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市建局欲改建新加坡華人女子學校舊校舍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月30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近日,為配合新加坡政府重新打造烏節路的計劃,新加坡市區重建局有意保留新加坡女子學校舊校舍位於翡翠山路的三棟建築,並改建為文化和生活時尚用途設施。

新加坡女子學校(早期稱新加坡華人女子學校)始建於1899年,由華人知識分子創辦,旨在推動華人女子教育。1926年,位於翡翠山的校舍正式投入運作。1994年學校搬遷到杜尼安路(Dunearn Road)新址後,舊校舍一直保留至今,目前由國際學校採士華國際學校(Chatsworth International School)使用。

新加坡市建局表示,經過研究,市建局決定保留舊校舍三棟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包括1925年建的主要大樓、1930年建的校長樓(Principal's House)以及1956年建的宋旺相樓。這三棟樓的建築風格反映了不同時代的風貌,具有歷史價值。

由於地段靠近著名商業街烏節路的主要交界處,市建局計劃在該地段增添新的文化與生活時尚設施,讓更多人欣賞到老建築的獨特風格。當局表示,將與相關機構探討發展具體計劃,也會考慮新加坡女子學校校友的意見。(胡潔梅)

相關焦點

  • 「新加坡的世界文化」新舊得以交匯的「新加坡美術館」
    新加坡美術館位於新加坡勿拉士巴沙路(Bras Basah Road),其館址的前身是由百多年歷史的舊校舍聖約瑟書院改建而成的。美術館佔地1萬平方公尺,展覽廳總佔地2500平方公尺,可以容納400件藝術品。新加坡美術館是一座專注於東南亞當代藝術的博物館。
  • 新加坡留學| SM1對口學校介紹--新加坡海星中學
    新加坡海星中學、丹絨加東女校和新民中學是陝西省SM1項目的對口學校,隨著考試時間的臨近,很多家長都在問小文這三所學校的情況。那麼,今天小文先來介紹新加坡海星中學。學校介紹新加坡海星中學於1958年由孫光漢修士創辦,是一所旨在培養紳士、學者和運動員的男校。建校初期,學校還沒有自己的校舍,教室也少得可憐,經過60年的艱苦奮鬥,從當初的「一所沒有校園的學校」發展到如今成為一所擁有多間教室和校舍,在新加坡排名前三十的好中學。
  • 新加坡華人的宗教信仰
    新加坡華人是指出生在或移民到新加坡、並持有新加坡公民權或居留權的中國人,也稱「新加坡華裔」或「華裔新加坡人」。2010 年,新加坡華人佔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4.1%,即4 個新加坡人中差不多就有3 個是華人,是新加坡人口中最大的族群。
  • 新加坡的這些美食餐廳,也是情侶喜愛的約會地點!
    讚美廣場:舊教堂改建而來的浪漫地讚美廣場的前身曾經是19世紀中葉修建的一座耶穌聖嬰修道院,之後有法國修女在修道院創立了教會學校並收留孤兒。1904年修道院由新加坡神職人員募捐擴建。擴建後的教堂為哥德式風格,入口由5個扶壁拱門組成,648根高大的科林斯式廊柱均雕刻有花鳥圖紋,頗為精美。
  • 成立於1996年的新加坡美術館 是東南亞最先具備國際標準的博物館
    新加坡美術館位於新加坡勿拉士巴沙路,其館址的前身是由百多年歷史的舊校舍聖約瑟書院改建而成的。美術館佔地1萬平方公尺,展覽廳總佔地2500平方公尺,可以容納400件藝術品。其展覽規模、全天候與視像畫廊現代設備,在東南亞首屈一指。
  • 新加坡華人,還有「中國心」嗎?透視新加坡華人認同的百年嬗變
    南洋各埠的華人及中國閩粵兩省的華商與華工大量湧入。來到新加坡的華人雖心向中國故土,但還鄉者卻少之又少。新加坡華人官方報紙《叻報》稱「視觀每年華人進口冊,為數如是之多,言歸者恐不及百分之一,足知異鄉留戀者大不乏人」。可見,居住日久,華人族群逐漸產生了對新加坡的屬地認同。在1819年之前,南洋華人是持大清帝國護照的僑胞,他們的身份認同,毫無疑問是中國。
  • 「新加坡的世界文化」新舊得以交匯的「新加坡美術館」
    新加坡美術館位於新加坡勿拉士巴沙路(Bras Basah Road),其館址的前身是由百多年歷史的舊校舍聖約瑟書院改建而成的。美術館佔地1萬平方公尺,展覽廳總佔地2500平方公尺,可以容納400件藝術品。新加坡美術館是一座專注於東南亞當代藝術的博物館。
  • 女子街頭熱心幫「新加坡華人」兌換外幣被騙1000元
    ▲李女士因這張500元外幣被騙1000元人民幣「求助」:兩名「新加坡華人」街頭問路26日晚7時許,成都天府三街的街頭,李女士被兩名自稱新加坡華人的女子攔住了。「你好,外商協會怎麼走啊?」李女士並未聽過這個機構,回答「不知道」。
  • 景色獨秀的新加坡
    景點地址: 507707,新加坡樟宜路上段北1000綜合評分: 3.0營業時間: 9:30-17:00(周一至周日)土生華人博物館在這家博物館,你可以探尋新加坡作為曾經的殖民地所蘊含的豐富、多元的歷史、傳統和文化,了解新加坡、馬六甲以及檳城的海峽先民與東南亞其他地區的密切往來以及生活面貌。
  • 新加坡的華人美食,緣何在中國本土難覓蹤跡
    到了1819年1月英國的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初登新加坡島時,這個島上「約有150個漁民和海盜,幾間簡陋的茅舍,其中大約有三十個華人」, 這些華人沿著新加坡河岸聚居,將荒地開闢為甘蜜園,成為日後拓殖新加坡的先聲。新加坡的萊佛士紀念碑不過,早期的華人移民以男性佔絕對多數。
  • 新加坡科研人員欲建數碼博物館再現土生華人生活
    中新網9月5日電 土生華人是東南亞地區的特有族群,富有傳統色彩的土生華人歷史文物,引起新加坡一群科研人員的濃厚興趣,他們想要藉助先進的媒體科技,建立一個虛擬的土生華人數碼博物館。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在過去1年裡,韓籍研究工程師宋美慧多次造訪新加坡土生華人協會以及新加坡國家文物局旗下的博物館,四處「挖掘」土生華人的生活寫照及文物圖片。  有趣的是,宋美慧想研究的不是文物細緻精美的花紋圖案,而是如何將一件件歷史文物,「克隆」到電腦內,創建一棟立體的「數碼博物館」。
  • 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為何有四種官方語言?
    這樣,新加坡境內三大主體民族在新加坡開埠之初就已陸續聚齊,三種語言大類也在新加坡的土地上使用起來。20世紀30年代前,由於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繁榮,許多華人勞工會前往新加坡謀生,極大提升了該地華人人口比例。到1957年左右,當地華人已經佔總人口數的75.4%。
  • 如果想了解更為豐富的新加坡歷史,建議你去新加坡的這些博物館!
    直到1993年,新加城美術館、亞洲文明博物館和新加坡歷史博物館這三部分才真正獨立。新的歷史博物館通過保存、收藏、陳列與釋譯新加坡多元種族文化和歷史發展資料與文物,來提高國民對新加坡歷史的認識。現在的新加坡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分為新加坡社會、政治、經濟、社區與文化史5大類。
  • 新加坡導演陳藝哲:用電影呼籲對華人文化的重視
    新加坡導演陳藝哲:用電影呼籲對華人文化的重視新華社太原10月14日電(記者王皓)在此間進行的第3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新加坡導演陳藝哲攜作品《熱帶雨》亮相,希望通過電影去傳承華人文化。「雖然我從小接受西方的教育,但是內心又非常崇尚儒家文化,可能是因為骨子裡流著華人的血液。」他坦言道。「80後」導演陳藝哲出生於新加坡,先後就讀於新加坡的電影學校與英國國立電影電視學院,首部長片作品《爸媽不在家》2013年於坎城電影節首映並奪得金攝影機獎,隨後又陸續獲得包括倫敦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等40餘個國際獎項。
  • 海外潮語:新加坡華人姓氏拼寫
    新加坡的華人大多數都有華文名字。但是對於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來說,不管「聽說」還是「讀寫」都是非常困擾的。
  • 新加坡留學| SM1對口學校介紹--新加坡海星中學
    新加坡海星中學、丹絨加東女校和新民中學是陝西省SM1項目的對口學校,隨著考試時間的臨近,很多家長都在問小文這三所學校的情況。那麼,今天小文先來介紹新加坡海星中學。學校介紹新加坡海星中學於1958年由孫光漢修士創辦,是一所旨在培養紳士、學者和運動員的男校。建校初期,學校還沒有自己的校舍,教室也少得可憐,經過60年的艱苦奮鬥,從當初的「一所沒有校園的學校」發展到如今成為一所擁有多間教室和校舍,在新加坡排名前三十的好中學。
  • "抱腿"美國、關停華文學校,華人居多的新加坡為何親近美國
    如果您站在新加坡人的角度,或許就會對新加坡的親美政策會有更深的理解。  新加坡是海峽華人的國家   中國人在新加坡發展的歷史悠久,宋元時期就不斷有中國人前往新加坡。經過數百年的融合,馬來地區的華人發展出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被稱為海峽華人。
  • 馬來半島南端的「文化孤兒」—被剪斷「中華」臍帶的新加坡華人
    新加坡—東南亞唯一一個華人佔多數且執政的國家在東南亞國家,雖然華人的總人口超過3000萬,並且有著極高的經濟地位,但是,真正由華人當家做主,並且擁有政治地位的國家只有新加坡。據2019年統計,新加坡的華人佔新加坡人口的74.4%,分成近10個不同的籍貫。
  • 華人佔新加坡人口74%,為何李光耀拒絕將華語定為新加坡國語?
    如今除了中國人之外,越來越多的種族開始接觸漢語,甚至還成為某些國家的通用語言,比方說新加坡。記得在百度上有這樣的一個詞條,」新加坡可以說中文嗎?"從這個詞條當中也能夠感受的到,新加坡居民對漢語的了解程度之高。其實在新加坡,有將近75%的人是華人,就連這個國家的開國首腦李光耀也是中國人。
  • 路遇「新加坡華人」求助兌換外幣 成都女子1000元換個教訓
    遇到倆「外國人」兩名「新加坡華人」,希望幫忙換錢26日19時許,成都天府三街的街頭,李女士被兩名自稱新加坡華人的女子攔住了。「你好,外商協會怎麼走啊?」李女士並未聽過這個機構,回答「不知道」。接著,對方又求助李女士,是否可以幫忙在地圖上查一查。「你們自己不可以導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