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與商業的邊界在哪?輕鬆籌和水滴籌都在尋找。
近日,天眼查顯示,水滴籌關聯公司申請多個「石穿」、「水滴石穿」的商標,商標國際分類涉及涉及廣告銷售、醫療園藝、通訊服務等。
你方唱罷我登場,12月3日,輕鬆籌在京召開公益盛典,在會上輕鬆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楊胤表示「做有耐心的長期主義者」。
毫無疑問的是,無論是水滴籌還是輕鬆籌,作為大病籌措平臺其都有向善的一面,至少其幫助了千萬因疾病走投無路的家庭。但與此同時,屢屢爆出的詐捐、線下地推搶生意等爭議新聞,又讓善心蒙塵。
企業終究是逐利的,實際上,公益籌措只是這類平臺的A面,B面則是通過公益籌款將流量引導其保險業務變現。在公益與商業之間,水滴籌和輕鬆籌仍難做到輕鬆轉換。
「全武行」
背後的流量焦慮
不少人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中,都會看到遇到困難,大病籌措的信息,而信息的來源,無外乎水滴籌與輕鬆籌兩家平臺。
公開資料顯示,輕鬆籌成立於2014年,水滴籌則在2016年正式上線,兩家業務模式相似的公司也經常被拿出來互相比較。
在融資方面,水滴籌似乎更受資本市場的青睞。
鰲頭財經統計融資信息發現,自2016年成立至今,水滴籌先後進行過6輪融資,其中天使輪5000萬,A輪1.6億元,B輪近5億元,C輪為10億元人民幣,今年的8月和11月,又分別進行了2.3億和1.5億美金的D輪和戰略融資。
在資方名單中,騰訊則深度參與了水滴籌的每一輪融資。
反觀輕鬆籌,天眼查數據顯示其距今只進行過4輪融資,其中A輪300萬美金,B輪為1500萬美金,B+輪和C輪則分別為2000萬和2800萬美金,其C輪融資的時間停留在2017年7月,之後便再無外部融資。
有意思的是,從B+輪融資開始,騰訊便參與到輕鬆籌當中,但無論是從融資規模還是輪次來看,水滴籌更加受到資本青睞。
除了融資之外,輕鬆籌與水滴籌還存在體量上的差距。根據輕鬆籌發布的《公益白皮書》顯示,今年上半年輕鬆籌募集金額為3.3億元;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水滴籌籌款金額為45億元,為前者的13.6倍,這也意味著水滴籌更具有品牌影響力。
實際上,作為大病籌措平臺無論募集資金多少,只要實實切切的幫助到受助人,都是值得稱讚的善舉,然而今年上半年,卻爆出了兩家平臺地推人員在醫院大打出手的新聞。
根據媒體報導,兩家地推人員今年4月份在石家莊一家醫院內發生暴力衝突,事後雙方平臺各執一詞,最終涉事水滴籌員工被警方處以行政拘留12日,罰款500元的處罰。
為了公益為何大打出手?其背後是兩家平臺的流量之爭,作為疾病籌措平臺,醫院是其天然流量池,而當一名患者選擇其中一家平臺後,大概率不會選擇另一家平臺,背負著KPI壓力的地推人員,最終因為爭奪病患大打出手。
公益與生意的兩難
「對於網際網路籌款平臺而言,流量至關重要,畢竟整個行業的流量空間有限,而更多的流量對於企業採用其他業務變現,甚至擴大規模獲取外部融資至關重要,與此同時,掌握的流量多少也是平臺與保險公司談判的加碼。」長期觀察網際網路行業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
對於流量的爭奪是其商業模式使然,實際上,無論是輕鬆籌還是水滴籌其業務大致分為三個板塊:籌款、互助和保險。
通過公益性質的籌款業務獲取流量,進而引流到半公益性質的互助業務,再進一步引流到商業性質的保險業務。
鰲頭財經了解到,2016年8月,輕鬆籌獲得保險經紀牌照,其定位也從社交眾籌轉為健康保障服務;去年5月,水滴籌也正式獲得了保險經紀牌照,同月上線了保險銷售平臺水滴保。
至此,兩家企業形成了眾籌作為流量入口、網絡互助提升用戶粘性、保險業務營收的商業模式。
爭議也隨之而來,兩家公司究竟做的究竟是「公益」還是「生意」,慈善與商業如何平衡等問題被擺到了檯面上。
「其實對於此類平臺而言商業屬性與社會屬性不能割裂的看,一方面,企業生存發展需要找到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式,另一方面此類平臺雖然一直淡化自身慈善屬性,但其特殊性又決定其包含一定的公益屬性,關鍵是平臺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前述觀察人士表示。
儘管獲取保險經紀牌照較晚,但水滴公司相較於輕鬆集團發展得更為迅速,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水滴保的當年保費收入突破60億元,而輕鬆保則不足20億元。在商業變現上,水滴比輕鬆更先一步。
然而商業與公益的邊界如何把握,則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水滴公司和輕鬆集團誰能先實現從公益到商業的轉身,還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