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出國遊,也不在國內挨宰。」
疫情前,這是很多國人真實的心聲。
國內景區門票高,景區各種消費高,還有各種套路、宰客、黑以及坑,以至於人們寧願去韓國日本買買買、去東南亞、歐美遊玩,總之就是在國外旅遊更放心,似乎花錢更超值。
這似乎成了常態。
那時候,國內景區憑藉數量龐大的國內遊客市場,根本不去鳥廣大遊客的呼聲。
「我就還提高遊覽車價格了,愛來不來。」
一幅「佔山為王」的霸道姿態。
渾不去想:大自然創造的山水、老祖宗留下的基業,你憑什麼圈起來收那麼高的票價?
且不說磨刀霍霍,
更有甚者那是直接開罵甚至暴打千裡迢迢慕名而來、奉獻上自己銀子的遊客。
即便是最渴望旅遊的人,境外遊也是暫時別想了。
那麼,就在國內旅遊怎麼樣?也只能在國內旅遊。
然而事實上是人們並沒有多大熱情。
疫情是原因其一,其二也不乏是因為國內景區給人們不好的印象仍然留有陰影。
現在,很多地方國為了提振旅遊行情,紛紛在景區門票降價上做文章,甚至全免票,比如湖北免票還冠以答謝全國人民的名義。
人們會賣這個帳嗎?
這次降價,會是規範景區價格秩序的一個契機嗎?
人們賣不賣帳,讓時間來說話。
是否能成為景區價格秩序規範化,卻是現在就能做,也可以做的事情。
這其實是一個觀念的轉換問題。
以前懶的想,也或者總是暴堵只能限流遊客的情況下,似乎也沒必要降價。
旅遊景區暴露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人們無力的吐槽不是一天兩天了,文旅部發文降價也不是一次兩次了,然並卵,一切還是我行我素。
這次疫情下,終於是再也坐不住了。
從「想旅遊」到「能旅遊」再到「敢旅遊」,疫情當前,人們擔心或者疑慮的恐怕不僅僅是高票價。
這話又扯遠了,還是說回景區票價吧。
客觀的評價,無論是降價還是免門票,都是消除「門票依賴症」、轉型全域旅遊的前提。
能否通過這次疫情而不得不無奈的如此為之,能否倒逼景區常態化的低價,還是未知數。
觀念的改變最難,尤其是從躺著數錢到降價、免費,這像割肉一樣。
雖然我們聽到這裡那裡,山東景區門票降價了湖北景區免費了,也正因為少有敵方如此做而成為「新聞」。
很稀奇的好消息嘛。
而真要做到
「以降價槓桿撬動旅遊業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小眾旅遊向大眾旅遊、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型升級」,更是難上加難!
是賺錢,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我們不能否認市場經濟下,很多旅遊景區由公司運營,最重要的還是賺錢。
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景區具有一部分公益的屬性。
比如大家都公認的北京景區門票「良心價」,很顯然景區成為了準公共產品。
但這種公益性的低價,並不是「賠本買賣」。
以「濃妝豔抹總相宜」的西湖免費開放為例,這個舉措政實則極大的提升了「西湖」的品牌價值,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可謂是「失之桑榆,得之東隅」的最佳詮釋。
我們都明白「一分錢一分貨」,也明白「付出才有回報」,那這景區門票降價,就不免讓人擔心景區沒有「收穫」而提供「水貨」景點服務水準。
這不是不可能。
「我都免費了,要求還那麼高!不知足!」
景區降價或者免費,收入不說了,賠錢也是肯定的,那麼在服務方面,工作開展就必然有難度。
管理人員也要吃飯、也要生活的。
景區服務項目減少一些、公廁、垃圾清潔等環境衛生差一點,維護管理少做一點,都不是沒有可能。
讓遊客玩得舒心,其實並不難。
既然降價免費了,再「出力不討好」,可就虧到姥姥家了。
如此一來,因為降低了票價而降低了服務水平,降價影響到的就不是當前,不要說景區門票降價常態化,不陷入「惡性循環」都難。
尤其是今年疫情,如果外疫情防控的標準上放鬆要求,且不說「大規模人群聚集」的風險,也讓遊客很難放心的去旅遊。
不過,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柄雙刃劍,不小心會傷到多個方面。
以國內龐大的遊客群體為基數,而且越來越多跡象表明,人們旅遊的熱情在燈帶釋放,景區門票優惠來年常態化很難!
能不能成為解決國內景區高價的契機,還未可知。
以我們苦「景區門票高價」久矣的狀態,這降價免費「大招」驟然降臨的「幸福」,有多少人心動呢?
你心動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