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價值投資是以做實業的視角,以企業所有者的「假想」身份,對一家企業的商業邏輯進行分析與研究,諸如對商業模式、所處行業空間、持續競爭優勢這些東西進行分析與研究,而且分析研究得越深入越好,這是投資的必修課。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懷,即我們畢竟是在股票市場投資,股票市場是與直接做實業有些不同的,而這個「不同」就在於,我們不僅要分析研究企業的商業邏輯,同時還必須對市場邏輯進行分析與研究,對此,是不是有些「純正」的價值投資者不屑或者可以說不願意公開承認呢?不得而知,但我個人認為,對商業邏輯與市場邏輯的研究與把握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是缺一不可的。
那麼,股票市場的根本邏輯又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還是要從價值投資的鼻祖格雷厄姆那裡去尋找,即: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器。當然,這個短期是多「短」,長期是多「長」,也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比如需要以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維度去考量,但是雖然「模糊」,這卻是股票市場的一條根本邏輯,而且也已經是被中外股票市場充分證明了的一條正確的根本邏輯。
從這個根本邏輯中,我們又不難推導出這樣一條結論:就短期來講,市場是無效的,但是就長期來講,這個市場還是有效的,是能夠正確地反應企業的真正內在價值的。細思細想,這也是我們這個市場存在的根基之所在,因為股票市場的一大功能就是對優質資源進行配置,並讓市場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儘管這種配置是以「創造性的破壞」為代價的。離開了這一點,我們這個市場也就與賭場無異,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了。
那麼,想明白了以上市場這一根本邏輯,對於指導我們投資有什麼作用嗎?
我的體會,可謂幫助大焉,它至少不會讓我們在這個市場中亂衝亂撞,迷失選擇的方向。
下面略舉幾點:
1、市場長期的有效性會對某些行業作出市場選擇,進而會凸顯出某些行業的「行業命相」如何。
我說過,行業與行業之間的行業命相是不一樣的(「行業命相」這個詞也是本人的發明),有的行業命相好,有的行業命相就差,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芒格先生說過,第一條,要到有魚的地方去捕魚,第二條,要記住第一條。我覺得芒格這句話,對於我們尋找大牛股是有很大幫助的。比如,中外股市已經證明,消費、醫藥行業,以及網際網路科技平臺類的公司常常是大牛股、長牛股的出沒之地,投資者在這些領域不斷地尋找,找到大牛股、長牛股的概率就大得多。
2、市場長期的有效性會對一些優秀企業進行市場篩選,進而會彰顯其長牛股的特質。
在我的文章與書籍之中,我不止一次地說過,在長牛股中選擇牛股有時也是一種捷徑。當然,這一點是針對我們個人投資者說的,而且這種說法也顯得十分「業餘」,因為大凡價值投資大家、名家們是不屑於這樣說的。不過,我認為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講,這倒無所謂,因為我們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無論是黑貓白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
我為什麼說在長期牛股之中選擇牛股有時也是一條捷徑呢?
一者,大凡長牛股並不是一天、兩天練成的,相反,它是需要多年才能練成的,越是長期大牛股越不遠人,只要你做個有心人,終有一天會讓你舒舒服服地「上車」的。
二者,市場的這種長期有效性,會慢慢地篩出長牛股、大牛股的特殊品性來。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最為尷尬的問題,即好企業確實是家好企業,但卻未必是好股票,因為它總是讓你感覺著「估值高」,特別是對於簡單地拿市盈率尺子進行機械教條估值的人來說,這種所謂的「高」簡直是難以忍受的,所以,很多的投資人可能因此扭頭而去,不再作深入研究了。
其實最務實的辦法是先研究它為什麼「估值高」,比如,是因為單純的市場概念炒作,還是因為其具備長牛股的特質呢?比如,它是否具備不可複製、不可替代性?是否具有經濟特許權?或者是處於良好的賽道,且正處於快速發展之中?或者是因為有巨大的經濟商譽而市場一直給予了一定的估值溢價?或者是因為企業具有良好的文化而競爭對手就是想學也難以複製和超越?總之,對於這些長牛股、大牛股最為正確的態度並不是扭頭而去,反而應該進行「每事問」,如此研究一番,或許就能夠找出其合理估值的尺子,或者耐心等到市場定價錯誤的機會(有時我們兩三年尋找到這樣的一個機會就可以了)。
當然,對於那些單純炒作的,對於虛胖虛高的,我們要堅決遠離。
3、市場的這種長期有效性,常常是市場普遍預期的一種直白表達。
對於市場預期這東西,似乎有些做價投的恥於談起。但是我們做投資,關鍵還是要有一個實事求是的態度,因為預期這東西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也不管你是否能夠觀察到,它就是市場客觀存在著的一種東西(當然預期太高了、太瘋狂了也會均值回歸,這也是市場的一條根本邏輯)。投資有逆向思維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也不能為逆向而逆向,相反,對於市場形成的一致預期反而要進行深入的研究,進而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為什麼我們這個市場總是在某個歷史階段會形成普遍的一致的預期呢?
因為,投資股票從某種程度上就是投資未來,而由大眾參與的市場常常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價值發現」功能,這一點可能又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我們也不能動不動就嘲笑市場,從某種程度上還要對市場保持幾分敬畏)。比如,今天的市場已經很難對當年的鋼鐵、電力、煤炭、有色金屬、券商等「五朵金花」給予太高的估值了(券商在大牛市到來時還有可能),但是在歷史上它們可曾經「紅極一時」。有人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這話雖然有些偏頗,但是也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一家企業再優秀卻也是與其時代特徵、歷史發展階段密不可分的,真正具有「歷史恆定」性質的企業可以說少之又少。就是我十分鐘愛的且給自己帶來長期豐厚回報的格力電器,放在我國經濟發展歷史的視角來看,哪怕它再優秀,今天想讓市場再給它以四五十倍的市盈率估值,可能也僅僅是一種痴想(當然也不排除市場有一定的偏見);相反,一些處於良好賽道,且正處於快速增長的消費醫藥公司市場給予它三四十倍的估值,或許也並不過份。這其間有什麼道理嗎?似乎沒有什麼道理,但這就是市場的邏輯之所在!
最近在微博上,我看到有博友轉載了一組數據:不算已經退市的股票,目前在我大A股跌幅達到九成的有119隻,跌幅達到八成的663隻,跌幅七成的1581隻,跌幅六成的2297隻,跌幅五成的2789隻(數據來源於choice,具體統計日期不詳),於是有人感嘆,在我大A股「活著都不容易」!與此相對照,我們看到,一些消費、醫藥類的優秀企業股價近些年卻不斷創出歷史新高,我大A股當前一個顯而易見的生態特點,就是越來越呈現出「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兩極分化的局面。這其中又究竟包含著怎麼的市場邏輯呢?
需要說明的是,我並非為這種「強者恆強」的一些股票唱讚歌,也並非為一些享有七八十倍市盈率估值的股票而尋找所謂的合理理由,相反,「強者恆強」者之中的一些股票明顯地是讓人感覺有些泡沫的(較高的估值唯有依靠未來快速的成長去拉平,否則難免遭到估值殺),而「弱者恆弱」之中的一些品種也可能被錯殺,更何況我們投資者總是處於某個周期之中,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處在此山中」,所以,適度的審慎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隨著我大A股新股的不斷增發,隨著未來不斷與國際市場接軌,特別是未來隨著註冊制的推行,過往那種齊漲齊跌、「雞犬升天」的局面或許會成為歷史的終結,而這一點,是我們投資者不可不察的。
說到價值投資,我們都知道由格雷厄姆開創的價值投資理論一直是處於進化之中,我將之粗線條地歸結為三派:一派是原教旨意義的「揀菸蒂」派,以格雷厄姆為代表,後來的施洛斯將這一派發揮到極致;二是費雪開創的成長股投資派,芒格也當屬於這一派;三是綜合派,即巴菲特為代表,集上述兩派之大成,並吸收其他一些投資大師的思想,進而成為價值投資界的珠穆朗瑪峰。對這三派,我曾經表達過一個觀點,即費雪派似乎有低估之嫌疑,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價值投資的估值公式告訴我們,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就是其未來自由現金流的折現值(注意是「未來」),不會多也不會少,且不要說「菸蒂股」在今天的市場是很難找到理想的標的的,就是我們找到了彎腰揀起來,最終也不過是賺取估值回歸的錢;而真正的成長股則可隨著其未來賺取現金流的不斷增加而其內在價值會不斷抬升,所謂的十幾倍股、幾十倍股、百倍以上股也一定是存在於這片投資叢林之中。當然,我們是不是具有如此的慧眼,則另當別論了。
總之,投資就是選擇的藝術,無論我們是研究商業邏輯,還是研究市場邏輯,最終的一點都是歸結於「選擇」這兩個字。「女怕嫁錯郎,男怕幹錯行」,這句話在股市同樣適用。
作者:閒來一坐s話投資連結:https://xueqiu.com/3491303582/150163038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