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壓力也很大。它們這樣做,肯定會使本來就很激烈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當然會對我們有影響。」國內最大的酒店管理公司--上海錦江集團國際管理公司一位高層人士語氣沉重地對本報記者說。
令這位高層人士感到壓力的事情是關於跨國酒店巨頭原「巴斯」集團最近的一個舉動。據記者了解,和「希爾頓」、「香格裡拉」一起佔據世界酒店管理半壁江山的巴斯(Bass Hotel)集團日前將百事可樂的銷售權連同「巴斯」品牌一同出售給一間比利時公司。同時,原「巴斯」正式改名為「Six Continents PLC」(中文譯名尚未確定)。
以「酒店管理+零售」著稱的巴斯(Bass Hotel)集團選擇在這個時候砍掉自己最重要的一個「分支」,其目的無非是重點發展它的酒店事業。這一觀點已經得到巴斯集團管理的廣州文化假日酒店總經理鄭洲亮先生的證實。
在全世界擁有3200間酒店、超過50萬間客房的原「巴斯」集團在中國的發展一直非常謹慎,一直堅持「只管理,不投資」的經營策略。據鄭先生解釋:「這主要是因為早期中國市場的投資回報並不明朗,風險大,資金的投入就比較保守,只做管理則比較穩當。不管酒店收入多少,作為酒店管理方都能收到管理費,是一種穩贏。然而時至今日,市場已比較規範,集團對酒店業投入資金已打消了顧慮。」現在,巴斯集團也打破了這種經營策略,在上海與北京開始了分享股權的酒店投資。
當然,促使巴斯集團做出戰略轉移的原因除了中國投資環境的改善、經濟的高速增長外,最重要的還是直接投資酒店的盈利前景。上海錦江國際管理公司的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按照國際酒店管理公司的收費來看,單純是管理的話,收入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基本管理費,一般按照營業收入的3%-5%;還有一個效益管理費,按照經營利潤(未提取折舊費用等)的5%-7%來提取。大致不到利潤率的一成。像巴斯這樣的國際公司管理一家酒店一年估計可以收入百萬美元。當然,比起直接投資收益來說,還是很少的。」
這也印證了鄭洲亮對記者所言:「管理30家酒店,也不如投資一家酒店收益那麼多。從投資的角度而言,直接投資一家酒店,可以享受分成和產業上的增值。」而且,不同的經營模式有不同的好處,如果自己既是管理者也是投資者,那麼在經營權方面就大很多,對酒店的定位上也有相當的話語權。而作為酒店管理者,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業主的限制。
談到投資和管理酒店香格裡拉集團在這方面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不同於巴斯集團的做法,香格裡拉在進入中國後一開始就採取了既投資又管理的方式,目前已經在中國開設了16家飯店。香格裡拉酒店集團中國區市場副總裁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的時候表示,對目前香格裡拉在中國的發展非常滿意,而且會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入。「當然,今後競爭肯定會越來越激烈,我們也會抓住中國入世後的機會,不斷發展。對於巴斯集團的轉變,我不太了解,也不方便評價。」
叫板錦江要做中國酒店業霸主目前,Six Continents PLC中國區的酒店投資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在兩地已經分別有5-6家酒店。在上海浦東,參與投資了業內稱之為超六星級的「洲際酒店」--上海浦東洲際酒店。鄭洲亮指出,Six Continents PLC雖在廣東暫時還未有投資酒店的行動,但隨著中國入世步伐加快,它將很快找到管理集團與其共同投資酒店業。
按新成立的Six Continents PLC的計劃,5年內要在中國發展50家酒店。鄭洲亮透露,Six Continents PLC在中國入世前的「圈地運動」已經開始,深圳、三亞、海口、濟南幾個城市的合作項目已完工,最近集團也將香港麗晶酒店收歸旗下,擇日開張。廣州剛過10歲生日的假日酒店也可能梅開二度,與黃埔一合作方已經籤定合作意向書。鄭指出,「5年發展50家這個目標還是保守估計。Six Continents PLC在中國的目標是,超越『錦江』做中國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團。」
面對氣勢如虹的Six Continents PLC,錦江集團似乎顯得信心不足。成立於1984年的錦江集團以酒店業為主,並從事物業管理、遊樂、客運、商貿、房地產、金融等多種行業經營,擁有全資控股企業40多家,總資產超過100億元人民幣。錦江集團建立了國內第一家國際性酒店管理公司--上海錦江集團國際管理公司。至去年年底,以「錦江模式」管理的賓館和商務樓有50多家,客房總數近14000間套,是國內管理飯店最多的專業酒店管理公司,在國際權威專業雜誌《HOTELS》評出的200家世界著名飯店管理集團中排名第51位。
記者就此事採訪了上海錦江國際管理公司的一位高層人士,他向記者透露:「目前,酒店業的競爭非常激烈,而且,國外公司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除了資金、管理上的優勢,最主要的還是客源網絡的優勢,它們憑藉自身國際網絡的優勢,在搶奪國際客源方面是佔據很大優勢的。進入WTO以後,會有很多國內公司被吃掉,作為國家的企業,我們還是要做點事的,所以壓力肯定會很大。」
當記者問到這兩年錦江集團會不會有市場拓展的計劃時,這位先生有點無奈地告訴記者:「計劃是有的,但實行是另一回事。主要是體制遺留下來的問題,我們在上海本身就有10多家酒店,現在相互競爭分割同一個市場,戰況之『慘烈』可想而知。現在考慮得最多的問題就是通過資產重組將資金置換出來,為集團『對外擴張』爭取資金上的優勢。」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錦江集團在上海投入運營的10多家酒店現在都在香港「掛牌」尋找「買主」,合資重組大勢所趨。而且,這兩年,人才的流失也一直困擾著這個老牌企業。近兩年來,在錦江集團下屬的各大酒店中,已有五六位老總級別的高層管理人員紛紛跳槽,大部分去了外資酒店。可以說,錦江集團入世以後的道路充滿荊棘。
WTO以後國內酒店出路何在?
隨著「入世」的臨近,中國酒店業將直接面對全球市場,與國際知名跨國飯店管理集團展開直接競爭。《中美WTO協議》中就明確規定,中國在三年內允許100%外資不受限制地進入中國酒店業。專家們普遍認為,就酒店業而言,隨著入世後外資的進入,必然會給國有酒店帶來重大影響;獨資合資酒店不斷增多,必將導致現有酒店重新調整結構;外資酒店高薪廣攬人才、壟斷境外客源以及大量使用國外酒店用品等,還會對國內酒店業人才的集聚、經營效益的提高以及國產酒店用品市場的持續興旺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面對國外酒店巨頭的挑戰,國內酒店應該如何應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應該走一條合作、參股、託管的連鎖化經營道路。畢業於瑞士洛桑旅遊學院、曾在國家旅遊局工作、現從事酒店管理的劉京平認為,作為酒店管理者,首先要有脫胎換骨的思想,要把人才培養和品牌意識放在首位。中國首先應該自己進行強強聯合,發展屬於中國自己的酒店連鎖品牌,才是一條比較理想的出路。
還有專家認為:由於外資酒店在品牌創立、信息搜集、客房預定、宣傳促銷和培訓管理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我國酒店業必將受到嚴峻挑戰。為了避免中國酒店業的「全軍覆沒」,當務之急是培植一批投資主體明確、有一整套先進管理理念和長遠發展目標的上規模、創品牌的酒店集團。
■本報記者華威北京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