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前,必有禍」,高僧:出現三個禍事,恭喜,其實是「福兆」

2020-12-13 如此的彩虹糖

引語

常言道:『禍兮,福兮,倚也;福兮,伏也』,其實這句話說明,我們每個人的福與禍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

佛言:「福不是禍,禍不能藏。」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災禍,也是可以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轉化為好事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現在正在經歷一件好事,如果你的一念之差,也許就能把這件好事轉化為災禍。

當我去寺廟拜佛時,遇到了一個老僧人,和他談到了有關福的問題。

「福中有禍,禍中有福」,這位老和尚對我說:「福與禍是可以轉化的,並受因果影響。」

正如我們古代最經典的塞翁失馬典故一樣,這個故事難道不告訴我們,福與禍是互為因果的嗎?

當我們以另一種視角來看待問題時,此時不好的事情也可能成為對我們有利的事情。

當然,我們也要有一顆豁達開朗的心,才能發現世間的美好。

佛在經文裡說『福前必有禍』,寺院的高僧提醒我:出現這三種災禍,恭喜你,其實就是『福前』。

1、有舍才有得

有句諺語說得好:「有了放棄,才能得到更多」,不管我們身在什麼地方,經歷了什麼事,這世上的一切都是平衡的。

在佛教的佛理中,平衡實際上是因果關係的一個分支點。

比如說,我們在當下的某件事上失去了經濟上的支持,或者說失去了人際關係上的聯繫,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在這件事上做得不好,而帶來的惡果。

假如我們在失去一些東西後,能及時地為自己的錯誤做些好事以彌補它,那麼,這些失去的東西就有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天被我們所種下的好東西收回來。

假如我們以佛教的平衡來解釋我們現在失去了什麼,因為世界是平衡的,那麼將來我們所遭受的損失,總是會以其他方式回報給我們。

2、 對某些事情能夠容忍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核心,不只是引導眾生行善,更重要的是讓人們有一顆寬容的心。

常言道:「宰相之腹能撐船」,如果一個人能夠容忍別人的過失,那麼這個人自然就可以成為上等人。

其中一句話就是這樣說的:''忍耐和堅持是很痛苦的,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忍耐和堅持會帶給我們快樂。

眾所周知,性情急躁、粗心的人很難成就大事,而能忍受領導的脾氣和同事們的錯誤的人,就是這樣一類有福的人。

眾所周知,佛祖們都有一顆寬容的心,能夠寬容他人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人。

人生中,看起來能夠隱忍的人,並不如意,其實他的好事就在眼前。

3、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人們常說,不幸的人,必有後福等著他。

假如一個人在遭遇巨大災難的時候,沒有失去生命,那麼在未來,必然會有一份幸運降臨。

人生之路上,也有很多人會遇到類似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境況。

面對不幸和不幸,我們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善待生活中的每個時刻。

曾經經歷過災難,但仍能生存的人,他們會對自己的生命有非常全新的認識,當然也會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生命。

這樣,這些人就會比普通人更勤勞、更務實、更穩重,而且這些特點也就是這些人的後福。

相關焦點

  • 「福前,必有禍」,高僧:出現三個禍事,恭喜,其實是「福兆」
    引語常言道:『禍兮,福兮,倚也;福兮,伏也』,其實這句話說明,我們每個人的福與禍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佛言:「福不是禍,禍不能藏。」當然,我們也要有一顆豁達開朗的心,才能發現世間的美好。佛在經文裡說『福前必有禍』,寺院的高僧提醒我:出現這三種災禍,恭喜你,其實就是『福前』。
  • 佛教: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其實,人這輩子就是個過程,得意什麼,氣憤什麼。福禍無門 唯人自招,當你真正理解它的意思的時候才會明白福未必是真福,禍未必不是好遠!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一生你能得到的和你能失去的都是一個定數,有多少得到就會有多少的失去,得失本就是一個循環,當逆境來臨,也就是苦難來臨;苦難,是生活的考驗;苦難,是給你崛起的機會;苦難,是人生的財富。熬過去,就是希望;擊敗,就是失望。事物的發展都是向對立面轉化的,好事必定轉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轉成好事。
  • 【原創】福與禍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禍相依,福與禍在於一瞬之間,一念之差。是福還是禍,是禍躲不過,命中注定。福禍兩字極為相似,左邊都是衣字旁,右邊則不一樣,福是上口下田,說明幸福的來源,不僅要靠嘴,還得靠自己的雙手在田裡辛勤勞作。
  • 是「福」還是「禍」?福兮禍所依
    是「福」還是「禍」?對書法多點敬畏才能少點以訛傳訛北京日報客戶端5小時前
  • 福禍相依,處之泰然:生活遇到不順,默念這3句話,對自己有好處
    同時,也許正是由於這三樣東西是十分難得的寶貝,人們才如此渴求吧!福,人們求之不得;禍,人們又避之不及。福禍經常和人們捉迷藏開玩笑,令人踏破鐵鞋無覓處,有時候當你已經累得筋疲力竭,驀然回首,得「福」全不費功夫。你跑得慢時,怕趕不上福;你跑得太快時,又可能撞禍。福兮禍兮?命運像皇帝的臉說變就變,神秘莫測。
  •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2020其實是一個好的開始
    古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但凡事物都是兩面相互的。我們在看到禍時,其實也隱藏著福,我們少部分人因病而走,大部分人卻因病而在家享受帶薪假期。下面是個人覺得今年因禍得福的幾件事:1 今年開年如果最倒黴排名,排第一的,當之無愧是武漢是湖北,特別是對於那些不幸去世的,只能抱以歉之了。
  • 「禍兮福所倚」:出現這三種狀況,就是後福來臨的徵兆
    >春秋戰國之時的哲學家之一:老子在自己的《道德經》當中有這樣一種觀點: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指的是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沒有絕對的定數可言。提醒人們順境中需謙虛謹慎,過於狂妄自大會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需百折不撓,勤奮刻苦,也可憑自己的努力變逆境為順境,強調人為勝於天機的一種道理。出現這三種狀況,就是後福來臨的徵兆。
  • 佛教: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其實,人這輩子就是個過程,得意什麼,氣憤什麼。福禍無門 唯人自招,當你真正理解它的意思的時候才會明白福未必是真福,禍未必不是好遠!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一生你能得到的和你能失去的都是一個定數,有多少得到就會有多少的失去,得失本就是一個循環,當逆境來臨,也就是苦難來臨;苦難,是生活的考驗;苦難,是給你崛起的機會;苦難,是人生的財富。熬過去,就是希望;擊敗,就是失望。
  • 吃虧是福?錯了,吃虧是禍,知足才是福
    孔融這一行為,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到現在老人們還在告誡我們,吃虧是福,因為一時的吃虧,能夠換來更大的利益。但是,這是真的嗎?吃虧真的是福?錯了,吃虧是禍,不是福,真正的福是知足。為什麼說吃虧是禍不是福呢?
  •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這句話是指:福與禍是互相轉化的,當福氣來臨時往往也伴隨著禍事。換句話說在一定條件下,福氣有可能變成壞事,壞事有的時候也能變成福氣。「福」與「禍」即使相互矛盾的也是相互依存的。「禍」使人難過,「福」使人高興。「禍」能使人吸取失敗的經驗而產生「福」,「福」能使人在高興的時候而產生「禍」。當我們 面對「福」和「禍」時我們應該怎樣趨吉避害呢?
  • 《菜根譚》我給的禍不是禍,你要的福也不是福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千百年來,福禍相依一直都在我們的文化傳承中佔有不小的地位。時時刻刻告誡我們,福禍都是人生,彼此相互依存,警示我們不要遇福就得意忘形,遇禍就寸步不少。無論是福是禍都是生命中最好的安排。
  •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個人有無福氣,看這三樣就夠了
    作者:壹號情感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導語: 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所講的就是禍與福互相依存,甚至可以相互轉化。
  • 老僧說:福禍相依,人生遇到這3件禍事,實為吉兆,別被蒙蔽了
    朋友生活中禍事一件接一件的來臨,搞得他心煩意燥,工作上出現了很多紕漏,被上司嚴重警告。他整天魂不守舍,無精打採我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趁著一個周末放假便拉著他去寺廟找高僧給他開示一下,希望能解決他的問題。
  • 福兮禍所伏,人有橫財必有橫禍是什麼說法
    在民間經常有一種說法,叫做「人有橫財必有橫禍」,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得到了天降的橫財,那麼隨即而來的就是一場災禍。一般我們可以用以下方式避免災禍發生:謹言慎行、行善積德等等。
  • 現代「科學」對「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詳細解讀,令人驚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個大家都知道,那麼真正的「福禍」跟我們自身有著怎樣的聯繫呢?這其中會不會有一種無形的物質在幹擾著它正常的運作呢。人們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這也正應證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那麼這些都是從文字上去得到證實,有沒有科學的或者物理依據呢!
  • 我們真的明白「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嗎?
    例如,流傳至今的老子的箴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強調福與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災禍來臨時,其實,禍患中隱含了「福」因素;福運亨通時,其實,裡面埋藏著「禍」的萌芽。他們不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陽關大道和平坦的路都是別人先從一片荒蕪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來的小路,通過不斷的努力改造和新建才有了坦途。哪有天然存在的大路和坦途?人生這一輩子,要不停地朝前走,直至抵達生命夕陽西下時。
  • 我們真的明白「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嗎?
    例如,流傳至今的老子的箴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強調福與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災禍來臨時,其實,禍患中隱含了「福」因素;福運亨通時,其實,裡面埋藏著「禍」的萌芽。一個人身處逆境面臨挫折時,看似沒有希望,其實希望就包含在失敗或者不利的因素之中,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就看你自己去不去爭取新的出路。
  • 《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自棄方可鬥轉星移,遇難成祥
    《道德經》精華奧妙中的第五十八章,就對此奉勸世人:《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自棄方可鬥轉星移,遇難成祥。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的解析: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 人生低谷需領悟--福禍相依
    佛教裡,流傳著很有趣的一個故事:傳說有一個人,做了一輩子的好事,但是上天對他卻是不夠「公平」,年輕時因為做好事得罪權貴,很快被人廢了一條腿;後面患上眼疾,瞎了一隻眼睛……年紀稍大的時候,只能幹點勞動活。有一天在修橋鋪路時,被雷劈中了,然後身亡。
  • 《菜根譚》:福禍相依,能否駕馭,取決於自己的心態
    國學文化《菜根譚》:福禍相依,能否駕馭,取決於自己的心態。福禍相依,是很多人都聽過的一個哲學智慧,這是人生的一個非常有用的一個準則。真正的明白福禍相依的一個道理,能讓人生活得更坦然。《道德經》中就說:福之,禍之所伏。禍之,福之所依。這正是福禍相依最好的一種證明,有一個寓言故事叫做塞翁失馬。馬丟了,別人勸他,他說沒準會有什麼福氣,後來帶回來一匹好馬。別人恭喜他,他說可能會惹出什麼麻煩,後來他的孩子因為騎馬摔傷了,他說或許是福氣,鄰居都覺得他胡言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