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雙雄時代落幕,張忠謀曹興誠世紀大和解

2020-12-20 OFweek維科網

臺灣雙雄,這個曾經聲震全球半導體的名詞,如今已經不復存在。然而就在前兩天,這兩位半導體圈的傳奇人物又碰面了。

12月15日,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共同參加了竹科40周年國際論壇。令人驚訝的是,這兩位曾經的老對手竟沒有想像中的劍拔弩張,曹興誠一上臺就主動跟張忠謀握手,領完獎後還熱情地交流了好一會兒,並互祝身體健康,現場歡呼響起掌聲。與兩人世紀大和解相比,竹科40年慶的風頭反倒像是被蓋下去了。

晶圓雙雄的恩怨情仇

如今,已退休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間的恩怨情仇,曾經是半導體業內人士茶餘飯後閒談的主要話題之一。雙方長久以來王不見王,但是一直互相關注著。對於臺積電如今的成就,曹興誠真心稱讚:「真的很了不起,臺積電成就是真的很大。」

兩人相鬥半生,但他們的起源卻是天差地別。

張忠謀生於大陸,父親是政府官員,從小過著優越的生活。去美國留學後,他取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士、碩士以及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畢業後在美國德州儀器(TI)又任職了二十多年,一路升到資深副總裁。後來,他以全球半導體產業大佬的身份被邀請到臺灣。

不同於張忠謀的國際學經歷,曹興誠則出生於臺中縣的清水鄉,家中排行老六,父親是一名小學老師。因為家境清貧,隻身一人前往臺北念書時,他還曾因為沒錢租房,和三輪車夫們一起住鐵皮屋,每天一邊念書,一邊體會著社會底層的生活。

也許正因出身貧寒,曹興誠在學業上非常努力。他以高分考取臺灣大學電機系,隨後進入臺北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又憑此進入臺灣工業研究院電子所擔任副所長。

曹興誠擅長創意,經常拿出很多創新的想法,在工研院的時候就被稱為「點子王」。並且當時臺灣半導體產業剛剛起步,他也恰好趕上了這場「東風」。1980年,工研院出資成立了聯電,曹興誠自1981年起走馬上任,擔任聯電副總經理,隨後又轉任總經理。1985年,張忠謀以工研院院長身分兼任聯電董事長,兩人的恩怨也就此拉開帷幕。

1986年,張忠謀創辦了臺積電,並身兼工研院、聯電與臺積電董事長三重身份。眾所周知,聯電以整合元件設計(IDM)為主,而臺積電在張忠謀的領導下卻專攻晶圓代工,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惹怒了曹興誠。

在曹興誠看來,這完全是剽竊自己的創意。他宣稱晶圓代工的概念是他第一個提出的,並在張忠謀回臺的前一年告訴了他,當時張忠謀並未採納此想法。不料張忠謀在擔任聯電董事長時,竟利用政府資源和自己私人關係與外企共同合資創立純晶圓代工的臺積電,外界也因此稱張忠謀是「晶圓代工之父」。

此後,張忠謀一心撲到了臺積電上,根本無暇過問聯電的事務。因此,聯電一直掌握在曹興誠手中。

聯電的企業版圖基本穩固之後,曹興誠正式向張忠謀發起挑戰。曹興誠在工研院與飛利浦籤約的前夕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聯電將擴建新廠以和臺積電抗衡。

從那之後,曹興誠和張忠謀就開始了明爭暗鬥,然而張忠謀始終擔任聯電董事長,也束手無策。直到1991年他以「張忠謀沒有給聯電同等待遇,需要競業迴避「為由,聯合其他董事罷免了張忠謀聯電董事長的職位,自己取而代之。

此事在臺灣引發軒然大波,隨後被稱為半導體「雙雄」的格局就此展開。

半導體巨頭隔空交鋒

對於張忠謀來說,雖然丟了面子,但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傷害,反而可以讓他心無旁騖的處理臺積電的事務。

對於曹興誠而言,他從此也不再受張忠謀的領導,兩個人可以平起平坐了。

其實不只是他們倆,在外人看來,臺積電和聯電這兩家公司,也站在了天平的兩端,平等且對立。

1995年,曹興誠也和張忠謀一樣,將IC設計分割出去,開始做晶圓代工業務。

與張忠謀不同的是,曹興誠更為聰明。他募集晶片設計公司股份,還聯合了建設工廠一起合作。如此一來,不僅讓工廠的建設資金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還將訂單與公司牢牢綁定。

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曹興誠聯合12家美國IC設計公司,一口氣創立了4家半導體代工廠。

不僅如此,曹興誠的發展版圖並不局限於臺灣,他還去日本併購當地企業,設立了聯電新加坡分部。因此,聯電的海外訂單猛漲,海外客戶越來越多,產能也迅速趕上了臺積電。

看著曹興誠不斷擴大商業版圖,張忠謀當然不甘心認輸,他也制定了臺積電擴張戰略,前往海外設廠。

此後,兩家公司你爭我趕,爭鋒相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宮鬥大戲。如今回首,那也是臺灣半導體產業最意氣風發的光輝歲月。

其中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是1997年6月,臺積電剛宣布往越南投資4000億新臺幣,聯電就立刻跟上,並且更壕氣的加碼投資5000億新臺幣。

1997年8月,聯電旗下的聯瑞開始試產,第二個月產能便衝到了3萬片。10月,聯電管理層眼看勝利在望,欣然宣稱將在兩年內幹掉臺積電。

但是,意外往往來的如此突然。就在聯電即將迎來勝利之際,一場扭轉戰局的事情發生了。

聯電剛發布勝利宣言後不久,聯瑞的廠房突然燃起了大火。這場火災燒掉了聯電投資的100億新臺幣,還導致已經籤訂的20億訂單也無法繼續進行,也因此流失了大量客戶,聯電損失慘重。後來,經過調查,這場火災是人為疏忽導致的。

眼看著即將到手的勝利化為泡影,曹興誠深感挫敗,但他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依舊帶領聯電奮力抗爭。

1999年,曹興誠將聯電與旗下4家半導體代工廠成功合併,開始打造「五合一」整體經營模式。眾多資本紛紛看好此次壯舉,由此引發聯電股價大漲,並吸引來大量客戶。

合併後的聯電瞬間成為了龐然大物,市值在當時的全球產業排名第四,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半導體公司,僅次於英特爾和臺積電。曹興誠的這步棋再次增加臺積電的擔憂,為了確保自己的龍頭地位,臺積電「強行」併購了世大積體電路公司。

聯電的亮眼成績不僅體現在規模和產能的飛速增長上,技術也是他們的核心優勢之一。聯電是第一家導入銅製程產出晶圓並生產12英寸晶圓的企業,它還產出業界第一個65納米製程晶片。

曾經不相上下,為何如今市值相差超過20倍?

截至昨日收市,聯電收報8.44美元,市值達207.78億美元;而臺積電收報103.9元美元,市值達5388.33億美元,兩者市值相差超過20倍。

聯電與臺積電可以算得上是「分道揚鑣的親兄弟」,但為何如今差距如此巨大?

「五合一」轉型後,聯電和臺積電的差距越來越小。但是從2000年開始,臺積電再次將差距越拉越大,其中起決定性因素的就是當時的0.13微米製程技術。

0.18微米製程時代,聯電曾領先臺積電,到了0.13微米時期,為了穩固優勢,聯電選擇與IBM、英飛凌共同開發。但這場合作卻以失敗告終,主要因為三方目的不一致,都有自己的算計,很難團結到一起。

結束合作後,聯電決定自行研發,但在2003年,臺積電在銅製程出現大突破,代表性的0.13微米自主製程技術亮相,而聯電還困於0.13微米製程。

此後,臺積電一騎絕塵,遠遠的把聯電拋在了後面。2011年,臺積電正式量產28納米製程及在2017年推出10納米製程。直到現在,臺積電甚至超越三星及英特爾,向2納米進發,成為全球霸主。

聯電至今還是未能進入先進位程技術之列。2018年,聯電放棄了12納米以下先進位程研發,專注成熟製程,並投資布局多樣晶片應用,以及針對較小型IC設計業者提供多元化的解決方案。換言之,聯電是專吃臺積電不想做的訂單。

但是,讓聯電再也無法趕上臺積電的主要原因,並不只是技術。

2000年,張汝京在「世大」被臺積電收購後,前往大陸創立了中芯國際,並且也採用了臺灣的晶圓代工模式,成立了大陸第一家半導體代工企業。

中芯國際的成立引起了張忠謀和曹興誠的不安,當時大陸的半導體產業剛剛興起,是一塊很大的市場,他們擔心中芯國際的崛起會影響自己的市場份額。

但是,當時臺灣政府嚴禁臺資投資大陸企業。面臨高壓政策,張忠謀沒用輕舉妄動,靜待解封後才去上海松江建立分部。與他不同是,曹興誠不顧禁令,立刻去蘇州創辦了和艦科技。

很快,曹興誠的「違法」舉動就引起了臺灣當局的不滿,法院不斷發傳票,愈演愈烈。為了避免拖累聯電,曹興誠在2006年宣布辭去聯電懂事長一職。

2007年,臺灣新竹地方法院裁定曹興誠無罪,但是此時的聯電已經失去了掌舵人。

曹興誠離開後,半導體產業持續風雲變幻。英特爾進入ARM晶片代工市場;三星成立獨立的代工部門,並替代臺聯電,成為與臺積電你追我趕的角色;紫光集團聯合大基金,創立了長江存儲,大陸晶圓代工由此進入鴻篇巨製時代……

離開了曹興誠的聯電也因此一蹶不振,換了很多掌舵人,都未能重現曹興誠時期的榮光。

雙雄時代落幕,縱觀半導體行業新格局

不得不說的是,從整個5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半導體可以說是人類科技的一次大的時代浪潮,而也正是這個時代的浪潮造就了「晶圓雙雄」。但是如今的半導體行業已逐漸穩固,放眼當下,臺積電的霸主地位依然無法撼動,反倒是曾經的老對手聯電擠下了GF格芯成為第三。

根據集邦科技旗下的拓墣產業研究院的預測,2020年Q4季度全球晶圓代工市場需求強勁,產能持續滿載,甚至出現了漲價,進而帶動了營收上漲,Q4全球TOP10晶圓代工廠商的營收可達到217億美元,同比增長18%。

臺積電依然是TOP10廠商之首,Q4季度營收為125.5億美元,市場份額高達55.6%。

臺積電營收大漲主要受益於5G手機及HPC晶片。在7nm工藝的影響下,臺積電營收穩定增長,5nm工藝在Q3季度也開始產生盈利,16nm到45nm之間的工藝需求也慢慢開始回升。

榜單第二名是三星,Q4營收有望達到37.15億美元,較去年增長25%,市場份額為16.4%。此次三星營收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手機和HPC晶片,同時5nm產能也開始增長。

位於第三的以往都是GF格芯,不過這次卻被聯電擠下去了。本季度聯電營收為15.69億美元, 市場份額6.9%,比GF格芯高出0.3%。聯電此次增長的主要因素是驅動IC、電源IC、射頻IF等晶片訂單不斷增長,8英寸產能已經滿載,28nm工藝也吸引了不少客戶。

結語

如今張忠謀已自臺積電退休2年多,曹興誠近年將生活重心放在宣揚佛法。回首「晶圓雙雄」的光輝歷程,不禁讓人唏噓慨嘆。

過去的聯電,雖然在技術、發展方向甚至是運氣等方面都輸給了臺積電,但他依舊是一個龐然大物。自從中芯國際被美國制裁後,臺灣一些晶片製造商陸續接獲訂單,這些都是本來屬於中芯國際的客戶轉過來的訂單。業內人士認為聯電是其中的最大得益者,自今年以來,聯電股價已經攀升近200%,從漲幅上來看不弱於臺積電,雙雄爭霸的畫面似乎再度浮現在行業人士眼前。

相關焦點

  • 晶圓代工雙雄時代落幕 張忠謀曹興誠世紀大和解
    原標題:晶圓代工雙雄時代落幕,張忠謀曹興誠世紀大和解   臺灣雙雄,這個曾經聲震全球半導體的名詞,如今已經不復存在。
  • 臺灣「晶圓雙雄」今日實現「世紀之握」
    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15日上午在竹科40周年國際論壇,難得同臺,曹一上臺就主動迎上前去,跟張忠謀握手,領完獎也熱絡互動,互祝身體健康,兩人世紀大和解,成為竹科40年慶最大的亮點。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今天盛大舉行40周年園慶,頒發傑出成就貢獻獎給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昔日「晶圓雙雄」且王不見王的張忠謀、曹興誠成為今天會場的矚目焦點。
  • 晶圓代工教父的世紀大和解,對照中芯國際「內訌」翻版,前景堪憂
    下次掌聲雷動,被稱為「世紀之握」!英雄惺惺相惜,晶圓代工領域的兩位耄耋老人達成和解,他們見證了半導體領域的一路成長,這將帶來什麼變化呢?晶圓領域雙雄之間的恩怨情仇臺積電與聯電是臺灣晶圓領域一直相互較勁,經過20多年的發展,如今臺積電已穩固了晶圓代工一哥的地位。
  • 王終見王:晶圓代工教父的世紀和解
    聯華電子成立之初,並不被外界所看好,而當時年僅33歲的曹興誠力排眾議,主動爭取機會,從工研院電子所獲調聯電副總經理。此時,大洋彼岸的張忠謀卻遭遇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在TI工作的第22年,一場選舉讓張忠謀與TI的CEO之位無緣,家庭與婚姻又遭遇波折,更是讓張忠謀心態低落至谷底。
  • 王終見王:晶圓代工教父的世紀和解
    聯華電子成立之初,並不被外界所看好,而當時年僅33歲的曹興誠力排眾議,主動爭取機會,從工研院電子所獲調聯電副總經理。此時,大洋彼岸的張忠謀卻遭遇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在TI工作的第22年,一場選舉讓張忠謀與TI的CEO之位無緣,家庭與婚姻又遭遇波折,更是讓張忠謀心態低落至谷底。「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張忠謀以這句詩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
  • 外來者| 臺聯電曹興誠:與臺積電張忠謀20年的纏鬥
    1991年,已是聯電總經理的曹興誠,以張忠謀沒有給臺聯電與臺積電同等待遇為由,聯合其他董事共同罷免了張忠謀臺聯電董事長的職位,自己取而代之。彼時張忠謀的地位還不像今天般牢不可破,這件事也在臺灣引發軒然大波,後來被稱為半導體「雙雄」的格局就此展開。
  • 半導體供應鏈的秋月春風~從「晶片雙雄」看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
    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TSMC,簡稱臺積電),由臺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於1987年創立,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Foundry
  • 星空獨家︱三星VS臺積電,誰是晶圓代工一哥?
    90年代的新竹科學園區生機勃勃,臺積電和聯電成為新竹雙雄,而他們做的正是晶圓代工。聯電和臺積電最大的區別是臺積電只做晶圓代工,聯電是既做代工又做設計。此處如果給屏幕前的你一個選項,你會看好哪家公司?我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擇聯電,因為人家有設計有自主創新。然而市場是用腳投票的,臺積電放棄晶片設計的戰略最後拉大了與聯電的差距,迅速佔領市場。
  • 臺積電:掌握華為晶片命運的臺灣晶圓代工巨頭
    這個相關分析已經很多了,我們今天想寫的是,臺積電為何能夠成為晶圓代工領域的絕對霸主。 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成立於1987年,總部位於中國臺灣新竹,是全球第一家專注於代工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也是晶圓代工模式的首創者。 如今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其市值已近2000億美元,佔全球超過50%的市場份額。
  • 張忠謀與蔡英文暗生嫌隙?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日,臺灣之光40周年慶典舉行科技圈的大佬們紛紛出席,而且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時隔20年首次同框引起全場沸騰。與當時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商量著晶圓代工。一開始張中謀並沒有同意,但是在1987年張忠謀回到臺灣後,立刻就創辦了臺積電,這讓當時的曹興誠感到非常不悅,所以兩人就此結下梁子。
  • 張忠謀與蔡英文不和?
    臺當局態度耐人尋味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時隔二十多年再次同框,這讓島內媒體相當興奮,紛紛表示這是世紀大和解。二人早在三十多年前就認識了,曹興誠曾經向張忠謀提過要轉型晶圓代工,遭到了張忠謀的反對。張忠謀從美返臺之後,反而自己成立了臺積電,雙方恩怨就此結下。
  • 押寶川普,臺積電騎虎難下,張忠謀對蔡英文心生不滿?
    島內媒體熱炒「王不見王」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多年後再次同臺,握手破冰。堪稱「臺灣半導體界兩顆太陽」的張忠謀和曹興誠,從30年前就結下「瑜亮情結」。原來聯電1980年就創立,1984年曹興誠曾遠赴美國,向張忠謀提出轉型晶圓代工想法。當時張忠謀沒贊同,但他卻在1987年回臺灣創立了臺積電,還被外界譽為「晶圓代工之父」,讓曹興誠相當不滿,從此種下心結。
  • 臺積電等4大晶圓廠攀比登陸 角逐臺灣3張許可證
    下半年IC代工產業前景不明,原本篤定獲得西進門票的臺積電、聯電,目前12吋晶圓廠產能進展變緩,反而是茂德、力晶12吋廠因DRAM屬標準型產品,量產進度如期,預計年底茂德、力晶月產能可達9000片及1萬片以上,有機會超越晶圓雙雄,進而取得8吋廠西進名額。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80期:世紀大和解!臺積電、聯電掌門人終...
    世紀大和解!臺積電、聯電掌門人終握手,曾多年爭奪晶圓代工模式發明權12月15日,目前已經淡出臺灣地區半導體業界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40周年慶上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同時獲頒傑出成就貢獻獎時,主動上臺與張忠謀握手,上演了一幕世紀大和解的畫面。
  • 押寶川普,臺積電騎虎難下,張忠謀對蔡英文心生不滿?
    島內媒體熱炒「王不見王」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多年後再次同臺,握手破冰。堪稱「臺灣半導體界兩顆太陽」的張忠謀和曹興誠,從30年前就結下「瑜亮情結原來聯電1980年就創立,1984年曹興誠曾遠赴美國,向張忠謀提出轉型晶圓代工想法。當時張忠謀沒贊同,但他卻在1987年回臺灣創立了臺積電,還被外界譽為「晶圓代工之父」,讓曹興誠相當不滿,從此種下心結。 隨著2人退休交棒,這些恩怨情仇似乎已經放下。15日當天,兩人同臺領取「傑出成就貢獻獎」,曹興誠主動與張忠謀握手寒暄,冰釋前嫌,臺媒下標題「世紀大和解」。
  • 張忠謀獲潘文淵獎 捐500萬獎金
    張忠謀獲潘文淵獎 捐500萬獎金
  • 張忠謀的「半導體人生」
    [新聞頁-臺海網] 12月15日,臺灣新竹科學園區迎來建園40周年慶典,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獲頒40年「傑出成就貢獻獎」。在頒獎典禮上,曾被指有「瑜亮情結」的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上演了一場「世紀大破冰」,吸引了臺灣媒體輿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