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安新白洋澱景區:白洋澱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北省中部,是河北第一大內陸湖,總面積366平方公裡,南距石家莊189公裡,北距北京162公裡,東距天津155公裡,是京津冀腹地。
白洋澱匯集了上遊自太行山麓發源的9條河流之水,形成一片由3700多條溝渠、河道連接的146個大小湖泊群,湖群中島嶼和湖畔分布有36個村莊。湖中除了溝渠中可以行船,秋季蘆葦收穫後,澱水一片汪洋。夏季蘆葦密集,水道形成葦牆中的迷宮,其景色非常獨特、宜人,因此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白洋澱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覆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水區是古白洋澱僅存的一部分,上遊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澱。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為牧馬場」,因此也有「雍奴澤」之稱。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揚村河決口始成澤國,形成九河入澱之勢。以後人們看到澱水「汪洋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澱。對白洋澱的形成還有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一個中秋夜晚,嫦娥仙子偷吃仙藥,身不由已,飄飄然離開月宮,就在她將要落入凡間的一瞬間,猛然驚醒,這一驚非同小可,隨身寶鏡落入人間,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塊,形成現在的143個澱泊。
白洋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澱區的西部、南部(今安新縣的留村、梁莊)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澱區分屬於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今安新縣北堤)為界,南葛城(今安州鎮)屬趙、北渾泥城(今安新鎮)歸燕,故今日澱區有「燕南趙北」之說。也正是這橫跨燕趙的國土,以其特有地理風光,政治、軍事地位,為歷代所重視,令騷客詠嘆。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澱區築堤貯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線。北宋名將楊延昭曾在此屯兵御遼。
元代大儒劉因任教於澱區三臺、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澱區端村、圈頭、趙北口、郭裡口興建行宮,先後40次來澱區遊覽圍獵。解放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曾在白洋澱指揮清風店、解放石家莊戰役,給這古老的澱區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野三坡風景名勝區:野三坡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中華環保生態示範區、中華世界語旅遊基地、農村旅遊先進典型、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2018中國品牌旅遊景區TOP20。
野三坡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北省淶水縣,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交匯處,它以「雄、險、奇、幽」的自然景觀和古老的歷史文物,享有世外桃源之美譽,以其獨特的魅力,深受海內外遊人的喜愛。景區總面積498平方公裡,野三坡主要包括6個景區:百裡峽、拒馬河、佛洞塔、白草畔原始森林、龍門峽和金華山景區。百裡峽景區全長105華裡,由三條幽深的峽谷:海棠峽、蠍子溝、十懸峽組成,峽谷中最窄的地方不足10米,兩側陡峭的絕壁直插雲天,十分幽深、神秘。峽谷中還有各種不同的石景和溶巖景觀,在北谷內分布有「一線天」、「龍潭映月」、「摩耳崖」、「鐵頭崖」、「老虎嘴」、「回頭觀音」、「上天橋」、「下天橋」等68個景點,是我國北方罕見的幽谷。 拒馬河景區環境清幽,氣候涼爽,河水異常清澈,兩岸有不少奇峰怪石。在炎熱的夏季可順流泛舟,飽覽兩岸風光。景區內建有度假村,是消暑避暑的勝地。
佛洞塔景區,是因其山峰形狀似塔、洞中有佛而得名。白草畔原始森林景區,因遍山生長的野草而得名。這裡山勢剛勁挺拔,泉水清澈,十餘萬畝天然林地密密匝匝,鬱鬱蔥蔥。龍門峽景區有明代大龍門城堡、蔡樹庵長城和摩崖石刻。金華山景區有一望無際的林海,飛流而下的瀑布,高聳入雲的千年銀杏,風格別致的古建築清禪寺。野三坡風景區內還興建有少數民族村寨,到這裡可以領略到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
河北省保定市白石山景區:「太行山似海,波瀾壯天地。山峽十九轉,奇峰當面立」。而白石山則是八百裡太行,最值得稱道的奇峰。白石山景區雄踞太行山最北端,因山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景區總面積34平方公裡,主山脊線長7000餘米,有三頂、六臺、九穀、八十一峰,是我國唯一的大理巖峰林地貌。崖聳雲天、峰石彩林、佛光雲海集於一身,可謂「北方第一奇山」。
白石山景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城南15公裡處,交通便利,距離保定、北京、天津、山西、石家莊等地僅需2-3個小時左右的車程;由於特殊的地質結構和優美的自然風景;2006年9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
白石山的景觀兼具山嶽景觀的奇、雄、險、幻、秀五大特點,核心在一個奇字。白石山峰林奇峰如簇,峭崖深谷,險峻壯觀,山峰上奇石百態,光怪陸離,峰從如迷陣,難以盡數,具有峰多、壁峭、形異、勢險四大特點,置身其中,趣味無窮。白石山山體高聳擎天,氣勢雄偉。雄壯的山峰,錚錚鐵骨般矗立於山巔、峽谷,群峰拔地而起,峰高谷深,處處給人以遒勁剛毅的力量之感,是所謂「雄」。
白石山夏秋時節,海拔1800米以上常常薄霧飄渺,雲海翻湧,形成多種神秘莫測的獨特天象景觀,是北方出現佛光次數最多的山,這個「幻」字如夢似真。白石山植被茂密,野生動物眾多,是河北省生物多樣性三大分布中心區之一。高差與地形的複雜,造就了明顯的植物垂直分帶現象,春、秋兩季有「一山兼四季」的景象,景色優美綺麗,訴盡「秀」的一面。
景區用絕壁棧道將以「白石晴雲、姜太公釣魚、八戒娶妻、雙雄守山、凌玻微步、山盟海誓、白石凇韻、景心流嵐、太行之神、三聖朝佛、仙人曬靴、祥雲佛光」等為代表的「白石十二景」全部串聯起來,在輕鬆愉快中實現移步換景。遊客不僅可以盡攬白石山水墨寫意的大氣之美,站在棧道上更能感覺「雲在腳下飄浮,風在身邊嬉戲」,如臨仙境的愜意自在。其中「絕壁上的棧道」——白石畫廊和兩條懸空玻璃棧道從開發難度和景觀效果上都屬國內第一。
保定易縣清西陵景區: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千米的永寧山下,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築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在清西陵8300公頃的保護範圍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爺、公主、阿哥園寢,共14座陵寢和兩座附屬建築(永寺福、行宮)。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王爺、6位阿哥,共計78人。
陵區內矗立著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石建築,其建築形式和規制明顯地體現著封建社會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後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這些古建築環抱於蒼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競相崢嶸。還有五色祥雲縈繞的永寧山,綿綿屏立於陵寢之後。八功遙溯靈源的易水河緩緩流淌於大紅門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規模宏大,頗具氣勢。
大自然把陵區周圍山川河流也都賦予了一種特殊的靈氣,清朝末年泰寧鎮總兵陳增榮在筆書餘暇,雅愛山川秀麗,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荊關紫氣」、「拒馬奔濤」、「雲蒙疊翠」、「奇峰夕照」、「峨嵋晚鐘」、「福山捧日」、「華蓋煙嵐」、「易水寒流」。
正是由於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襯託出了「萬年龍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離開父祖,獨闢蹊徑,在易州境內首闢西陵,以圖大清江山萬代、歲遠天長。
曲陽北嶽廟:曲陽北嶽廟位於保定市曲陽縣城西的北嶽廟,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永平年間(500——512年),原名北嶽安天元聖帝廟,是皇家祭祀北嶽恆山之神而建的一座廟宇。從正門朝嶽門進去,沿中軸線一路往北,經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遺址到最北面的德寧之殿。德寧之殿是北嶽廟的主體建築,重建於元至正七年(1347年),整個大殿建在石砌臺基之上。大殿面闊9間,進深6間,外帶迴廊環繞,高30米,佔地面積2009.8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磚木結構建築。殿內東西兩壁有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天宮圖》,兩幅畫各高8米,長18米。
東壁畫為《雲行雨施》,繪有眾多天神興雲布雨普降甘霖,為民造福的形象,最大的人物高3.3米;西壁畫為《萬國鹹寧》,畫的是眾天神勝利完成任務後偃旗息鼓、得勝回宮的情景。西壁的「飛天神」是壁畫之精華所在,肌肉粗健、相貌猙獰、橫槍倒戈、騰空飛奔,又被稱為「曲陽鬼」。兩幅壁畫73個人物無一雷同,個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北嶽廟內建有雕刻藝術館,保存古雕刻100多件。其作品有人物、動物、佛像、經幢等,尤以「西漢石虎」、「北魏石獅」、「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燈」、「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經幢」為最佳。作品造型優美,刀工細膩,線條清晰流暢,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石雕藝術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北嶽廟不僅是祭祀北嶽恆山神的寶地,更是一座內涵豐厚的文化藝術殿堂。它集古建、繪畫、書法、石雕、定瓷等藝術於一身,璀璨奪目,向世人展現出我們祖先的勤勞、聰明和智慧。
阜平縣雲花溪谷景區:雲花溪谷風景區位於阜平縣下莊鄉境內,距縣城50公裡,與佛教勝地五臺山相距僅30公裡,與朱家營天橋瀑布風景區、靈壽五嶽寨風景區、平山駝梁風景區毗鄰,因春季山上開滿野玫瑰而得名。主峰海拔2281米,景區植被面積8萬餘畝,多為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各種動植物達700多種,坨頂500多畝空中草甸,坦若平川,百花爭豔,有「雞鳴聞四縣,花開兩省香」的美譽。
奇峰:景區奇峰險峻,峭壁林立,怪石遍布。千米以上高峰90餘座,遊龍山、羅漢山、筆架山、牛舌山形態各異,各具特色。主峰玫瑰坨海拔2281米,系河北五大高峰之一,有「太行第一坨」燕趙第一峰之稱,登高望遠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一坨觀八景」——金蛙昂首,黎明日出,東眺王快、崗南水庫,南腑五嶽、天桂景區,西望五臺五峰,北指百草坨。雨後初霽,天空湛藍,山間雲海浩邈,氣象萬千,座座山峰恰似大海中的小島,極為壯觀。山中怪石似柱似塔,如禽如獸,七級塔、神龜出海、石蛇千姿百態,形象逼真。尤其是坨頂最高處山巖令人叫絕,東看似一條黃魚遙望霧海,西看似一金龜臥於山頂。
飛瀑:景區森林植被完好,降水充沛,加之相對落差大,山泉叮咚,水溪縱橫,三步一瀑,五步一潭:樹夾泉、冰泉等數十個清泉宛若串串明珠,晶瑩剔透,清涼甘甜;銀河瀑、馬尾瀑、龍舌瀑等十幾處瀑布飛珠濺玉,千姿百態;青石潭、三色潭、碧玉潭等十餘處深潭,或方或圓,或深或淺,不拘一格,巧奪天工。
花海:坨頂的空中花園堪稱大自然的神奇傑作,海拔2000米高的山頂,坦若平川,綠草如茵,隱於藍天白雲和松林碧波之間。十草九開花,5000畝草甸宛若花的海洋,野玫瑰、金蓮花、胭脂花、百合花、紫菊花、燈籠花……上百個品種,紅、黃、白紫、藍各色一應俱全,此起彼伏,燦若雲霞。傳說花神私自到人間閒遊,看到玫瑰坨風景如畫,留戀忘返,被巡視雷公查知,前來捉拿,花神驚慌逃跑間不小心傾斜了花籃,一股五彩繽紛的鮮花灑到坨頂上,自此坨頂百花盛開。花期長達半年,而以6、7月份最佳。
魚谷洞景區:魚谷洞位於野三坡風景區中部,魚谷洞是以奇泉、怪洞為主體的風景區。在紫石口村2公裡處的小西河東岸,那裡有一口泉,亦稱「魚谷洞泉」。
魚谷洞內全長約1800 米,共分5層,層層有景,景景奇特,洞中有洞,洞洞相連。魚谷洞內奇特的地質,形象逼真的石花、雲盆、鵝管、等鐘乳石。遠古地質遺蹟奇特景觀是大自然賦予人類傑出的作品。魚谷洞景區名泉眾多,魚谷泉、神魚泉、神洞泉、神天泉四大泉群,尤以魚谷泉聞名。
魚谷洞:魚谷洞內全長約1800 米,共分5層,層層有景,景景奇特,洞中有洞,洞洞相連。
白溝箱包交易城:白溝箱包交易城位於河北省高碑店市白溝鎮,是全國最大的箱包交易市場,自1993年5月1日始建,至1994年5月8日建成並投入營業,當時為了推動白溝箱包業的發展,白溝制定了" 3331 "工程,即在1994年創辦投資規模在50萬元以上的鄉鎮企業30個,年產值力爭達到3億元,生產各類箱包達3000萬個,創造一個全國知名品牌。經營分區明確,一層主營旅行包、休閒包、學生包、工具包。二層主營男包、女包、錢夾、腰帶。三層主營特價包和拉杆箱。
易水湖景區:易水湖位於易縣城西南25公裡處,距北京150公裡,距雄安新區80公裡,上連「拒馬奔濤」,下啟「易水寒流」,南望「郎山競秀」,北界「雲蒙疊翠」。水域面積約27平方公裡,容量為3.9億立方米,最深處達48.5米。易水湖,山勢雄奇險峻,空氣潔淨無塵,林木繁盛茂密。
易水湖度假區現為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保定十佳景區,總規劃佔地約108平方公裡,依託絕佳的山水自然資源,已經建設有易水文化休閒度假小鎮、養生島康養小鎮、老子峰3100米臨水棧道、高端度假湖景酒店、水上運動等業態項目。
易水湖「小桂林」坐落在易水湖湖畔,藤蘿倒掛的懸崖峭壁,勾劃出南國風光的桂林山水畫,山上有仙人洞、仙人橋、仙人渠、王子帽等景點,留下了七仙度國舅的美麗傳說。遊客留下佳句稱:七仙到此度國舅,易水湖山水小桂林,欲知此處風景美,何必千裡下江南。
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部的太行山東麓,距縣城45公裡,因其奇峰林立,崢嶸險峻,狀若狼牙而得名。如今,這裡既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一座國家級森林公園。作為一處旅遊勝地,品位很高。
狼牙山,以八路軍五勇士浴血抗擊日寇捨身跳崖而聞名於世。其實,狼牙山還是一座雄險奇偉,景色秀麗的名山。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狼山競秀」就是當時燕國十景之一。遠遠可以看到群山中的一個山頭上,有一組白色建築,五角五層的狼牙山三烈士紀念塔,兩座五角亭,一座石牌坊,一圈圍牆。
狼牙山攬紅色教育與綠色旅遊於一身,及愛國主義教育、山嶽風光、溶洞、森林浴、三角文化、五大優勢於一體,獨具特色,是教育健身的的最好遊覽之地。
狼牙山由5坨、36峰組成,主峰蓮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兩面峭壁千仞,東、南兩面略為低緩,各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主峰。登高遠眺,可見千峰萬嶺如大海中的波濤,起伏跌宕。近望西側,石林聳立,自然天成,大小蓮花峰如出水芙蓉,傲然怒放,鐧峽雲霧縹緲,神奇莫測。
狼牙山風光綺麗,漫山遍布蒼松翠柏,飛瀑流泉,擁有豐富的動物和植物資源,動物有黃羊、烏鴉、錦雞等,植物有松、柏、樺、楓等北方樹種二三百種之多,涉足遊覽,可盡享森林浴之妙。秋季金風送爽時,坡崗溝壑之間,紅葉吐豔,層林盡染,放眼望去,漫山猩紅,可與香山紅葉相媲美。
劉伶醉景區:作為古釀造技藝展示、白酒文化和中國蒸餾白酒發源地展示為一體的國家4A級工業旅遊景區,幾年來,劉伶醉景區一直堅持「生態旅遊、生態釀酒、生態養酒 」三原則,緊緊圍繞「全面保護和有效利用」作文章,充分依靠自身優勢,不斷將景區打造成為全面開放、沉浸體驗、內涵豐富的新生態工業旅遊目的地。
景區已形成了植被茂密,建築風格獨特,古燒鍋遺址遺蹟突出,古釀酒技藝展示全面返璞歸真,萬壇酒林和地下酒海儲酒技藝展示獨樹一幟,近兩千年酒文化底蘊豐富深厚,從金元時期連續使用至今的國寶古窖池標識明顯等七大看點,並以擁有「天下第一古燒鍋」、「中國第一酒林」、「酒海第一藏」和「劉伶品酒第一人」而著稱。
曲陽虎山風景區:虎山是一座生態金山,虎山主峰「三尖梁」海拔1100多米,與古代帝王確定祭祀的中華五嶽古北嶽恆山連成一線。景區面積30餘平方公裡,是國家命名的4A級旅遊景區。
目前,虎山景區已開發修復建設了千米古金礦洞、老金廠、黃金文化博覽館、「十裡金水長廊」健康步遊路、黃金冶煉體驗館、民俗文化陳列館部落、金石頭山客棧、磨盤谷、河北省首個民間祈福文化館、喜文化館等旅遊項目和景點。
虎山水資源豐富,豐水季節河流縱橫;枯水季節這裡的河水依然譁譁奔流,山高水長,清泉潺潺,暢快淋漓,金水泉滾滾湧動,一年四季冬溫夏涼,清澈見底,遊魚、青山倒影歷歷在目。 山中叮咚作響的「金水泉」奏響了虎山一曲天然之歌。泉水常年咕嚕嚕的冒泡,清澈甘甜的溪水上下翻騰,一年四季冬溫夏涼;「神仙瀑」的水位落差高達40於米,景色壯觀,在神仙瀑的映襯下,虎山顯得更有靈性。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位於阜平縣城南莊鎮,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分為展覽區、室外雕塑區和後山舊址區。展覽館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廣場佔地6300平方米。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北省阜平縣城南40華裡處,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第一塊敵後根據地,曾被譽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為中國抗戰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奧潤順達節能門窗工業旅遊景區:區位於保定高碑店經濟開發區,奧潤順達窗業集團節能門窗工業旅遊景區是我國唯一以門窗為主題的特色工業旅遊景區,主要景點包括:世界規模的節能門窗工業園、亞洲最大的門窗幕牆展覽交易城—中國國際門窗城、世界唯一的門窗專業博物館—中國門窗博物館、中國首座被動式集成示範建築等。
景區作為全國唯一的以門窗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布展面積達5000平米,內設門窗發展歷程館和當代門窗館,傳承門窗歷史文脈,全面展示了我國門窗文化的發展歷程。
阜平天生橋景區:阜平天生橋風景區,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東下關鄉朱家營村。距保定市170公裡。自1999年開發以來,經過幾年的基礎設施建設,2001年12月由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9月順利揭碑開園。公園總面積56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95%以上,主峰百草坨海拔2144米,由朱家營天生橋瀑布景區和龍泉關景區構成。
景區主要由古老的片麻巖構成,巖石礦物成分複雜,紋理構造多變,在許多地段出現斜長角閃石片麻巖和斜長角閃花崗巖。變化程度較深,礦物之間排列明顯,節理比較發育,時代為太古宙,距今約28億年前以上,是太行山腹地坨梁巨大地理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精華景觀天橋及其多級高大瀑布,就是由這種斜長角閃花崗片麻巖構成,這在500公裡長的太行山脈中當屬獨特的地層結構系統
滿城漢墓:聞名中外的滿城漢墓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陵山主峰東坡海拔196米處。系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金縷玉衣」共有完整的兩套,全部用玉片製成,玉片間以金絲相連綴,其價值之高,做工之精,世所罕見。其中劉勝的玉衣稍長,共用498塊玉片、1100克金絲製成,王后竇綰的玉衣與這件結構相同,只是所用玉片和金絲數量略少而已。「長信宮燈」是一盞高48釐米的鍍金宮燈,旁邊有一宮女跪坐執燈,燈上刻有銘文。
漢墓的結構基本上是仿墓主人原來的宮殿所建,規模龐大,體積達2700立方米,主要由南、北耳房和前、後堂組成。後室的主室是存放漢白玉棺槨的地方。墓室內還有完好的排水系統。
乍一聽「滿城漢墓」有點耳生,但一提起「金縷玉衣」知道的人可就多了。滿城漢墓距保定20公裡,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陵墓,以出土「金縷玉衣」、「長信宮燈」而聞名。墓葬位於滿城縣城西南約1.5公裡的陵山主峰,陵山山形如椅,氣勢不凡,掘山為陵是中國早期帝王墓葬的突出特點。
直隸總督署景區: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裕華路,是中國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級衙署。
原建築始建於元,明初為保定府衙,明永樂年間改做大寧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參將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後正式建立總督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
曾駐此署的直隸總督共59人66任,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方觀承等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遜位才廢止。民國年間是直系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曾是日偽和國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
直隸總督署的建築布局,既承襲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時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宮殿建築布局乃至民居建築規制的影響。整座直隸總督衙署建築座北朝南,東西寬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縱深約224m,共佔地三萬餘平米,其建築分東、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進院落,配以左右廂房耳房,均為小式硬山建築。東路的東花廳、外籤押房等建築基本保存完好。
直隸總督署大門以外,清時曾建有轅門、照壁、旗杆、樂亭鼓亭、一對石獅、東西班房,以及西轅門外專供每日報時及拜發奏摺之用的炮臺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如今雖大多不存,但其所組成的半封閉格局,以及造就的威嚴氣氛,曾給人以森嚴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覺。中路建築坐落在督署的中軸線上,大門內的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二堂、內宅門、官邸、上房、後庫以及儀門以北各堂院的廂房、耳房、迴廊等附屬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