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開的兩會中,貴州疾控中心的何琳副所長認為,應該加大博士待遇,從2010年開始,她所在的單位,人才大量流失,200多人先後辭職,其中有不少博士,因此何琳認為應該將疾控人員的工資待遇提高,和公務員看齊。
很快,復旦大學40歲博士年收入才8.2萬元的新聞,在網上引來了重點關注,內容中表示,此博士所學的專業是流行病學與統計學,40歲時擔任副主任醫師,2017年收入才8.2萬。
這個收入在不少行業都偏低,實際上此博士的遭遇並非個例,那些冷門專業的博士,他們在工作後待遇都不是太高,總體上偏低。
有人調查過材料學專業的博士薪資情況,發現留校的博士比在企業上要低。
老劉是本碩博雙一流博士,畢業後就在學校內工作,年薪25-30萬元,他抱怨科研工作的壓力比較大,希望能憑著自己的收入去購買一套房子,女友家裡有錢,他在嶽父面前沒有什麼底氣。
老李畢業後去往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其年薪為12萬,還可以去企業當兼職顧問,能拿到幾萬元外快,不需要朝九晚五,只是科研的負擔大,如果去企業的話,工資更高,但他認為流動站更穩定。
老王夫婦為同班同學,一同在某大學搞科研,每人都能分上一處房子,月薪不足1萬,日常開支可報銷,但科研壓力大。
老周是211碩士、雙一流博士,後來到一個雙非本科工作,每月工資為7500元,到了學校後立馬懷孕,後又跳槽到畢業的大學,沒有科研壓力,工資也為7500元。
這些都是材料學博士的現狀,每個人的機遇不同,能力不同,對應的工作差距比較大。那些剛畢業、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光鮮履歷的博士,求職時並不容易,工資待遇也不是太多,有人到了中年也只是拿7-8萬元年薪。
為了完成科研任務,可能要經常徹夜工作,也有人考核不過關,可能會被辭退。
2018年時,中國天眼招募科研人員,年薪才10萬元,結果沒人願意過去工作。很多網友吐槽,政府應該提高薪水,改變現有的薪酬制度,讓科研人員的收入更高,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安穩的工作。
對那些剛畢業的博士來說,可能收入還不如碩士生,他們的內心也會感慨「讀書無用」,希望科研單位能提高薪水,讓博士能拿到和能力相符合的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