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深處有個名叫"瓊庫什臺"的村落。2010年,該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裡有寧靜的高山草原,有松木建造的房屋,有成群的牛羊,吸引著人們來觀光。
來到天山深處的瓊庫什臺村,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她的寧靜、悠遠和古樸。
西漢年間,這裡是烏孫人的遊牧地,特克斯河流域曾經幅員遼闊,國泰民安,整個社會繁榮昌盛,這為烏孫國稱雄西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走進瓊庫什臺村
溯河而上,它的腹地瓊庫什臺草原,物華天寶,水草豐茂。或許就因為地理環境和某些歷史緣由,遊牧至此的哈薩克人被瓊庫什臺優美的環境所吸引,他們停了下來,在這片寧靜的高山草原就地取材,用結實耐用的松樹建造起一座座木屋,從此告別氈房,也告別了顛沛不安的遊牧生活。
瓊庫什臺,哈薩克語意為大平臺子。
瓊庫什臺村子邊上的高山草原
這裡四面環山,只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河從中蜿蜒穿過。南部山峰終年積雪,遠遠望去,銀光閃耀,仿佛沉思的智者。而山坡上,芳草綿延百裡,群山逶迤,森林密布。進入谷底,只見成群的野鴿子自由自在,安享悠閒的時光。涼風習習,溪水潺潺,各種不知名的山花迎風搖曳,使這大山懷抱裡的小村莊平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到了傍晚,夕陽映照在松林裡,靜默中的簌簌聲,把虛實相間的美感緩緩放大,讓整個瓊庫什臺沐浴在神聖的柔光中。在花楸樹清癯的目光中,那些辛勤勞作的人,那些蒼鷹、雪豹和盤羊,堅守在各自的領地上;紅樺林的夢,循著鷹的翅膀攀升,就像一群火鳥飛入天堂;一大片雪嶺雲杉在高處靜靜守望,仿佛在執著地等待還鄉的遊子……這流動中的寧靜,這光明裡的安詳,深深地打動了我。
關於瓊庫什臺,僅說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在這裡,人們與大自然和睦相處,淳樸善良是其本色。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從他們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是真,是美,是山花般自由舒展的情懷,同時也看到了他們對故鄉山水的守望、眷戀和珍惜。過去由於交通不便,牧民家庭的畜產品基本上自產自銷。白天,男人們出門放牧牛羊,秋季把收割的牧草運回家確保牲畜安全過冬;而女人們則除了日常擠牛奶和操勞家人一日三餐外,還要釀製馬奶飲料,並把每年剪下來的羊毛擀成花氈——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緩慢、愜意,省去了逐水草而居的坎坷與艱辛。到了夜晚,村裡的年輕人會彈起冬不拉,以此消解內心的蒼涼、憂愁和迷茫。
村民以畜牧業為生
就在這清風中盡享美、澄澈與安寧吧。徜徉在青山綠水間,心緒自由舒展,聆聽大自然的教誨,從庫爾代河奔馳的濤聲裡聽到遼闊,聽到深沉和悠遠……還有什麼能夠撫慰人類日益喧囂、冷漠的靈魂?我想,這個答案也許就隱藏在瓊庫什臺靜穆的水光山色中。
黃昏降臨了,疏影橫斜,水波蕩漾。在動與靜、明與暗的交相輝映下,整個瓊庫什臺村都沉浸在詩一般朦朧的意境裡。我忽然想起了那首人們最愛唱的哈薩克歌曲《故鄉》來:
誰不熱愛自己的故鄉——母親,
總讓人思念讓人難以忘懷。
我的故鄉你常引起我的回憶,
遊子思鄉情緒越來越深長。
…………
雪山、松林映在藍天白雲中,
座座氈房撒在翠綠色的草原上。
就算我流浪天涯海角,仍懷念故鄉,
故鄉的名字使我驕傲,常給我力量!
在冬不拉深沉、憂傷的旋律中,我面對群山,靜靜體會那隱於時光深處遼闊的美,以及由此而生發的詩意和鄉愁。是的,倘若我們讀懂了瓊庫什臺,也就讀懂了一片葉對根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