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

2020-12-15 中原新聞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75周年。那些戰爭中的受害者或許還健在,那些曾經使用過毒氣彈的地點或許還能找尋到殘留痕跡。時不我待,希望能與中國歷史學者共同開展實證性歷史調研與合作,共同去挖掘、記錄真實的歷史,一起打下『中日友好、中日不再戰』的基礎。」日本明治學院大學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松野誠也日前說。

與中國專家一起進行與二戰歷史相關的實地調研是松野的夙願。松野常年致力於侵華日軍毒氣戰領域的相關研究。2019年8月,松野在日本《世界》雜誌上發表論文,對侵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首次使用致死性糜爛毒劑的「黃彈」進行了詳細介紹與分析。2020年8月8日,松野撰寫的中文版論文——《日本陸軍迫擊第五大隊〈戰鬥詳報〉所示毒氣戰之實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抗日戰爭研究》雜誌上發表。論文用近3萬字對侵華日軍迫擊第五大隊的編制、裝備、可強烈刺激呼吸器官的「紅彈」使用情況做出了全面的考證,並附帶了各種詳細的圖片、圖表、武器彈藥結構圖、剖面圖等。

「這次自己的論文全文能用中文形式在中國抗日研究領域的頂級學術期刊中發表,深感榮幸。希望以此為契機深化日中史學界的實證調研合作。」松野說。

「由於侵華日軍在化武作戰方面推行有特殊的隱蔽政策,加之戰敗投降時銷毀大批相關資料,導致中國對侵華日軍化武研究領域史料發掘困難。松野論文中所使用的史料是近年來發現的體量較大、內容完整、真實性也已經得到證實的學術價值極高的新史料。其中提到的日軍在華中等地區實施毒氣戰是既往研究甚少涉及的。因此,該史料不僅可以極大改善日本生化武器問題研究,也將對日本侵華史、日中戰爭史等相關問題研究提供助益,學術意義深遠。」《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副總編高瑩瑩高度肯定了該論文的研究意義。

日本明治學院大學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石田隆至與松野長期合作共同研究抗日戰爭歷史。他說:「此次發表的論文不僅對史學界意義重大,對現在的日中關係也有很大的啟迪。例如,戰爭中日軍是如何在明知違背國際法的情況下依然對中國抗日軍民使用了化學武器。從初期其內部慎重意見較多,到實戰試驗性使用,到上層接受一線部隊造成的既成事實,再到各地部隊配備及實戰的全面使用。松野誠也通過對大量史料的分析,得出侵華日軍『無責任體制』的歷史性教訓。這一『無責任體制』,在日本近代對外侵略戰爭中、外交政策中的作用及對戰後的影響,都需要進一步研究,警示當下。」

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教授張宏波告訴記者:「歷史教訓是慘痛的。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受害者及受害家庭造成的傷害及其影響,日本社會對這段歷史的理解把握程度,不僅直接影響到日本社會對這段歷史的認知及教育內容,也會影響日本對華感情輿論。加強實地調研,可收集到親歷者的證言及實物,也可以以口述及實物史料彌補檔案文字記錄的不足。同時通過對個人、對村落社會的具體實態的挖掘梳理,可以形成更全面、立體、生動的史實證據,對今後的歷史教育、和平教育也將發揮有益作用。希望中日學者共有這份緊迫感,今後加強合作實地調研,為形成更加完整的歷史記錄,也為中日互相理解的歷史認識及教育貢獻智慧。」

松野說:「雖然許多歷史文獻資料有限,但那些正式文書檔案中沒有的、民眾被化學武器傷害的實情,民眾口述的歷史等也是佐證日軍犯罪的重要證據。希望日中歷史學者、民間口述歷史研究者都能聯合起來,在戰爭親歷者日益減少的情況下,進一步採用多種有效方法去記錄真實歷史,防止歷史被風化。」

相關焦點

  • ...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
    新華社東京9月3日電通訊:「共同挖掘、記錄真實的歷史」——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新華社記者郭丹「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75周年。那些戰爭中的受害者或許還健在,那些曾經使用過毒氣彈的地點或許還能找尋到殘留痕跡。時不我待,希望能與中國歷史學者共同開展實證性歷史調研與合作,共同去挖掘、記錄真實的歷史,一起打下『中日友好、中日不再戰』的基礎。」日本明治學院大學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松野誠也日前說。與中國專家一起進行與二戰歷史相關的實地調研是松野的夙願。
  • 通訊:「共同挖掘、記錄真實的歷史」——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
    新華社東京9月3日電 通訊:「共同挖掘、記錄真實的歷史」——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新華社記者郭丹「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75周年。那些戰爭中的受害者或許還健在,那些曾經使用過毒氣彈的地點或許還能找尋到殘留痕跡。時不我待,希望能與中國歷史學者共同開展實證性歷史調研與合作,共同去挖掘、記錄真實的歷史,一起打下『中日友好、中日不再戰』的基礎。」日本明治學院大學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松野誠也日前說。與中國專家一起進行與二戰歷史相關的實地調研是松野的夙願。
  • 《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首發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徐勇、臧運祜總主編的《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日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近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該書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該書原系教育部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的研究成果;由中日兩國的三十七名學者歷時八年合作完成。
  • 中國發布丨又一部揭露日本侵華罪行的恢弘巨作《日本侵華戰爭軍事...
    中國網12月28日訊(記者 張豔玲)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為傳播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簡稱「抗戰館」)今日舉行《日本侵華戰爭軍事密檔·最高決策》新書發布暨出版座談會。
  • 日本侵華戰爭的親歷者長春口述歷史
    中新社長春5月30日電 (柴家權 李明姝 孫博妍)「戰爭只會給百姓帶來痛苦。」1941年出生的日本反戰作家岡木隆敏30日在中國長春如是說。當天,由偽滿皇宮博物院與日本「日中口述歷史文化研究會」共同舉辦的中日口述歷史研討會在長春召開,包括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的歷史親歷者、捍衛戰後日本和平憲法的學者以及日本侵華口述歷史研究者在內的各界人士回顧了日本侵華史實。岡木隆敏一家也是日本侵華戰爭的受害者。
  • 日本侵華戰爭遺孤:我是流著日本血液的中國人
    但宮崎慶文等人並未放棄,他們不顧年高體弱,頂著嚴寒酷暑在街頭向日本普通民眾講述日本侵華戰爭遺孤的遭遇,徵集到超過100萬個請願籤名,在日本全社會引發了強烈的反響和共鳴。經過長達6年多的不懈抗爭,日本政府終於針對歸國日本侵華戰爭遺孤制定了新的援助方案,並於2008年4月開始正式實施。
  • 日本侵華戰爭親歷者長春口述歷史 揭露戰爭真相
    日本侵華戰爭親歷者在長春口述歷史 肖寓隆 攝中新網長春9月13日電 (李彥國 郭佳)由「日中口述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和日本知名反戰人士組成的9人訪華演講團13日在吉林長春開啟了演講活動的序幕,他們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從多個角度還原、揭露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歷史真相。
  • 侵華戰爭時期,日本男人侵華時,日本女人在幹什麼?
    但就是這樣不起眼的一個島國,經過帝國主義份子的鼓動,和德國發動了世界大戰,更是將戰場擴及到亞洲的各個地區,當然,很多人僅僅知道很多日本的士兵特別的殘忍,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這場世界大戰中,很多的日本婦女也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侵華戰爭時期,日本男人侵華的時候,日本女性究竟在幹什麼? 在日本攻佔朝鮮半島之後,慢慢得開始觀察東北。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決策問題研究」開題...
    2020年11月1日,由臧運祜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決策問題研究」(19ZDA220)開題報告會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舉行。出席會議的國內專家學者及課題組成員近30人,部分京外人員以線上形式與會。
  • 日本侵華戰爭——歷史教科書無法抹去的一頁
    新華網天津5月5日電(記者孟華、胡浩)二戰結束後,日本右翼勢力一直企圖篡改歷史,美化侵略行徑。然而,充滿了暴行、殘殺的侵華戰爭已經刻在了歷史的銘碑上,真相永遠無法抹煞。  今年76歲的南京市民夏淑琴近來非常關注媒體新聞,她對於日本一些人否認歷史的行為感到非常氣憤。
  • 日本人發出「控訴」,侵華的國家有很多,為何中國只記得日本?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中間留下過輝煌萬國朝賀,也留下過血淚八國侵華,但每一個中國都不能忘記的就是日本侵華戰爭。確實如日本一些學者所說,中國人記「近仇」。日本地理位置離中國近,日本侵華也是最近的一次大規模戰爭。
  • 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日本兵108聯隊士兵照片冊
    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日本兵108聯隊士兵照片冊。1937年8月31日,日軍大本營撤銷中國駐屯軍番號,編成華北方面軍,以寺內壽一大將為司令官,轄第1軍和第2軍,直轄第5師團(坂垣徵四郎)、第109師團、中國駐屯混成第11旅團(鈴木重康)、臨時航空兵團。
  • 日本侵華戰爭遺孤:中國養父母視我為掌上明珠
    「可以代表幾千名侵華戰爭遺孤,通過歌聲向全中國人民說句心裡話—表達對中國政府、人民以及養父母的無限感激之情,是我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松田桂子對記者說,「難忘中國親人的養育恩情。」  松田清楚地記得,養父母視自己為掌上明珠  松田桂子是一名日本侵華戰爭遺孤,今年75歲。她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孤身一人作為開拓團成員,前往中國東北地區。
  • 日本人發出「控訴」,侵華的國家有很多,為何中國只記得日本?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中間留下過輝煌萬國朝賀,也留下過血淚八國侵華,但每一個中國都不能忘記的就是日本侵華戰爭。確實如日本一些學者所說,中國人記「近仇」。日本地理位置離中國近,日本侵華也是最近的一次大規模戰爭。
  • 日本最有良心的皇族,反對日軍發動侵華戰爭,晚年向中國人民道歉
    1853年,美國仗著船堅炮利率領艦隊闖進江戶,要求與日本天皇建立外交關係,開展貿易,歷史上稱之為黑船事件,日本天皇不得已與美國籤訂了《日美親善條約》,德川幕府成為了日本口誅討伐的對象
  • 吉林省檔案館館藏日本侵華檔案學術研討會舉行
    人民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劉文波)7月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吉林省檔案館聯合承辦的「吉林省檔案館藏日本侵華檔案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長春等地的5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
  • 侵華戰爭日本親歷者後代來南京向大屠殺倖存者道歉
    原標題:侵華戰爭親歷者後代來寧 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鞠躬道歉 侵華戰爭親歷者後代來寧 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鞠躬道歉 第F3版:核心報導 首屆南京青少年國際科學博覽會來啦
  • 日本學者:《波茨坦公告》明確釣魚島是中國領土
    人民網8月27日電 由日本學者田中信幸所著的《一道背負:日本父子的侵華戰爭責任對話》日前由人民日報出版社付印。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為其題序。此書作者從一個兒子的角度,帶我們走進了曾參加侵華日軍的其父內心世界。父子倆的心靈掙扎與救贖,引出一本不為人知的戰時日記和300多封信件,從一個側面還原了日本侵華歷史。
  • 日本學者的中國史研究(下)
    近代以來的兩次中日戰爭,對日本的中國史研究而言是一種考驗。從被軍國主義裹挾,到戰敗導致的學術體系崩潰,再到後來的反省、重建、突破,日本學者對中國的思考,正進入新的階段。  被軍國主義裹挾的中國史研究  學術不可能與政治毫無關聯。
  • 侵華戰爭時期,日本國內的報紙廣播是如何報導的?
    自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後,日本當局在向外擴張侵略的同時,一直特別重視新聞傳媒與輿論控制的作用與意義。在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後,日本的新聞傳媒與隨軍記者在侵華戰爭期間空前的「舉國一致」—淪落為日本侵華戰爭暴行的吹鼓手。日本近代新聞傳媒產生於幕府末期。在西方列強的影響下,日本當時出現了幾家最早的報紙與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