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
常言道:『禍兮,福兮,倚也;福兮,伏也』,其實這句話說明,我們每個人的福與禍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
佛言:「福不是禍,禍不能藏。」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災禍,也是可以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轉化為好事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現在正在經歷一件好事,如果你的一念之差,也許就能把這件好事轉化為災禍。
當我去寺廟拜佛時,遇到了一個老僧人,和他談到了有關福的問題。
「福中有禍,禍中有福」,這位老和尚對我說:「福與禍是可以轉化的,並受因果影響。」
正如我們古代最經典的塞翁失馬典故一樣,這個故事難道不告訴我們,福與禍是互為因果的嗎?
當我們以另一種視角來看待問題時,此時不好的事情也可能成為對我們有利的事情。
當然,我們也要有一顆豁達開朗的心,才能發現世間的美好。
佛在經文裡說『福前必有禍』,寺院的高僧提醒我:出現這三種災禍,恭喜你,其實就是『福前』。
1、有舍才有得
有句諺語說得好:「有了放棄,才能得到更多」,不管我們身在什麼地方,經歷了什麼事,這世上的一切都是平衡的。
在佛教的佛理中,平衡實際上是因果關係的一個分支點。
比如說,我們在當下的某件事上失去了經濟上的支持,或者說失去了人際關係上的聯繫,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在這件事上做得不好,而帶來的惡果。
假如我們在失去一些東西後,能及時地為自己的錯誤做些好事以彌補它,那麼,這些失去的東西就有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天被我們所種下的好東西收回來。
假如我們以佛教的平衡來解釋我們現在失去了什麼,因為世界是平衡的,那麼將來我們所遭受的損失,總是會以其他方式回報給我們。
2、 對某些事情能夠容忍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核心,不只是引導眾生行善,更重要的是讓人們有一顆寬容的心。
常言道:「宰相之腹能撐船」,如果一個人能夠容忍別人的過失,那麼這個人自然就可以成為上等人。
其中一句話就是這樣說的:''忍耐和堅持是很痛苦的,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忍耐和堅持會帶給我們快樂。
眾所周知,性情急躁、粗心的人很難成就大事,而能忍受領導的脾氣和同事們的錯誤的人,就是這樣一類有福的人。
眾所周知,佛祖們都有一顆寬容的心,能夠寬容他人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人。
人生中,看起來能夠隱忍的人,並不如意,其實他的好事就在眼前。
3、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人們常說,不幸的人,必有後福等著他。
假如一個人在遭遇巨大災難的時候,沒有失去生命,那麼在未來,必然會有一份幸運降臨。
人生之路上,也有很多人會遇到類似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境況。
面對不幸和不幸,我們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善待生活中的每個時刻。
曾經經歷過災難,但仍能生存的人,他們會對自己的生命有非常全新的認識,當然也會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生命。
這樣,這些人就會比普通人更勤勞、更務實、更穩重,而且這些特點也就是這些人的後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