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湖南大學 湖南大學
青年們在想什麼,青年們需要什麼,他們在哪裡聚集,他們用什麼方式交流……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是校團委副書記馬華華老師思考並實踐了15年的青春命題。
馬華華。
做共青團工作的「全能選手」
15年前馬華華滿懷著對湖南大學、人民教師的無限熱愛留校工作。「這是一種青春的留駐,在這裡工作對於我來講是一種享受。」馬華華說道。
作為共青團戰線的一名「老兵」,她多次負責社會實踐、學生組織、基層建設、宣傳等工作,無論工作量有多大,她都從不抱怨,「青春情•中國夢」、「我與祖國共成長」、「升旗儀式與信仰對話」、「我的青春我的團」等這些主題教育活動中都飽含了她的無數心血。
「馬老師是『拼命三娘』,工作起來像機器!」很多熟悉她的人都會這樣說。對學生來說,更多人卻願意稱她為「大學裡的親人」。有一位剛剛加入學生組織的學生,因無法處理好工作、學習和人際間的協調關係,多次打起了「退堂鼓」,馬華華主動找他幫他卸下思想包袱。在馬華華的鼓勵下,這位同學經過努力,在學習和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獲得過校「三好學生」、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的「優秀志願者」等榮譽。「能夠遇到馬老師真的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每次想到老師對我的無私付出,我都能更加堅定前進的腳步……」這位同學給馬華華老師的感謝簡訊中提到。
「可能這就是『為師』的幸福,同時也是共青團工作的價值,在這封信中我能找到奮鬥的意義。」師生本為一體,馬華華所有的堅定都來源於學生,來源於這些她輸送出去的希望。
做引導青春發聲的「護航使者」
在多年的共青團工作中,馬華華體會到了青年學生思維的活躍和自我意願的強烈表達,為幫助他們正確發聲,馬華華有效佔領網絡陣地,充分給予學生自主發聲的機會與平臺。
在「讀懂中國」活動中,馬華華積極為學生聯繫採訪對象,跟學生一起找選題、定提綱、改稿件。她指導推薦的學生作品榮獲教育部「讀懂中國」優秀徵文獎、省教育廳「讀懂中國」徵文一等獎。
馬華華的朋友圈。
寒假期間,馬華華帶領團隊小夥伴們製作了《湖南青年戰「疫」》、《青春上崗,湖大團員青年向防疫一線報到》、《硬核:防疫小貼士》三個主題欄目,生產視頻、音頻、H5等高質量宣傳產品30餘篇,總閱讀量超過30萬次。湧現了「壹桌計劃」發起人劉逸涵同學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抗疫志願者,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多次對我校青年抗疫典型進行了專題報導。「我為他們而驕傲,這是他們的作品,也是他們在疫情時期的擔當,這種驕傲也是我選擇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馬華華說道。
湖大青年為湖北加油。
做託起青春夢想的「力量擔當」
「他們需要的只是喚醒,我很高興我的工作能夠幫助他們喚醒自己的強大。」馬華華一直想做一個激發學生探索熱情的人,鼓勵青年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成長。
團學骨幹們需要更廣闊的成長平臺,她就推動校院兩級青馬工程培訓體系的構建。3年來,選拔數十名學生參與全國和湖南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骨幹培養班,培養校院兩級學生骨幹1500餘名,組織9000名同學參加全省青年馬克思主義培訓,選拔15名同學參與團中央「揚帆計劃」,赴國務院參事室、最高人民法院等國家機關工作學習。她還組織學院團委書記積極「走出去」參加團省委各項培訓,到兄弟高校調研,在交流中提高,在學習中進步。
同學們需要深入有效的社會實踐,她就精心組織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每年暑期,組織100多支團隊赴全國各地開展義務支教、科技支農等主題實踐,形成了「關愛留守兒童」「服務經濟發展」等10餘項社會實踐活動品牌。
志願者們需要更多的服務平臺,她就積極引導學生志願者把目光投向服務國家戰略和學校建設上。先後組織優秀志願者服務國際語言資源保護大會、清華會講、中俄「兩河流域」青年論壇等重要會議,僅2019年就組織2000人次參與服務「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中非經貿合作論壇、中國航天日等志願服務工作。她還積極推動西部計劃和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的實施,連續9年每年精心培訓選拔11名同學赴隆回縣開展扶貧支教。
「馬老師,你知道我什麼時候最能感受到收穫的快樂嗎?是當我即將離開實習部委時領導當著所有實習同學的面說『湖南大學的學生真是不錯』的時候,是當參會外賓對我們豎起大拇指說『你們真棒』的時候……」有一位多次參與骨幹培訓和志願服務的同學,在畢業前曾對她說。
引領青年、服務青年、凝聚青年是共青團工作的主責主業,也是馬華華老師15年來的工作追求。「青年工作,抓住的是當下,傳承的是根脈,面向的是未來。我非常榮幸能夠成為共青團戰線的一員,與這裡志同道合的好夥伴,一起在滿懷希望的青春之路上前進,在充滿收穫的成長之路上守望,在鋪滿夢想的奮鬥之路上求索,這就是我們從事共青團工作最大的幸福!」
END
來源 | 宣傳部 校團委
原標題:《馬華華:託起青春夢想的「前浪」》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