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第三大河,自五指山經瓊海東流入海
萬泉河,一條大河訴傳奇
瓊海市萬泉河嘉積鎮段,兩岸秀美的自然風光。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見習記者 劉樂蒙
發源於五指山的萬泉河,猶如一條五彩繽紛的綢帶,自五指山脈飄然而下,滾滾東流至瓊海市博鰲鎮,投入大海的懷抱。
萬泉河全長163公裡,是海南的第三大河,流域面積3693平方公裡。沿河兩岸典型的熱帶雨林景觀和鬼斧神工的地貌,令人嘆為觀止。它是中國未受汙染、生態環境優美的熱帶河流,甚至被譽為中國的「亞馬孫河」。
圍繞著萬泉河,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及動人心魄的革命故事。
萬泉河的自然瑰麗
水量充沛,兩岸風光多姿多彩
萬泉河原名「多河」,因元朝文宗皇帝與萬泉河的一段因緣際會而改名。
相傳,元朝中葉武宗皇帝的第二個太子圖帖睦爾,因宮廷內鬥被流放到海南。圖貼睦爾在海南,不僅與一位名叫青梅的美麗女子完婚,還對多河河畔純樸善良的百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後來,圖帖睦爾被召回京即帝位。臨行前村民夾岸歡送圖帖睦爾,並握拳齊呼,「王子萬全,一路萬全!」
圖貼睦爾感動至極,帶著青梅娘揮手淚別,從多河乘船出海,一路「萬全」到京都,當上了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即文宗。後來,元文宗便將「多河」命名為「萬泉河」,以此報答萬泉河兩岸的百姓送他「萬全」的款款深情。
萬泉河上遊兩岸,山巒起伏,峰連壁立,喬木參天,奇偉險峻。有莽莽蒼蒼的熱帶天然森林保護區,有瓊僑何麟書1906年在原樂會縣崇文鄉合灣創辦的「瓊安橡膠園」和瓊崖龍江革命舊址、石虎山摩崖石刻等自然歷史人文景觀。
萬泉河的中下遊,從石壁至椰子寨一帶,河水溫順平緩。再下文曲、溫泉、沙美,河面更是段段開闊,漫江碧透,水清見底,沙礁可辨,卵石可數。
清晨,晨曦噴灑,椰林村莊拔紗露面,黃昏來臨,殘陽撒金,河面倒影沉璧,薄霧織紗,晚風習習,讓人陶醉。
萬泉河入海口的博鰲玉帶灘,集三河(萬泉河、龍滾河、九曲江)、三島(東嶼島、沙坡島、鴛鴦島)、兩港(博鰲港、潭門港)、一石(砥柱中流的聖公石)等景觀於一地,既有海水、沙灘、紅礁、林帶,又有明媚陽光、新鮮空氣,清柔流泉,是目前世界河流出海口自然風光保護最好的地區之一。
在省水務廳陳寒松編輯的《水潤瓊島》一書中,就提及萬泉河入海口的博鰲地區,多姿多彩的丘陵山體、濱海沙壩、島嶼、河流、潟湖等構成獨特的優美景觀。2000年底,這裡被確定為亞洲論壇永久會址。
縱貫全景,萬泉河邊處處皆綠,植被保護較為完好。從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河流發源地到瓊海市入海口,一路上鬱鬱蔥蔥,綠樹成蔭。而萬泉河因水量豐沛,地勢起伏有致,一年四季都可以開展漂流活動。在萬泉河上漂流,既有驚時穿激流越險灘的激情澎湃,又有緩時兩岸風光盡收眼底的詩情畫意。遊人可以從遊樂碼頭搭乘遊船或竹排,沿河觀賞兩岸景色。偶有漁夫撒網,農婦浣衣,水牛哞叫,一派水鄉風光。
遊客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東部的萬泉河峽谷漂流。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古渡口孕育生機
曾是海南水上航運最繁忙的河流
「過去的萬泉河,是海南水上航運最為繁忙的一條河。」提起萬泉河,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陳錦愛記憶深刻——河畔的渡口既是泊船的碼頭,又是集市貿易的商埠。
萬泉河穿流瓊海境82公裡,從博鰲開始逆流而上,先後出現了樂城、嘉積、文曲、椰子寨、文堂、石壁、船埠等8個商埠。經考證,博鰲成埠於宋,樂城成埠於元末,嘉積成埠於明初,石壁成埠於明末,船埠成埠於清初。以船埠跟嘉積比,時間相差近300年。
瓊海市博鰲鎮樂城村位於萬泉河環抱的小島上,四面環水,過去人們出行與貨運都靠擺渡。對於這個小島而言,渡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瓊海市文化廣電體育局副局長的王章燦介紹,樂城歷史上有五個渡口:北門渡口、南門渡口、西門渡口、東園渡口、下東坡渡口。此外,樂城還有兩個河灣碼頭:南門灣碼頭和上東坡灣碼頭。河水的衝刷、風雨的洗禮、商人的漸漸四散,侵蝕了這些渡口與碼頭的原貌,帶走了它們昔日的榮光,大多數已尋不著蹤跡。
舊時的碼頭多是天然形成,一條由岸邊伸入水中的堤,加上一塊木板,就成了一個可以上下乘客、裝卸貨物、停靠船舶的碼頭了。洪水一來,河岸坍塌,碼頭上的土木建築不久便不復存在。如今的樂城大橋下便是曾經的北門渡口,已經被掩在荒草之中。
另一個頗有名氣的碼頭,則是石壁碼頭——它是萬泉河中遊重要的交通樞紐與貨物集散地。「在這裡集散的山區特產非常多,數量大,萬泉河上任何河灣碼頭都比不上。」瓊海市文聯原主席王錫鈞的故鄉在石壁鎮,對石壁灣與石壁碼頭有著深厚感情。歷史上出名的乘坡木材、船埠白米、合口灣橡膠等山貨,順流而下,到石壁灣起卸上岸,再換船運往嘉積、博鰲。
世易時移。20世紀80年代末,從石壁下至嘉積、上至山區,都建起了公路。21世紀初,萬泉河進入了橋梁建設突飛猛進的時期,先後建起了培蘭大橋、大樂大橋、朝烈大橋、南港大橋、石龍大橋與萬泉河大橋,並重建了嘉積大橋。陸路汽運取代了水運,作為貨物集散地的石壁灣及其他碼頭漸漸成為歷史。
在許多老瓊海人的記憶裡,碼頭孕育著生機,渡口承載著希望。如今,想要再見萬泉河畔古渡口,可到博鰲鎮留客村。在美麗鄉村建造的過程中,留客村再現了古渡口的模樣,成為村中一景。
環島高鐵列車駛過萬泉河瓊海段。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岸邊誕生紅色故事
紅色娘子軍寫下瓊崖革命獨特一筆
萬泉河畔,也是一個誕生紅色革命故事的地方。
椰子寨,以椰樹眾多而得名,坐落在萬泉河中遊南岸,白石嶺北麓,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如今,椰樹依舊婆娑,騎樓風格的老街上,新建起多座「橡膠樓」「胡椒樓」,訴說著這裡的富足安樂。
「椰子寨戰鬥揭開了瓊崖武裝總暴動的序幕,是瓊崖革命23年紅旗不倒的發端。」在椰子寨戰鬥紀念館裡,講解員才源將椰子寨戰鬥的故事講給來參觀的遊客聽。正是1927年9月23日凌晨5時,椰子寨戰鬥的打響,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瓊崖人民軍隊的誕生日。
而就在萬泉河畔,還有一支傳奇隊伍,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敬佩不已,這就是紅色娘子軍。1931年5月1日,在風起雲湧的瓊崖大地上,在革命浪潮雲湧的萬泉河畔,100位女性開啟了紅色娘子軍的光榮歷史。
儘管89年的時間過去,但人們再提起紅色娘子軍的故事,也無不感嘆於這批在瓊崖革命中最早覺醒、為革命流血犧牲的英雄婦女,她們為瓊崖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勳。「短短一年多,紅色娘子軍的戰鬥足跡遍及瓊崖5個市縣,參加大大小小50多場戰鬥。為瓊崖革命鬥爭史畫下了獨特的一筆。」陳錦愛說。
「萬泉河水清又清,我編鬥笠送紅軍。軍愛民來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而今,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萬泉河水清又清》,有著極高的傳唱度。作為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插曲,《萬泉河水清又清》婉轉悠揚的曲調,猶如流動的萬泉河水,敘述著在這一片土地上柔中有剛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