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上個月剛去過幾個炭焙坊,看師傅們焙茶。
有位微胖的大師傅,每次看到我們來,都很和藹的打招呼。
每年從他那都能get到不少新的點。比如,巖茶炭焙的明火焙和暗火焙;他們選的炭是什麼;還有老叢和肉桂的起溫為什麼不同……
總之就是一個做事特別細,很靠譜的一個人。
一有空下來就到處和別人探討交流,精進技術,不時看到他發的朋友圈,曬的不是其它,大部分都是做茶。
按他自己的說法,他自己想著研究把巖茶做得更好,然後多賣幾塊錢。
當然這裡說的幾塊錢是謙虛話,將巖茶的技術提高上去,按現在的行情看,工藝精良的巖茶可很值錢。
《2》
提到武夷巖茶,不論茶客,茶商,還是茶農,都喜歡談山場。
這點沒有錯,「武夷巖茶,非巖不茶」,山場是巖茶品質的基石。
但是喝茶的過程中,有關巖茶工藝的話題明顯被冷落不少。
因為聊巖茶的山場,大家的話題性參與更高。同一桌喝茶的人,不管喝得懂喝不懂巖茶,在一邊喝著茶時,一邊像破案那樣細細分析著山場特點,確實有意思。
這聊起制茶的工藝,話題門檻就高了。
外行的人不敢提到巖茶加工,因為太複雜解釋不清楚。
而要讓懂行的人講工藝,要是自己本身沒點基礎,還真聽不懂諸如走水、焙死、還陽等行話,這比高數課還要難學。
久而久之,在武夷巖茶的品質判斷裡,當山場VS工藝時,很多人就覺得山場更重要了。
因為平時聽到的、看到的、學到的內容裡,都在重點著山場的內容。
其實這就不對勁了,山場和工藝是平齊的地位,這點放到任何的茶葉裡都概莫能外。
雖然很早以來,從牛欄坑肉桂起家後帶火了三坑兩澗的概念,巖茶的山場熱一直沒褪。
後來逐漸的在巖茶裡形成了,以原料為價格指導的銷售市場。似乎在圈內,大家已經默默的認可了這樣的道理:山場夠正,就一定是好茶。
這就離喝茶的初衷跑偏了。買茶喝茶為的是喝到好茶,而非是喝山場。
喝一泡巖茶的成品,它可不是剛從茶樹上採下來就能當做巖茶了,得要經過複雜的加工才能製成作品。
在這過程中,可凝結著制茶師傅的一片心血!
《3》
巖茶的加工為的是讓茶變得更好喝,精良的工藝能讓巖茶的風味更上一層樓。
去年剛好有收到朋友寄來的「牛肉」,幫忙鑑定真假。
按他的說法,喝起來還挺好喝的。泡來一嘗,湯柔水滑,花香桂皮香綿柔,可惜那是「假牛肉」。但拋開山場真假先不提,那泡茶的工藝確實無可挑剔,能到達「好喝」的水平。
拋開山場真不真和欺騙性的內容先不說,其實喝茶最純粹的事情,就在於「好喝」這兩個字。
對零基礎的茶友們來說,要想在短時間內弄清楚巖茶的山場問題,72洞,99巖,坑澗窠洞等,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去探索。
相比下,分清楚何為一泡好喝的巖茶就要輕鬆簡單多了。
但凡原料山場別太差的巖茶在遇上好的工藝後,如魚得水,泡出來的茶湯能讓很多人覺得好喝。
憑這點,就能體現工藝的魅力。
那麼站在普通茶友的立場看,一泡做得好的巖茶該是怎麼樣呢?
今天要分享的內容很簡單,就是一個「清」字。
《4》
拿到一泡巖茶後,剪開泡袋。
先聞幹茶香,香氣要「清爽」,不能有雜味。
清爽的幹茶香,限定在焦糖香,烘焙香,窖香等。雜味的類型廣泛,包含酸味、青味等都在其中。
而巖茶條索的外觀要「清一色」,條索不能花雜,大小粗細不一,看起來像大雜燴。
衝泡出湯後,茶湯要「清澈透亮」,不能渾濁、發暗,能看懸浮物等。
倒出茶湯,聞蓋香時,品種特徵要「清晰」。至少在衝泡三次後,肉桂的蓋香上要體現桂皮香,老叢要表現叢香,梅佔要有梅花香。
喝一口茶湯入口要「清潤順滑」,不能澀口。湯水嘗起來不夠滑,沒有小米湯那樣的口感,而是像咬了口法棍那樣特別「幹」,肯定就不對了。
喝茶過後,喉嚨裡要有「清甜清涼」的回甘,爽口不澀,才是好茶!
《5》
喝巖茶,不能太迷信山場。
有了好的山場,那也未必能做出好茶。
喝巖茶,為的是好喝順口。
感受一杯香清甘活,巖骨花香。
有了山場後,還要再同步提升做茶的技術。
這才是巖茶未來繼續走紅的長久之計!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