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初的「便當盒」,只是竹葉,熊竹的葉子等葉片綑紮而成,雖然當時的日本人認為它們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是畢竟是繩子綑紮,衛生難以保證。
之後開始用柳枝,柳木來做飯盒,但是都是用完就丟的一次性飯盒。
貴族使用的昂貴漆器,又不符合普通民眾的消費。
後來,大館曲木飯盒就應運而生,不僅價格親民,因其使用了幾百年的老杉木製作,使用得當的話即使是沒有上漆的木飯盒,也不會發黴腐壞。盛飯時,杉木能夠吸收熱飯的一部分水分,哪怕飯涼了也不會失去風味。
打開飯盒的一瞬間,飯香夾雜著杉木的清香湧出,對於許多日本人來說,不僅能夠讓他們回憶起母親的料理,更能想到櫻花盛開的美景。
大館曲げわっぱ(おおたてまげわっぱ)
提到日本傳統木工藝文化的代表技術,有分為「指物」、「挽物」、「曲物」、「刳物」、「結物」等五大類,其中「曲物」是指使用檜木、杉木等切片至薄板,浸泡高溫熱水待其變軟後,便能將木板彎曲,任意塑型成各種大小不一的圓形或圓角四方形容器,此技術又稱作「彎木」或「曲木」。
曲木常見生產於多層木盒、飯桶、飯盒、飯勺、盤碟、碗具、杯具、酒具、茶葉罐、蒸籠或花器等,商品種類豐富,足以可見曲木技術的廣泛應用。
把杉樹或者柏樹的薄木板用熱水泡軟後捲成圓筒形做出來的木製品,一般會用於製作便當盒。
這種曲物在日本各地都有生產,但是最有名的還是秋田縣的「大館曲木工藝品」。秋田縣開始製造「大館曲木工藝品」最早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奈良時代,正式作為產業發展是在江戶時代。
天然的杉木帶有一種天然的清香,紋路美觀而且富有彈性,非常適合製作工藝品。而且杉木具有天然的防腐功能,因此使用杉木製作的便當盒內存放的食品不易腐壞。
大館曲木工藝品因其全天然的材料和超強的實用性,在1980年被日本經濟產業省指定為日本傳統工藝品。
秋田衫樹被譽為日本三大美杉之一,是國內少見的上等木頭素材,用其製作而成的木作家具因木紋細膩優美、觸感溫和飽滿,備受海內外人士的青睞,是身為日本傳統木工藝文化代表中,外銷量位居日本第一位的;選用秋田衫木的器具,更為日本國內許多高檔餐廳的首選。
近年來,為了保護森林,當地已經明令禁止砍伐天然的秋田杉,因此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館曲木工藝品使用的材料,除了是之前庫存的樹齡在200年以上的天然秋田杉,還有就是當地長期植樹造林培育的樹齡100年左右的秋田杉。
作為日本傳統工藝技術代表城市,秋田縣大館市內可見許多木作店鋪和木工技藝師出沒,曲木工藝品的製作過程,從秋田衫原木初步切割、年輪辨別、薄片切割、高溫浸水、彎曲塑型、磨平摩滑、一直到大館婦女手工一個個親手套用餐具模塊,製作出木作器具等,層層程序傳遞手工工匠的細緻精神,很難不讓人對秋田杉木的木作器具感到喜愛。
用一年以上的時間讓木頭乾燥,然後才將木材切割成所需的木片,厚度大概在5毫米左右。這一步現在是用機器切割,但這也是這門手藝發展了400多年,為數不多改為了機器操作的步驟之一。
切好木片後,匠人需要憑藉直覺,將木片的兩頭削薄,使得木片兩頭重疊拼接之後,仍然保持一塊木片的厚度。沒有模具,也不會有匠人用遊標卡尺去量度,此時木片扔無法彎曲,不能邊做邊把兩頭接起來看是否達到了要求,到底要削多少,完全憑感覺。
沒有5年的修行,都無法準確地達到這個目標。只有做了幾十年曲木飯盒的老匠人,才能三下五除二地把木片削到所需厚度,毫不猶豫,似乎木片已在他們心中成形。
木片放在水中泡上一夜,然後煮沸幾個小時,就是最挑戰耐力的一個步驟——彎曲。徒手把木片從開水裡取出,包裹在有著飯盒弧形的模具外,用手壓出弧度,直到木片冷卻。
這是和熱度的戰鬥,再燙手也不能鬆開,否則木片無法形成弧度。如果硬是掰出弧度,做出來的飯盒耐用性也會下降。
緊接著要將剛有了弧度的木片,在連接處用曲木飯盒手藝專用的夾子夾緊。做曲木飯盒的匠人,身邊往往有堆成小山一般的夾子。
接下來便是至少10天的乾燥過程。這樣才能固定住木片的弧度,便於下一步加工。完成乾燥後的木片已經有了飯盒的形狀,用手掰也不會變回平板。
用白乳膠將木片重疊處以及底部粘牢後,便是大館曲木飯盒最獨一無二的工藝步驟——櫻縫。把櫻花樹皮做成紙片一樣的厚度,切成細條。用專用的小刀在木片重疊處開出條形的口子,把櫻花樹皮像穿針引線一般在這些口子裡穿過。
不僅起到了固定的作用,櫻花樹皮本身的顏色也十分美觀,是曲木飯盒專屬的點綴。
一圈圈的秋田杉木薄片,樹皮色澤溫和,年輪細膩,帶有一股淡淡的天然清香,實際摸起來質地稍有突起,木紋卻很飽實,儘是沾滿山林間的清新氣息,讓人很是期待秋田杉木盛滿米飯或食材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