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生育自由不僅包括不想生就不生,也包括自己想生就可以生

2021-01-09 伊人美美影評

關注伊人美美影評,每天一部好電影,再也不怕劇荒啦。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口生育率的話題長期佔據知乎,微博,頭條的熱榜。

到今年,又有「建議禁止單身女性凍卵」最近又有「離婚冷靜期30天」等政策性的提案,被廣泛解讀為保證人口生育率!似乎保生育率成了頭等大事。

我們的鄰居韓國 ,是世界上首個生育率跌破1的國家,也就是說平均每個韓國女性生育人數不足1人。

而一個正常的社會,人口生育率必須為為2以上,才能保證這個社會的自然更替和繁衍。

生育率不足1,表示韓國人口每一代會呈現指數級快速下降,如果不採取措施,韓國可能會因為人口問題從世界上消失。

如今我國的人口生育率也被廣泛關注,如何提升女性生育意願,成為了全世界的頭等大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韓國最近播出了一部電視劇,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因為題材狂打一星,有人覺得繁衍是責任,必須五星好評!

這部劇就是《Oh My Baby》,老規矩,先上海報

這部劇可以說非常貼近現實生活了,連女主角都選了1981年出生的女神張娜拉,今年剛好39歲,正是劇中女主角的年齡。

她飾演的張夏俐,是一位大型雜誌社副主編,策劃母嬰類內容。

雖然策劃的是母嬰類的內容,但是她卻跟母嬰一點都沾不上邊。

空窗10年,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中,少了家庭的羈絆,職場路順風順水。

她並不著急結婚生子,她打算冷凍卵子,等日後遇到良人再考慮結婚生子的事

但是,沒有孩子這件事,卻開始影響她職業發展。

領導說:就算育兒雜誌的總編空出來,也不可能讓一位沒有孩子的女性來擔任!

領導考慮讓她調到別的部門。那不就是從頭開始了嗎!

更讓她感覺到恐怖的是,自己已經錯過了凍結卵子的最佳時間:

醫生說:

您自然懷孕的概率不到7%

40 歲時自然懷孕概率是 5%

試管手術過了 43 歲,就不到 10% 的成功率

這個年紀很難採集到的健康的卵子,應該20 30歲的時候凍結才對。

醫生的話,如五雷轟頂,張夏俐瞬間慌了。

她可以接受不結婚,但是實在無法接受不能當媽媽!這是她從小的願望。

之所以選擇在母嬰雜誌當編輯,也是對這個領域的熱愛!

不行,我一定要儘快當上媽媽!

作為一名母嬰雜誌的副主編,育兒知識一籮筐,錢也積累的足夠多了,又有愛心,可謂萬事俱備,只缺小蝌蚪。

沒有男人,她一個人也生不出來啊!

可惜在戀愛方面,她完全沒有工作中那麼精明,在她看來「戀愛和結婚都太難了!」

為了儘快找到男人,實現自己當媽媽的理想,她開始採取行動:

拜託親戚朋友幫忙介紹相親對象

自告奮勇在表妹婚禮上表演節目,讓未婚男注意到自己。

效果很快就出來了,好多相親的對象,可是張夏俐來者不拒的勢頭,把別人都嚇壞了!

相親對象有過短暫婚史,她也不介意。

但言語中透露出「想趕快生小孩」的念頭。

對方說:不著急啊,只要有錢,60 都還能生小孩,你看人家川普不就是這樣麼。

看看她怎麼回答的:

結果就是:男人是一個個都被嚇跑了。

經歷了多次絕望的相親之後,她決定:

不結婚了,自己一人生,一人養。

於是她開始了老媽媽找蝌蚪!

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去哪裡找小蝌蚪呢?

張夏俐在網上找了一個「捐精者」,自稱韓國大學在校生,180身高,148的IQ。

看起來是個不錯的小蝌蚪來源哦!

說是捐,其實是要錢的1000萬韓元,還色眯眯的推薦「自然受孕」的方式!

這是要騙財騙色啊!一臉的色相!張夏俐一聽,正生氣呢。更倒黴的是馬上就來了。

周圍一下子來了很多警察,兩人就沒抓了,他們涉嫌非法交易精子!

更讓她感到崩潰的是,警察一句:大嬸,你也跟我們走一趟吧。大嬸??簡直想原地爆炸。

倒黴的事一件接一件,自己不但被就警察抓了,還沒媒體報導了。

於是周圍的親朋好友,都知道了他的打算,「單身生育」朋友們基本保持支持或者不會反對的態度。

可老一輩的親戚就炸了鍋了!

先是母親震怒:你知道一個人養活孩子有多累嗎?你瘋了吧!沒人會理解你,還會說你壞話!

可是張夏俐反駁道:媽媽也沒有老公,把我養的很多好。反而是因為爸爸才難受!

張夏俐覺得獨自把自己養大母親,特別偉大,母親是英雄般的人物

母親則知道單身媽媽的卑微,不想女兒重複自己的老路。

而她之所以會擁有「一個人也能養好小孩」的自信,恰恰是來自於母親。

既然無法通過購買的方式獲得,那麼就走「捐贈」的道路吧。

身邊有三個男子,入了她的法眼:

青梅竹馬醫生、獨身主義男子、年輕的後輩同事。

三人各有優缺點,劇中也加入了很多感情的戲,留給大家自己探索。

正如開頭說的,由於這部劇題材展現的即將超齡女性,迫切想要一個孩子的題材,在影評中被狂打一星,主流的觀點是將39歲沒結婚的女孩子,描繪成人生loser的形象。

在一個文明社會裡,女性應該擁有生育的自由

這個自由即包括,不受別人脅迫去生孩子

也應該包括:在自己願意生的時候,不應該被旁人指責。

當這些人指責劇中張夏俐成為媽媽的渴望時

在我看來跟身邊逼婚逼育,將女性當做繁衍工具的人,沒有任何區別。

平等的前提是互相尊重。

相關焦點

  • 德國生育福利很好,生個孩子獎勵幾十萬,為何還是很多人不願生?
    在每一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生娃是為了養兒防老,有的人只是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的完整,有的人又是為了維護家庭關係等等。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喜歡生娃的趨勢也在逐步上漲。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壓力太大,寶寶出生之後你肩上的負擔就更重了,從小開始要負責吃喝拉撒,還要將他教育好,操心他的學業,防止他不被坑蒙拐騙,總之生了娃之後都得圍繞著娃轉,這些都不只是錢的問題,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 以前抓計生還拼命生,現在開放二胎,為什麼卻不想生了
    這幾年新生兒的出生率並沒有大幅度提升,對待生二胎這件事,大部分人顯然並不熱衷。那麼到底現階段大部分夫婦只願意生一個孩子。以往的人重男輕女以往的很多家庭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思想。以往結婚早之前很多的很多人多半是早婚,所以他們的生育時間較長,加上沒有什麼靠譜的避孕手段,因此生的孩子,肯定不止一個。而現代人多半奉行晚婚晚育,有的甚至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生育年齡了,不想冒著成為高齡產婦的風險,所以對待二胎並不沒有太多的想法,即便是有了想法,也是心有餘力不足。'
  • 到底生不生二胎?大多數「雙獨」小夫妻說不
    胡婷的丈夫開了一家公司,她自己在事業單位上班,小兩口年收入超過30萬元。雙方的老人都贊成他們多生一個,並且爭著來幫胡婷帶孩子。同樣,當教師的俞豔現在正懷著第一個孩子,她已經打算好了,在頭個孩子滿3歲之後,就交給母親撫養,自己則要再次懷孕。「一個小孩太寂寞,如果有個伴,孩子不僅有人玩,而且也會懂事點。」俞豔這麼認為。
  • 為啥以前計劃生育都搶著生,現在鼓勵生二胎都不生了?答案很現實
    以前重男輕女現象普遍嚴重,生女兒的家庭會拼男孩,現在這種情況很少見以前的人搶著生孩子,現在人害怕生多孩子,其實是有道理的。像以前,重男輕女的現象普遍嚴重,如果一個家庭生不出男孩兒,是會被周圍人說成快要「斷子絕孫」了,這種語言攻擊對人的傷害是很大的。所以,只有女兒的家庭會冒險生男孩。
  • 上半年江蘇新生嬰兒同比減少5.6萬人,「不想生」「生不出」困境...
    專家認為,一是年輕人該生的不生、少生、晚生,使少年兒童的人口數量和比重減少,老年人口的數量和比重相對增加。二是老年人口壽命延長,使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加速了人口老齡化。人口年齡結構失衡將給老年醫療、護理、老年病康復帶來巨大壓力。那麼,年輕育齡人群生個孩子的壓力有多大?
  • 韓國出臺鼓勵生育政策,能改變年輕人不想生娃的現狀嗎?
    如果企業提供的育兒假超過1年,則可以享受稅收優惠。5.鼓勵多子女,政府正在擬定計劃,對貧困家庭和多子女家庭提供全額大學學費資助,而多子女的標準或將從3個孩子變為2個,且租房也會給予優先考慮。022018年韓國生育率僅為0.98,官員在召開記者會時回答,這種狀況原因有二:已婚夫婦不想生育,願意單身的人口增加。
  • 韓國每月30萬韓元重獎生孩子,你生不生?
    其實,生不生孩子不只與「錢」有關,還與信心有關。中國文化中有強烈的利他主義色彩,父母會為孩子的一生著想。即便孩子可由「國家養大」,但如果下一代不能處於公平的競爭環境,缺少向上的機會,人們的生育意願仍然會大受影響。
  • 德國老齡化嚴重,生孩子獎勵也豐厚,為什麼當地人卻不想生?
    為此德國政府為了提高人均生育率,推出了《聯邦養育津貼法》,再加上長期不斷出臺的各種育兒福利政策,據推算,德國家庭生一個孩子,國家獎勵8萬歐元(人民幣60萬左右),嬰兒的尿不溼、奶粉、醫療都有國家承擔,而且生育的婦女可以拿到兩年的基本工資。這是多麼優惠的條件,在德國生孩子也能致富,生兩個娃就一百多萬呀,這是多少人渴望的事啊。
  • 生男?生女? 賈靜雯:夢見自己生了小貓咪
    生女?賈靜雯:夢見自己生了小貓咪 2005年01月04日 09:37  網易娛樂    何潤東與賈靜雯兩位好朋友賈靜雯語帶玄機:一個禮拜前,夢見自己生了小貓咪,夢中不久,她又生了一個小男娃,之後,賈靜雯又夢見生了一對雙胞胎的小女孩,小女孩還剪個中國娃子髮型。究竟是男是女,或是樂透名牌號碼,賈靜雯笑說:留給大家去猜羅!
  • 「雙獨」家庭允許生二胎 生還是不生仍是個問題
    因為北京市今年定的目標是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為7%,可是現在初步核算後只有百分之六點多,於是有關部門就想出一招,把年終獎提前發,以拉動收入增幅。對此,有企業表示:「大部分員工年終獎都是與考核績效掛鈎的,現在才11月,今年該幹的活兒都還沒有幹完,績效考核的成績都還沒有出來,就讓我們核算年終獎,一頭霧水。」⑧8 河南省二胎政策鬆動,將允許「雙獨」家庭生二胎。
  • 這個國家生娃獎勵60萬,明明有這好事,他們卻不想生
    在孩子出生後,父母可以享受育兒假期,還可以向政府申請補貼。對於孩子的生育和保險、兒童建房補助等統一也都是由國家負擔。 這樣看來在德國生孩子似乎是一件令人心動的事,但是在本地人眼中這些補貼他們並不當做一種撿漏,反而不便於生孩子,對於移居進去的土耳其居民來說,這對於他們是莫大的好事,有越來越多的人進行移民。
  • 海南二胎新政策受捧 獨生子女更想生二胎
    海南的市民們究竟對「單獨二胎」政策的即將開放有何反應,有了生育選擇權之後,是選擇「生還是不生」?11月19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生還是不生?記者街頭調查  記者隨機採訪了10名年齡在二三十歲的女性市民。有五位表示,以後想生二胎;有三位表示,以後不想生二胎。另外,還有兩位市民處於「想生又不想生」的糾結狀態。
  • 玉皇大帝生了七個女兒,為什麼不生兒子?
    等當上神仙之後,他們就可以長生不老,還能獲得凡人的香火供奉。 在接受凡人的供奉之後,神仙也是要為凡人辦事的,他們都有負責具體的工作範疇,可謂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要是神仙之間再相互戀愛生子,那他們生下來的孩子不還是神仙嗎?神仙變多了,但是天地之間的資源是有限的,沒那麼崗位安置他們,管理起來也麻煩。再說了,神仙生神仙,神仙又很難消失,這讓辛苦修仙的凡人情何以堪?
  • 41歲秦嵐霸氣回應「子宮自由」:我生不生孩子,關你什麼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們真的沒必要、也沒權力去過度幹涉或評價別人的選擇。生不生孩子,是別人的自由如今,無論是女明星還是普通女性,到了三四十歲如果還是單身,哪怕她們事業有成,依然會被人質疑不結婚不生育就是個不完整、不負責任的女人。
  • 網友沸騰了:你敢生嗎?
    、不想生,而是不敢生,生不起,養不起,更教育不起。現在的住房、教育、醫療、食品蔬菜等價格等高居不下,孩子撫養成本高昂,教育成本更高,年輕人收入又不高,養活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更別說生孩子了,生得起,養不起,更教育不起。  況且,生不生孩子、結不結婚,都應該是一項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的權利,而不應該是一項每個人必須要做的義務。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應該擁有生育、婚姻自由這本就該所有人擁有的基本權利。
  • 出生率不斷下滑,是不願生還是不敢生?
    出生率不斷下滑,是不願生還是不敢生?推薦語: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全年新生兒數量1723萬;2018年全國全年新生兒數量1523萬;2019年全國全年新生兒數量1465萬,中國人口出生率嚴重下滑,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 中國人為何生的少、不想生
    它指的是,假設一個育齡女性在每個年齡生育的概率正好是當年該年齡所有婦女生育的比例,這名女性一生將累積生育的數量。雖然聽起來有點學術,但可以大致理解為每個女性平均生育孩子的數量。但這兩年出生人口中,有相當部分是全面二孩釋放的堆積生育。比如,2017年出生的二孩比一孩還要多22%。但由於生二孩的一定是生過一孩的,而且根據目前的生育意願,生育一孩的女性中,實際生育二孩的恐怕50%都不到。所以,在育齡女性年齡結構和生育行為相對穩定的自然情況下,二孩數量應該大大少於一孩。
  • 生娃領錢指南,你的生育津貼可以領多少錢?
    最近不少準爸爸準媽媽都在後臺向小白鴿諮詢關於生育險報銷的問題:生育險到底有哪些可以報銷呢?生育險報銷的條件是什麼呢?為什麼別人生孩子還可以領錢呢?產假工資是如何算的呢?······關於生育險的問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也有提到過→有了生育險還需不需要買保險?(戳往期連結查看)生育險的待遇主要包括兩項,第一、報銷醫療費用,除了自費藥外,生育險範圍內用藥及手術費由醫保承擔,按具體住院費報銷;第二、發放生育津貼。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生孩子了?網友:你生一個試試!
    而關於解決生育率下降的問題,馬專家給出的方案則更是簡單粗暴,只需放開生育,讓年輕人隨心所欲的去生。首先,60歲前退休是一種浪費?我們並不知道馬專家是如何得出這樣一條結論的。如果是像馬專家這樣,工作就是喝著茶看著報,整天胡吹瞎侃的話,我想哪怕是工作到80歲也是沒有問題的。
  • 生娃需要勇氣,放棄生娃同樣需要勇氣
    文/母嬰期刊女人的一生確實很難,尤其在男權社會下,女性雖然可以像男人一樣打拼,仍然難逃生育的束縛。沒有生育的女人,往往被人視為異類。甚至結婚多年,不願意早生娃的女人,也會被鄰裡親友說三道四。瑞軒媽媽:突然查了剖宮產術後的風險,意識到一個女性從懷孕開始,就要經受各種不適,包括噁心、嘔吐、厭食、水腫、你笨一重,無法平躺、呼吸困難、產檢,再經歷生娃疼痛,產後還要經歷各種風險,排惡露,子宮復舊不全,切口癒合不良……一點點把娃撫養長大,每個媽媽都要經歷。還要請老人幫忙帶娃,養兒方知父母恩,儘可能多陪伴老人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