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世界末日的謠言未必使人們相信。但是如果說是中國食品安全的末日,那麼很多人肯定會深信不疑。從年初的雙匯瘦肉精事件、雨潤烤鴨問題,到近期的南山奶粉、今麥郎方便麵酸價超標,無一不在「挑逗」公眾本已繃緊的神經,刷新公眾的化學知識,難怪有人會以極端的語言感慨:「我們面前只有兩條路:要不餓死,要不毒死。」
「拍扁了的化學元素周期表」
「中國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學掃盲:從大米裡我們認識了石蠟;從鹹鴨蛋、辣椒醬裡我們認識了蘇丹紅;從火鍋裡我們認識了福馬林;從銀耳、蜜棗裡我們認識了硫磺;從木耳中認識了硫酸銅。」這條調侃中國食品安全的段子在網絡上被瘋狂轉載。無怪乎有人說中國人如果被拍扁在地,就是「一張完整的化學元素周期表」。
從今年3月份的雙匯瘦肉精開始,食品安全事故一直風波不斷。之前媒體報導今麥郎公司生產的「一元王香辣牛肉麵」、「今野拉麵」方便麵均被三門峽疾控中心檢測為酸價超標,而隨後的國家糧油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復檢中卻檢驗合格。此事一出,又一次把食品安全問題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民以食為天」,中國人,這個最關心「吃」的民族,卻對食物失去了信仰。公眾的信任感已在層出不窮的事故中消磨殆盡,成了「假做真時真亦假」,不再理性判斷任何信息。據悉,而今,今麥郎面對的是高達17928條負面新聞,三款熱銷方便麵銷售量55%的下降。
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人對食品安全的信任感指數,跌至近三十年的最低數值。中消協消費指導部副主任任靜表示,從中國消費者協會多次開展的安全調查,食品安全一直是高居榜首,現在食品相關的投訴率比較高。
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後需問責
食品安全相對於三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安全系主任教授何計國表示,實際上中國食品安全給它的定論還是比過去進步多了。但是,由於公眾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對食品安全採取了「零容忍」的態度。一次食品安全事故,可以摧毀品牌,侵害產業,影響消費者信心。我們追問,為什麼食品安全事故屢禁不止?
今麥郎酸價超標一案看似簡單,實則暗含了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原因。我們以此可以發現,食品安全存在問題的原因是深層次、多方面的。第一,不透明的食品安全標準。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知情權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但每次食品安全事發之後,公眾只得到有關部門的公示,並不了解整個檢測標準。第二,政府對檢測機構管理不當。作為初檢機構的三門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並不在國家認監委於網上公布的食品檢驗機構名單中。這樣一個沒有資質的檢測機構,政府的管理身影在哪裡?第三,有關部門含混不清的曖昧態度。今麥郎酸價超標一案在水落石出之後,工商部門或含糊其辭,或避而不見。如此掌握企業生殺大權的政府部門,怎能重塑公眾對於食品安全的信任感。第四,不完備的事故風險等級評估。「一刀切」的事故等級評估方式誤傷了很多企業,也誤導了很多消費者,威力巨大。
拿什麼拯救你,食品安全?
今天,我們的食品安全形勢已到了非常嚴峻的程度,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從根本上來個徹底解決的時候!如果繼續這樣沒完沒了地出問題,沒完沒了地讓整個社會因食品而恐慌,科學發展觀以及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都將在人們心中大打折扣,對內將嚴重影響黨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對外將損害日益現代、日益文明的中國的形象。
怎樣才能扼住各種害人之「毒」最終進入我們身體的「咽喉」?衛生部長陳竺提出要用「控制源頭的預防性,部門協調的互動性,發生事情反應的堅定性」來保障食品安全,並表示必須建立一份有毒汙染物「黑名單」,把所有可能的有毒有害食品汙染物列於其上,經常抽查。
提振公眾對食品安全信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從疏解公眾疑惑入手,政府要透明化監管標準,建立建全檢驗機制,一旦出現問題後,有關部門要勇於承擔,及時澄清。重塑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