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際旅行而言,機票常常是那張最貴的門票,大量購買低價機票的攻略因此應運而生,網站、票販子們也不斷兜售著他們所能提供的最低折扣。
我們追本溯源,採訪資深航空從業者,試圖換一種問法:一張機票到底是怎樣構成的?機票的折扣又從何而來?
怎樣訂機票?
準確地說,機票並沒有「折扣」,至少在航空業內,這個說法相當業餘。
作為一種大體量的經濟,航空公司在定價之初就沒有把機票當成一種可以任意打折的產品——每條航線在開通之前先要經過複雜的市場調研和預判,其中一道運算就是,怎樣的定價策略才能保證航班不會虧本,因為一旦開航,申請航路、航權等前期成本的投入將是巨大的。
因此航空公司至少提前數月就已劃定不同檔次的票價,且一般不另做更改,而不像其它商品,會在批發、零售等銷售渠道中層層加價、增值。「對於航空公司而言,提前把票賣出去,才能保證運營的延續性,而且,越早越好」,從事航空諮詢業多年的鄭小姐告訴本刊。這就意味著,機票價格的差異早已提前制定,而非臨時打折。
怎樣訂機票?
Step.1
航空公司:分級定價
航空公司的定價是以艙位(class)為單位的,但這個艙位不同於我們日常所說的頭等艙、公務艙和經濟艙,而是一種更為細緻的價格區分,同為經濟艙,也會被繼續分成不同的艙位。我們經常在機票上看到艙位一欄中所寫的C、R、Y等英文字母,對應的就是不同的價格。這是由專門的收益管理部門(Revenue Management)負責制定,計算公式極其複雜,季節、日期、航段、油價、競品等因素都是需要考慮的變量。
每個航空公司擁有不同的分艙和定價系統,多者可以分成十餘個不同價格的艙位。比如在波蘭航空的艙位序列中,O艙對應的就是最便宜的那一檔,但換一家公司,情況就會不同。G艙的含義是業界通用的,它表示這是一張團隊票,價格一般相對低廉。
艙位價格直接與出行時限、行李重量、是否接受退改籤、航班取消是否有權籤轉等附加條件(terms)掛鈎。最低價格的艙位就意味著最多的附加條件,比如,有的票只能提前3個月預定,有的則要求在目的地國家停留一定時限。隨著價格的提高,附件條件就更少,日常所說的全價票指的就是最高艙位的價格,我們在機場臨時購買的即將起飛的航班,一般都屬於此類。
怎樣訂機票?
Step.2
代理商:靈活分銷
航空公司制定完票價之外,所有信息都會錄入電子分銷系統,對全球的機票代理商開放。目前外資航空公司的兩個主要後臺系統是Amadeus和Galileo,它們就相當於機票界的蘋果與安卓。為了能從這兩個系統中出票,機票代理商必須擁有國際航協(IATA)提供的註冊代碼。
代理商的策略可以是把低價機票高價賣出,以賺取差額,或是用低價贏得市場,再從航空公司拿到大額提成。航空公司顯然更歡迎後一種,畢竟它的首要目標是以最快的時間買掉最多的票,一旦大的代理商掌握了足夠的旅客資源,也能從航空公司贏得更大的讓利。有些旅行社的業務量巨大,比如可以連續5個月大批量訂購某一趟往返巴黎的航班,那麼它可以一次性買斷這些艙位,價格就更低。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勃興,航空公司在自家網站上進行直銷的比例有所增長,但多數機票仍然通過代理分銷。所謂「折扣」就發生在這個分銷階段,但如果對代理商的盈利模式有進一步了解,就會發現,機票的優惠始終不像商場季末打折一般簡單粗暴。
機票代理商的利潤主要有三大來源:一是代理費,這相當於銷售每張機票的基本勞務,二是「前返」(incentive),每張機票的價錢中有一定的百分比作為代理商的提成,三是「後返」(sum-up),即在年終結算時,根據成交總金額,再給一定比例的銷售獎勵。
這個盈利模式為最終的機票定價帶來了靈活性,因為系統中的價格是相對固定的,沒有太多花樣。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航空公司和代理商會為了儘快把票賣出去,進行一些合作或者博弈。
航空公司方面,為了保護銷售網絡,尤其是為了維持和大代理商的合作關係,或是扶持新的代理商,可以只對某些商戶開放低價艙位,這意味著即使其他人在系統中看到了這個艙位,也無法出票。或者,為了激勵大代理商,法航、漢莎等公司取消了代理費,而在業務到達一定規模後,提供優厚的後返。
代理商有時也會把代理費、前返等小利出讓給消費者,以此來擴大市場佔有率,以期拿到後返。另外,在航空公司最初制定的艙位價格基礎之上,代理商可以加價出售,也可以減價,進而形成自己的定價策略。這些調整導致了我們訂購機票時所看到的那些零頭,但和原價相比,浮動通常不會太大。
這是一個充滿彈性的分銷過程,航空公司定價,代理商微調,每張機票價格都不相同。
怎樣訂機票?
極致旅遊體驗,就在鳳凰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