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六安市金安區合理利用養老、醫療衛生、醫保資源,對特殊困難人員實行集中供(醫)養,改過去送錢送物的單一「經濟救助」為「物質救助+身心救助」雙管齊下,初步形成機構養老、醫療康復和精準扶貧相融合的「三位一體」健康養老新模式。
整合資源,興辦特殊困難人員集中養護機構。區政府組織民政、財政、人社、衛健、醫保、市場監管、扶貧、殘聯等部門深入調研,制定印發《金安區特殊困難人員集中供養和醫療服務工作實施意見》。自2019年開始,在六安市率先開展失能半失能特困群眾社會化組織化集中養護工作試點,確定樂天養老護理院、九九老年公寓作為試點單位。通過試點示範,整合全區養老和醫療照護資源,建設集中供(醫)養中心,讓醫療單位進入養護機構設置醫務室,集中供(醫)養特殊困難人員。目前,全區共提升改造失能半失能特殊困難人員集中供(醫)養中心8所,其中公辦敬老院6所、民辦機構2所,入住失能半失能、低保特困人員572人。
落實保障,破解集中養護機構「運營難」問題。明確醫務室用房由供養機構提供,室內裝修和辦公設備由所在地鄉鎮(街)政府(辦事處)負責解決,醫療設施、常用藥品以及醫務人員由區衛健委負責配備落實,康復器材由區殘聯配備。政府、社會多方合力,為特殊困難群體的生活「兜底」。入住的失能特困供養人員每人每月補貼1800元(含護理補貼),其中區級補貼每人每月1300元,所屬鄉鎮街補貼每人每月500元;半失能特困供養人員每人每月補貼1200元(含護理補貼),其中區級補貼每人每月900元,所屬鄉鎮街補貼每人每月300元。特困供養人員日常門診診療費用由區醫保部門結算,據實報銷。
統籌管理,提升康養服務水平。各集中養護機構按照國家《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範》要求,建立健康檔案,根據特殊困難人員自理能力實施分級護理,提供日常照料、基本護理、基本醫療、康復訓練、臨終關懷等基本照料護理服務。六安市第四人民醫院康復科定期開展護工人員集中培訓和上門指導。金安區特殊群體集中養護院是吸納社會資金120餘萬元,在原三十鋪鎮棗樹村棗樹民族小學基礎上改建而成,設置全護理床位81張,每個房間均配備空調、電視機、電風扇、衣櫥衣櫃、呼叫系統,擁有護工團隊20名、社會工作師1名、兼職全科醫師1名、兼職中醫康復師1名。全區17個鄉鎮的74名(肢體殘疾49人,智力殘疾10人,視力殘疾9人,聽力語言障礙6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入住該院後,生活、醫護、精神慰藉等難題得到根本解決,極大地提升了生活質量,實現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身心健康明顯改善。(劉祖軍)
【來源:安徽省衛健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