了河濟平原的中心一個叫「城濮」的地方。在春秋之時,河、濟兩水之間還有一條比較重要的河流,叫作濮水,而「城濮」的位置,正是在濮水之南。
  • 晉楚爭霸中,秦國為何從支持晉國,轉變為和楚國結盟呢?
    在這一過程中,不管是齊國、晉國、吳國等大國,還是宋國、鄭國、魯國、衛國、陳國、許國、蔡國等中小型的諸侯國,往往都需要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選擇一個陣營加入。對此,就秦國來說,原本是和晉國結盟,甚至還因為姻親關係而形成了「秦晉之好」的佳話。那麼,問題來了,晉楚爭霸中,秦國為何從支持晉國,轉變為和楚國結盟呢?
  • 晉文公重耳,「退避三舍」的城濮之戰
    晉文公重整軍隊,整肅朝綱,發展與獎勵農業生產,使晉國逐漸強盛起來,一展宏圖霸業的時機也是越發成熟,晉楚的鬥爭一觸即發。公元前636年,楚國聯合其他諸侯國,想一舉吞併宋國。然而晉國出兵攻打楚國的盟友曹國,想藉此吸引楚國的軍隊,分散注意力,但是楚國就是圍著宋國不放。宋國也憑著城池的堅固而據守待援,等待時機。
  • 城濮之戰:楚國從此走向滅亡的悲情戰爭
    投稿、合作、版權爭議,歡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城濮之戰:楚國從此走向滅亡的悲情戰爭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動手遭殃"。在軍事上,"先發制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命題。早在《左傳》中便有"先人有奪人之心"的提法,後人也多強調"兵貴先"、"寧我薄人,無人薄我",意思都是主張爭取作戰中的先機之利。
  • 晉國名將先軫取得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勝利,為何最終主動自殺?
    先軫是晉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先後為晉國贏得了與楚國的城濮之戰和與秦國的崤之戰,輔佐晉文公成為一代霸主,但因為對晉襄公將秦國的三名將領歸還而對晉襄公不敬,自己脫下頭盔和鎧甲而衝進狄軍中戰死,捨身盡臣節,這樣的死著實震驚了世人。
  • 晉楚爭霸終章:晉人收穫了一場毫無意義的勝利
    話說城濮之戰拉開了晉楚爭霸的序幕後,楚國除了莊王時代曾全面壓制過晉國之外就再無戰略層面上的勝利,甚至三番五次被攻入本土。但專屬於湖南的「霸蠻」特質依然支撐著他們一次又一次向中原發起潮水般的衝擊,直至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的失敗。這是雙方的第三次大規模交鋒,也是最後一次。
  • 春秋第一戰「城濮之戰」,因為一副華麗飾品決定輸贏
    晉楚爭霸時最著名的城濮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32年。楚國的元帥是令尹子玉。子玉是「羋」姓「若敖」氏之後,憑藉若敖氏的勢力不把楚成王放在眼裡,非常高傲而一意孤行。在楚成王並不想作戰的情況,子玉一再向楚成王請求與晉國交戰。最後在城濮之戰中晉國大勝、楚國大敗,子玉被楚成王所誅。
  • 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為何退避三舍?
    城濮之戰的導火索,是楚國入侵宋國。幾年前宋襄公小霸,泓水之戰,宋軍被楚軍所敗,宋襄公身負重傷,不久身亡,宋楚結下大仇。宋成公身背殺父之仇,對楚國恨之入骨,卻只能含恨與楚國結盟,加入楚國大同盟圈。隨著晉文公即位,晉軍在東周大發神威,奪得河內郡,晉國與楚國地緣衝突明顯,宋成公撕毀與楚國的盟約,轉而投向晉國。圖-晉文公流亡時從宋國來到楚國當年晉文公流亡宋國,宋襄公以諸侯之禮相待,讓晉文公在宋國過三年瀟灑舒服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