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煙靄中。
杭州人都知道,西湖十景「雙峰插雲」裡的雙峰,指的就是南北高峰。
今天是正月初五迎財神的日子,北高峰上的天下第一財神廟人氣很旺,北高峰也是很多人非常熟悉的一條登高線路。(早前報導《北高峰9:30之前已經接待超1萬人,靈隱路熱鬧成深紅色!今天初五,杭州人迎財神從半夜朋友圈開始……》)
而與它遙相呼應的南高峰,卻一直是很神秘的存在,在西湖群山中也相對冷門。別說是外地遊客,就連很多杭州人也不一定爬過南高峰。
事實上,南高峰周邊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景點眾多,南有煙霞三洞、佛手巖、無門洞、千人洞,東有血園陵、法相唐樟、留餘山居、高麗寺等。
最近,這條遊步道被整治一新,將山路沿途各個特色景點串聯成一條完整的景觀鏈,人文歷史與自然風光相得益彰,非常值得推薦,如果新年有登高計劃,可以去南高峰看看。
與西湖群山中其他山比起來,南高峰在古代杭州人的眼中就已經是一座相對神秘的山。除了最富盛名的煙霞洞造像外,周邊還有很多見於歷史記載的石灰巖地貌景觀和園林景觀留存至今,但先前這些景觀或未串入景區主遊線,一些支路盡端又缺乏明顯引導,以致遊人罕至,歷史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展示和有效利用。
此次遊步道的整治提升對一些路面進行了重新鋪裝及拓寬,梳理了沿途的綠化植被,增設統一的標識標牌,優化了公共設施,將登山節點和遊線設置予以整合,新增若干的登山休息和景觀眺望觀賞點。
提升完畢後的南高峰遊線主題更加突出,景觀視線更加通暢,體驗感倍增。
新的南高峰遊步道就從南高峰山腰上最有歷史韻味的煙霞洞開始。煙霞洞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煙霞洞內石筍鍾乳,受到陽光照射五顏六色,猶如流光溢彩的煙霞,故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這裡山間常瀰漫著煙嵐霧靄,所以叫煙霞洞。
站在洞口向內觀看,洞內頂部密布大小玉乳,陽光映入,閃爍五色異彩,宛如煙霞,美不勝收。煙霞洞造像作為五代吳越時期十六羅漢造像的最典型代表,留存千年,極具歷史與藝術價值。洞口兩側的楊枝觀音、白衣觀音立像也為北宋時期雕鑿,造型生動,有呼之欲出之感。
煙霞洞造像
煙霞洞的茶室原為清修寺,以煙霞洞素齋而享譽湖上,吸引胡適、徐志摩等眾多文人雅士慕名前來。茶室後山壁上鐫刻著十餘方摩崖石刻,多為民國名人:梅蘭芳的好友、崑曲大師徐凌雲,新加坡愛國僑領林義順、藏書大家傅增湘……這些名人題刻內容豐富、書法精美,與西湖周邊眾多的題刻共同構成了西湖石刻藝術的洋洋大觀,為秀美的湖光山色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內涵和歷史價值。
自煙霞洞開始攀登遊步道,還能發現不少一直很低調的人文景觀。佛手巖位於煙霞洞上方的半山腰,因為洞口有一大石,如手掌下垂,筋節明晰,指爪蔥倩,故稱佛手巖。
佛手巖洞內不大,但就在這不大的區域內,留存下了北宋、南宋、明代、民國等年代的許多方摩崖石刻,大部分字跡都還相當清晰。其中最早的是佛手巖摩崖石刻中的其中一方,刻於北宋熙寧七年(1074),來自蘇軾的好朋友、北宋進士魯有開,在山林掩映間留存了近千年,為歷代文人墨客瞻仰。
經過佛手巖,很快會路過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路亭,名為陟屺亭,是晚清文人金鳳藻女士為寄託思母之情所建。而這座亭子還見證了胡適與曹誠英的悽美愛情。陟屺亭下走出幾分鐘,一塊「大好湖山」石刻出現在山崖上。這幾處摩崖石刻以民國作品為多,有「湖山幽邃」、「仿若登仙」、「大好湖山」等。
沿著遊步道一路向上攀登,還會路過劉師復、胡明復、朱昊飛這三位民國仁人志士長眠的「煙霞三墓」;走上一段連續的臺階,拐彎時頭頂就是懸崖峭壁,在絕壁之下有無門洞,雕刻著明代時期的羅漢造像,展示著數百年前的民間佛教造像藝術。漫步山間,走過茶田,越過開闊的山景,眺望遠處若隱若現的錢塘江,心曠神怡。
南高峰植被中有許多櫟樹、松樹,還有竹林、茶園,自然景觀優美。登上南高峰頂,視野極佳,北望西湖,南望錢江,在杭州城內也是極好的觀景點。朱德元帥也曾經三次登臨南高峰觀景,留有一詩:「登上南高峰,錢塘在眼中。回首西湖望,江山錦繡同。」
在這次南高峰景觀整治特意將南高峰頂的路面拓寬,開闢了一片觀景平臺。登臨觀景平臺遠眺,視野極為開闊,山色秀翠,景如圖畫,西子湖清瑩如鏡。在觀景平臺上架起相機,拍一張杭城美景,豈不美哉。
從峰頂拾級而下,沿著林間小路步行十多分鐘,半山腰處一座莊嚴的陵園映入眼帘,可能老一輩的杭州人還記得這座陵園的故事:陵園有著一個鐵血丹心的名字——血園陵,1927年4月,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師長的嚴重辭去官職來到杭州,入住法相寺,並在南高峰半山腰修建了陣亡將士陵園。這裡安葬著北伐戰爭中原國民革命軍二十一師的陣亡將士,墓中既葬有國民黨員也葬有共產黨員,可以說,這座「烈士墓」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時期留給杭州的一個見證。
這次南高峰景觀整治中,陵園的入口處按照歷史樣式恢復了陵園大門,第三層平臺增設了烈士名錄,原本容易腐朽的木棧道用石子小道做了更替,修整後的陵園形制展露無遺,視野清晰、氣勢威嚴,更顯肅穆莊重,令人肅然起敬。
從血園往山下步行10分鐘,便會路過一座新建的亭子,名為「聽泉亭」。據《西湖十八景》圖冊記載,這裡原是這樣的:草木樹叢中奇石林立,不可名狀。有飛泉高有數丈,從石壁下注,飛珠噴玉,直落崖石,水石相擊,聲若琴音。這裡曾是清代西湖著名園林——留餘山居。留餘山居是乾隆帝御題杭州二十四景之一,1757年,乾隆帝到此遊覽,賜題"留餘山居"四字為額,此名流傳至今。近年在原址附近按古籍記載復建了「留餘山居」。這次南高峰景觀整治,重新清理了此地的山泉水系,疏通水路、梳理植被、重建泉亭,恢復水池、平橋,依據山勢營造出三疊山泉水系,營造舊時景觀。常來爬山的朋友一定發現大有不同。
「步步踏奇石,聲聲聽冷泉。」步行至此,不妨小憩一下,吹吹清風,聽聽泉聲,忘卻人間煩惱事。
從留餘山居東折而下,便會遇見一株耄耋古樹,名為「唐樟」。如果要論資排輩,它一定穩坐頭把交椅,是杭州地區樹齡最長的古香樟,已經在這裡守望了千年。這裡原有一座法相寺,當年修建血園的師長嚴重曾入住法相寺,法相寺旁便是這顆古樟一直為伴,如今法相寺早已不在,「法巷唐樟」仍在守望。因為年齡實在太大,近年來名勝區管委會對這株古「唐樟」照料地十分悉心,今年寒冬,更是嚴密地將它保護起來,如果看到圍擋不要覺得奇怪。
從法相巷步行而下,一座黃色寺院躍然而現,名「慧因高麗寺」,十分古樸幽靜。眼下的高麗寺名聲不顯,但在北宋到元末的三百多年間,高麗寺一直頗為興盛,成為華嚴第一講席。寺院原名「慧因禪院」,北宋時期,高麗國王子義天離國越海來此求法取經,並捐經、捐資,因而更名為「慧因高麗寺」。
現在看到的高麗寺是參照「古高麗寺圖」在2007年重建而成的。重建的慧因高麗寺巧妙的將唐宋風格、江南特色和高麗元素相結合,營造出佛教文化博物館的藝術效果。寺中有一座「鎮寺之寶」——國內形制規模最大的轉輪藏。新春佳節,到高麗寺請願祈福討個好彩頭也是不錯的選擇。
記者 餘夕雯
通訊員 潘珊 宗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