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實地周詳考察及徵詢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和中國社會藝術協會意見後,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8月11日授權正式發文,認定海豐為「中國彩色寶石之都」。相關文件及稱號牌匾前天送達海豐。
認定文件中提到,海豐彩寶之路已有30年,其產業是該縣五大支柱產業之一。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經實地考察經營場所、加工企業、原材料交易市場等後,考察團成員一致認為海豐基本達到了「中國彩色寶石之都」條件。
世界七成水晶飾品在可塘加工,香港金銀首飾「十有其二」產自梅隴
據介紹,「彩色寶石」是個大概念,其產品包含紅寶石、藍寶石、玉石、碧璽、珍珠、瑪瑙、水晶等天然礦物寶石和有機寶石首飾;與寶石緊密相關的金銀鑲嵌首飾和獨立存在的多種形式的黃金首飾;以及仿真寶石首飾和工藝品等。海豐業內將其簡稱為「彩寶」。
海豐「彩寶」產銷市場主要分為三大塊:以可塘鎮為基地的珠寶產業園和廣東可塘珠寶交易市場,主要從事彩色寶石加工和交易;以梅隴鎮為中心的黃金首飾中心,主要從事首飾加工和銷售;以海豐縣城為中心的海豐東維亞國際珠寶廣場,主要從事商品銷售和集聚。
據初步統計,2014年該縣珠寶首飾業銷售量超過5億件,貨品銷售總額295億元(包括產品加工料值和商品流通銷售額),其中本地彩寶加工產值125億元。以加工彩色寶石為龍頭的可塘鎮,彩色珠寶加工總量就達5萬多噸,其中水晶產品佔全世界加工總量的70%以上,也就是說全世界的水晶飾品絕大部分產自海豐縣;以黃金首飾為龍頭的梅隴鎮,2013年黃金首飾加工總量為240噸。按業內人士估測,香港每十件金銀首飾中,就有兩件出自梅隴鎮。這在我國可以說是無人比肩,甚至可以說,放眼世界彩寶行業,「海豐彩寶」佔有一席之地。
30年蛻變:從家庭作坊到國內彩寶購銷中心
據業內人士介紹,海豐珠寶的初始模式為家庭作坊開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因為與「港澳」和廣州、深圳較近,有海豐人去那裡打工學藝。在此過程,有人想到了海豐人工、土地便宜等優勢,遂回鄉辦起了寶石作坊。
廣東可塘彩寶交易市場總經理王瑞寶1996年在可塘鎮辦起第一個珠寶加工作坊,面積僅有幾十平方米。現在他經營的可塘彩寶交易市場總面積 為18萬平方米。
1996年從四川廣安來到海豐縣的錢可川從最底層的彩寶切粒工做起,一天八塊錢工資。2004年錢可川自己辦了一家寶石加工小作坊,開始當老闆。此後他隨著海豐彩寶發展的一個個契機,事業日益發展,短短十幾年,他的資產已經過億元。
「中國彩色寶石之都」正是由一個個王瑞寶、錢可川發展起來的。
目前,海豐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內彩寶購銷中心。除個別彩色寶石原產地,國內彩寶商人大多數都到海豐加工和購買彩寶;國外商人來中國採購彩寶,基本上也是到海豐來。適宜的彩寶生態,吸引了美國、新加坡、印尼、臺灣、香港、巴西、南非、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客商前來海豐投資辦廠、採購和銷售。這種以海豐縣為全國彩色寶石生產加工、批發銷售為中心、自然形成的大市場,已經引導中國彩寶市場多年。到目前為止,全縣現有珠寶金銀首飾企業4800多家,從業人員10多萬人。
戰略部署和平臺建設助力「海豐彩寶」珠光寶氣
去年10月,「中國·海豐首屆珠寶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彰顯了海豐黨政對「彩寶」這一支柱產業的重視。據了解,在獲授「中國彩色寶石之都」過程中,海豐已為「彩寶」業穩健、大氣、潮流以及更趨國際化備足了功課,明確了推進「七大部署」,完善「六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戰略。
「七大部署」包括加快建設已規劃的珠寶工貿城項目、可塘長橋工業區和梅隴天星湖金銀首飾工業區的開發建設;實施優惠政策扶持企業自主創新戰略;與汕頭海關駐海城辦事處密切溝通,改善通關環境;投資2億元啟動建設附城110千伏室內變電站,確保彩寶之都和隨之帶動的旅遊等產業的電力需求;推進投資近2000萬元的海豐縣青年水廠改擴建工程,為彩寶之都和全縣的建設、發展提高強大供水保障;佔地2.2萬平方米、日處理2.5萬噸、總投資6900萬元的可塘鎮汙水處理廠,今年7月已完成主體工程,預計10月將投入使用,以解決彩寶加工的汙水處理問題等。
「六大公共服務平臺」 包括與廣東創造互動電子商務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市東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可塘鎮珠寶產業電子商務與信息網絡服務平臺;與汕尾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綜合技術服務中心合作設立了可塘珠寶市場建設珠寶質量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和珠寶市場珠寶鑑定中心等。旨在完善研發設計、質量檢測、人才培訓、信息諮詢、展銷物流、融資服務,助力「中國彩寶之都」企穩腳跟,更加珠光寶氣及與國際接軌。(汕尾日報記者 洪笳榮 通訊員 餘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