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慶典時刻)國慶70周年閱兵展現中國軍隊「硬」實力
中新社北京10月1日電 題:國慶70周年閱兵展現中國軍隊「硬」實力
作者 郭超凱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10月1日在北京舉行。在這一歷史節點上,東風-41核飛彈、99A坦克、殲-20戰鬥機、巨浪-2飛彈等明星裝備驚豔亮相,既體現了中國軍隊「硬」實力,也展現了中國保衛和平的決心。
新:四成裝備首次亮相
數據顯示,此次閱兵有各型飛機160餘架、裝備580臺(套),是中國近幾次閱兵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所有受閱裝備均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40%為首次亮相。
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圖為受閱的反坦克飛彈方隊。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對比2017年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此次國慶閱兵有40餘型300多臺新裝備為首次參閱。具備射程遠、威力大等特點的YJ-18/18A飛彈;可進行空中受油,能夠實施遠程奔襲、大區域巡航和防區外打擊的轟-6N新型遠程戰略轟炸機,能適應南方水網、高原山區等地形的15式輕型坦克……這些首次亮相的裝備均受到外界「強勢圍觀」。
火箭軍某基地司令員趙秋領點評說,新裝首秀,是中國軍隊實施科技興軍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這些新裝備都是中國自主研發,信息化程度普遍較高,比較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國防科研自主創新能力。
全:涵蓋各主戰裝備
從陸上作戰模塊的99A坦克到無人作戰模塊的攻擊-2無人機,從防空反導模塊的紅旗-9B遠程地空飛彈到海上作戰模塊的YJ-18/18A飛彈……此次參閱的武器裝備涵蓋了諸軍兵種的主戰裝備,展示了現役國產主戰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參閱武器裝備數量多,規模之大、類型之全均創造歷史之最。
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圖為受閱的坦克方隊。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軍事專家潘新毛表示,這集中展示了70年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水平和軍隊建設的巨大變化,其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精尖武器裝備佔有相當比例。
分析指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軍隊武器裝備體系建設實現了整體跨越,包括航母、兩棲攻擊艦、大型驅逐艦、新一代戰鬥機、大型運輸機等「大國重器」實現零的突破,新型飛彈、無人作戰裝備、主戰坦克、武裝直升機等一大批骨幹裝備批量列裝部隊,基本建成要素齊全、功能完整的聯合作戰武器裝備體系,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自主研發的武器裝備發展道路。
強:聯合作戰能力提升
當天上午,由火箭軍和海軍7個裝備方隊、百餘臺型號不同的「大國重器」混編成戰略打擊模塊通過天安門廣場。據東風-26核常兼備飛彈方隊政委董祥林介紹,東風-26型飛彈已是第3次參加閱兵。前兩次都由火箭軍抽組而成,並沒有其他軍種參與。與海軍某型飛彈混編後,可實現火力打擊梯次銜接、精準度高、覆蓋面廣。如此配置,發揮出了諸軍兵種聯合火力打擊的效能。
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圖為接受檢閱的空中梯隊。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除戰略打擊模塊以外,這次閱兵的空中梯隊也強調聯合作戰理念。空中梯隊組成力量從陸海空三軍28個旅團級單位抽選34型飛機參閱,機型數量為歷史之最。12個空中梯隊有11個梯隊為混合編隊,梯隊銜接緊密,各軍種、各機型間聯合作戰和協同作戰能力凸顯。
「作戰要素一應俱全,彰顯了中國軍隊基於信息系統聯合作戰能力正大幅提升,信息主導、體系支撐、聯合制勝已成大勢。」火箭軍某基地政委張繼春說。
重:捍衛主權的國之重器
在當天的閱兵場上,備受關注的東風-41核飛彈方隊作為最後一個裝備方隊「壓軸登場」。首次公開亮相的東風-41洲際戰略核飛彈是中國戰略核力量的中流砥柱,是戰略制衡、戰略懾控、戰略決勝的重要力量。
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圖為受閱的東風-41核飛彈方隊。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分析指出,16枚東風-41新型戰略核飛彈亮相,成為這次閱兵的焦點,也彰顯了中國最先進最具有威懾力大國長劍的重要地位。
除東風-41之外,此次閱兵中出現的東風-17、巨浪-2等武器,以及再次現身的東風-26、東風-5B、東風-31AG等飛彈同樣備受關注。巨浪奔騰、東風浩蕩。從彈道飛彈到巡航飛彈,從常規飛彈到核飛彈,一型型奠定國家戰略安全基石的國之重器,已成為中國維護和平、捍衛和平的堅強盾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