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一月二十六日電 題:半山扶手電梯「行」至威尼斯
中新社記者 陳伊敏
香港的建築是不「安分」的。在極有限的空間中求生存,扭曲地延伸,衍生出靈活「越位」的特質。
今秋,香港的精英建築師通過研究、重新設計及再建構,以「城市越位」為題,把竹梯、貨櫃、三截凳、鉸剪梯、扶手電梯等「港味」十足的民間建築設施,送上了大雅之堂——「第十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這是香港首次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展,也是建築師以「民間」視角看香港的「高密度」。
十二月一日前,市民可以在中銀大廈地下大堂看到八件作品的「香港回應展」,感受這項國際藝術及建築界的盛事。
八百米現香江景觀
展品之一「半山扶手電梯」正是香港人口高密度和文化多元化的縮影。英國註冊建築師、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廖維武與「錄影太奇」合作,結合建築圖、結構模型與數碼影片,再現這片充滿港式生活氣息的流動風景,讓電梯「行」到了威尼斯。
通過近半年的研究,廖維武畫了第一幅關於扶手電梯的剖面圖,包括沿途的每一個局部。
「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公用電梯會如此介入到私人空間裡。它其貌不揚,但布局有趣。例如,有些路段經過了別人家的窗臺,行人和住戶可以相互窺視。遊走於電梯與大廈之間,已經分不清何為公眾,何為私隱了。」廖維武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連接中環通往半山的扶手電梯,全長八百米,分二十段,是全球最長的室外自動行人扶手電梯。從皇后大道中的中環街市攀升至半山區的幹德道。每天上午六點至十點單向下行;上午十點二十分至午夜十二點單向上行。
「作為一個『非設計』的城市公共設施,這條扶手電梯在城市中的價值遠比一般有設計的建築物高。」廖維武對它情有獨鍾。
民間十大景點
廖維武說,「扶手電梯被許多網站列入非官方的十大旅遊景點。在威尼斯展覽時,各國觀眾簇擁而上,對電梯沿途的茶餐廳、雲吞麵店、米鋪十分好奇。」
「九十年代初,路政處規劃這條電梯是為疏散人流,沒有特別設計。現在每天有四萬人使用,作為交通工具,它使城市變得有秩序。」廖維武談得興致勃勃,「在這裡可以看到香港的『擠迫文化』,看到不同階層、不同膚色的人,看到香港人日常的生活。半山舊區與商業區的人流血脈也因此而打通了。」
電梯舞動在高密度的樓宇間,途經繁華市井景象,時而進入超市,時而登臨民居,穿越閣麟街、擺花街、荷李活道、堅道,引領途人來到荷李活古董街、中區警署古蹟,以及SOHO荷南美食區。不僅串連了縱橫交錯的特色街道,更連結了不同的文化。
沿途的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堂,和諧共處;墨西哥酒吧、法式餐廳、日式料理,星羅棋布……;琴行、珠寶店、地產代理、物業管理、士多、漫畫書店……各行各業都可以找到,甚至讓「樓上店」因電梯的攀升而驟然升值。
被迫「越位」,歪打正著
作為策展人之一的劉柏堅對記者說,擁擠使香港建築被迫「越位」,卻擁有了三維的立體感。兩個空間因「越位」連接在一起。手扶電梯帶動了城市的人,高樓大廈之間也產生了溝通,讓城市流動起來。
「越位」果然很「香港」,體現了香港建築風格的獨特——靈活地在有限的疆界中尋求延伸。
全程八百米,二十分鐘,卻有無限的都市景觀。「迷你香港」被壓縮在八百米的高低起伏中,卻超越了時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