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奔小康】
用心幫扶 用情關愛
——記臨夏州中醫院幫扶幹部馬巖霞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睿君 通訊員 滕漢霞
不久前,臨夏州中醫院幫扶幹部馬巖霞趕到了積石山縣安集鄉鳳林村。她此行的目的和往常一樣——到幫扶戶馬世忠家上門走訪。
馬巖霞前腳剛踏進院門,馬世忠的兩個女兒便一邊喊著「姑姑、姑姑」,一邊大步奔向她身邊。對於這位「姑姑」再次來訪,兩個女孩顯得格外興奮。
「最近學習怎麼樣?」「有沒有聽爸爸的話?」「有沒有想姑姑?」……馬巖霞一連串關切的詢問,引得兩個女孩嘰嘰喳喳,爭搶著回答。
「馬巖霞來了,你快出來!」馬世忠的妻子崔雪萍朝房子裡喊了一聲,順手接過馬巖霞的包,拉著她進了堂屋。
「她記住我的名字了。」崔雪萍的這個舉動,讓馬巖霞既驚喜又意外。
馬巖霞和馬世忠一家原本素不相識,他們一個在城裡醫院工作,一個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裡,是什麼將他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如今成為勝似親人的「一家人」?這還要從一年多前說起。
由於妻子患病,孩子年幼,馬世忠一家被列為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10月,馬巖霞被幫扶單位臨夏州中醫院確定為馬世忠一家的幫扶責任人。
當第一次走進馬世忠家時,眼前的景象讓馬巖霞大吃一驚:堂屋內,一個婦女坐在凌亂的炕上,炕頭的盆裡盛放著她每天所需的食物。「她和我同歲,每天的活動範圍卻只能在這間屋裡,我當時心裡很不是滋味。」馬巖霞回憶說。
一陣寒暄過後,馬巖霞得知這名婦女是馬世忠的妻子崔雪萍。因為一次意外,崔雪萍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加之孩子尚未成年,馬世忠不得不放棄出門打工的機會,全心照顧家庭。「那時候,我對生活很絕望,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哪天是個頭。」馬世忠說。
讓崔雪萍看病,讓兩個孩子上學,是當時馬巖霞心裡最強烈的念頭。第一次上門走訪過後,馬巖霞開始查閱、整理各類政策,只要是與馬世忠家情況符合的,她都一一記錄下來。
村委會、民政局、醫保辦……隨後的一段日子裡,馬巖霞帶著馬世忠到縣裡各單位,經過填表、申請、審核等一系列步驟,馬世忠一家順利享受到了二類低保、殘疾補助、庫區移民補助等優惠政策。
去年開春,當地政府給馬世忠一家發放產業補助資金2萬元和地膜兩捆;今年,政府又出資3160元用於改善馬世忠家的人居環境。
病了咋辦、上學咋辦、蓋房咋辦、想發展產業咋辦……一年多下來,在當地政府和馬巖霞的共同努力下,馬世忠對各類扶貧政策都掌握得清楚透徹。隨後,兩個女兒順利入學,家裡也通過扶貧貸款搞起了養殖業。日子漸漸有了起色,可馬世忠卻依然憂心,妻子的病,到底啥時候才能好?
只有治好崔雪萍的病,才能斬斷這個家庭的「窮根」。馬巖霞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力幫助治好崔雪萍的病。
經過馬巖霞和安集鄉政府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今年1月,崔雪萍得以到臨夏州中醫院接受免費治療,並辦理了「慢病卡」。在馬巖霞的悉心幫助和照顧下,崔雪萍的病情目前已相對穩定。
「妻子的病情已經好轉,有時候還能幫我洗洗碗、照看孩子。這多虧了馬巖霞的幫助。」說起現狀,馬世忠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今年年初,馬世忠還了1萬元的精準扶貧貸款,他決定繼續發展養殖業,靠自己的雙手早日脫貧。
「馬世忠家的生活總算有了起色,我還要繼續努力幫下去,直到他們完全脫貧。」馬巖霞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