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傳播第一人,哲學級別的傳播論,孔子的傳播思想及實踐

2020-12-16 劉鑫聊一聊

大家好,我是小編劉鑫,今天和大家來探討一下哲學級別的傳播論,孔子的傳播思想及實踐。

孔子如果不重視傳播,他在當時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如果他在那個亂世中沒把儒學傳播出來,一部中國文化史非得重寫不可。孔子之所以那麼偉大,外國人也說他是「無冕王」(對應「素王」之說),除了人們已經說過兩千年的那些話頭,更因為他是中國文化傳播第一人。

他的教育論就是傳播論。他以民間自由知識分子的身份,自覺地總結人類經驗,通過著書立說、開門辦學,最卓有成效地傳播了古典思想文化和自己的儒學教義。從而成為第一個在權力系統(治統、政統)之外、面對平民推廣文化、傳播智慧、建立道統、學統的卡裡斯馬型的思想祖師,成為歷代知識分子景仰迫慕的導師,就像他是許多文化範型的創始人一樣,他也是中國傳播學的創始人。在他那開啟智慧的教學生涯中,提出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傳播學原則和卓有成效的傳播方法。

《論語》開頭便講傳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注重知識學習、人際間的理解和交流始終是儒學的基本品格,也是儒家傳播理論的基調。「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是孔門弟子的「學規」,也是儒生的交友原則。「朋友切切」「如切如磋」差不多快是中國的「沙龍教育」的主要形式了。全部《論語》最後一句話是:「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知言」,是儒學最重視的學問,通過知言來知人理解人的內心、意志;發展到孟子則有了系統的「知言、養氣、逆志」—關於解釋、接受、表達的理論。

儒學之所以越千年而大道彌堅就在於它是一個開放系統,不但內在義理上是開放的,在學習、傳授等方法上內含傳播學的至理。孔子本人加入了憲章文武、祖述六經的傳播文化的正道,他又以偉大的哲思、樂理使雅頌各得其所,使古老的「禮樂文化」成為與平民教育一體化的全中國人的思想資源。他建置了注重人際理解交流、傳通正道的弘揚文化的文教「意莎司(I SAs) 」(不同於強制型的國家機器利莎司RSAs )—中國沒有宗教又具有亞教會國家的特點,靠的就是它。它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行政品格—「通過教育而不是通過行政變革來改良人民」。漢代以後還影響了行政傳播的風格。換句話說,將傳播納入教化系統,始終關注傳播的意識形態功能是孔子奠定了的中國文化傳播的總特徵。

維護傳統、在傳播中賦予傳播新的生機,通過禮樂教化造成社會與傳統的同一,是孔子傳播論的「中心思想」。其中一個重要的辯證關係是既要將「禮」這種交往行為規範落實到現世人的角色意識、信息溝通、觀念情緒的交感中,又要創造性的解釋傳統,孔子把它們分別叫做「正名」和「溫故知新」,他是個「託古改制」的高手,並形成了漢世以後歷次改革的「現成思路」,一直影響到以復古求解放的晚清和當代新儒家。其要這在於確立於高於一切現象的仁道,讓這種超然獨立的大文化情境來規範具體的傳播情境,讓禮的概念系統如仁、忠恕、中庸來規範人際傳播,來統馭人們的日常傳播行為,使信息成為信念。這是「大」傳播學,一言難盡。

相關焦點

  • 弘揚美育思想 傳播優秀文化 推動美術教育
    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主辦,美術教育系所承辦的「美育」學術周第一期講座順利收官。本次以美育為主題的學術周,旨在弘揚美育思想,傳播優秀文化,推動美術教育在以社會美育為目標的學科建設與學術認知,並進一步增進校園文化交流,主講嘉賓是在美育、管理、傳播等相關領域有著深入研究與實踐的的專家學者,他們從各自的角度呈現三場精彩而生動的學術講座。
  • 馬克思主義當代傳播需要平民化轉向--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網...
    二、馬克思主義當代傳播需要平民化轉向  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並穩固掌握國家政權、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得到國家政權的有力保護之後,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任務目標就應該隨之做出歷史性的調整,轉向通過思想上的動員和理論上的指導,引導和激勵社會成員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上來。
  •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須搞好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以人類最先進的思想作指導,總結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既植根於中國又面向世界,充分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理想抱負追求和理智清醒務實。它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之所系,生命之所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之源。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價值的「魂」。
  • 義大利廣播孔子課堂發揮媒體特色傳播中國文化
    義大利廣播孔子課堂發揮媒體特色傳播中國文化 作為廣播孔子學院下設的海外漢語推廣和中國文化傳播機構,國際臺-義大利教育中心廣播孔子課堂自2009年正式揭牌成立以來,充分利用媒體資源的特色優勢,通過與當地教育機構的密切合作,在幫助義大利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促進中意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論網絡語言對個體情緒社會化傳播的作用
    從宏觀層面上來說,作為社會價值觀內化載體的情緒,具有指示社會的宗教、政治、道德、美學、社會實踐等文化體系的作用,它的表達和使用也必將支持和維護這一整套社會文化系統。  與傳統心理學認為語言是客觀、中性的工具不同,社會建構論站在文化研究的角度認為,「語言的意義不是固定的,是隨著社會文化歷史的變化而變化的」(葉浩生,2003),我們不能脫離語言的時代背景、不能超越社會文化規定的範疇來使用語言。社會建構論者借鑑福柯的觀點,認為語言以一定的結構化方式形成話語影響人們的認知,人際交往中的情緒活動事實上是一種話語實踐。
  • 李建臣:文化傳播與出版
    按:北京印刷學院邀請客座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化學者李建臣老師,在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學術月暨「名家講壇」做一場《文化傳播與出版》講座。現摘要發布,以饗讀者。十分榮幸再次有機會來到「名家講壇」。今天聊聊文化傳播與出版的相關話題。
  • 漢語和中國文化在哈薩克斯坦的傳播
    在哈薩克斯坦傳播中國文化的可能路徑  孔子學院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兩國文化交流為原則,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語言文化活動,利用教學示範課、教學研討會、中國書法講座、中國詩歌大賽、中國民樂鑑賞、太極拳以及茶藝表演等形式激發哈青少年對中國文化的興趣;組織漢語水平考試(HSK),為漢語學習者提供科學測試語言水平的平臺;每年舉辦的「漢語橋」
  • 佛教文化在法國的傳播及其特徵——徐曉亞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文化現象,我們有必要對佛教在法國的傳播及其特徵進行簡單的勾勒。一、學術研究:佛教文化在法國傳播的起點在法國和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佛教的傳播是以佛學研究為起點的。歐洲人對佛教的初識,可上溯到希臘亞歷山大東徵印度河流域時期。
  • 高句麗「南進」思想、文化的傳播
    高句麗「南進」思想、文化的傳播高句麗政權建立之初,經歷了鞏固政權及擴張壯大階段,初期高句麗政權的注意力在於「西進」對遼東郡的擄掠寇鈔,而並未有「南進」的實際突破。並且彼時,朝鮮半島北部大同江流域存在著中原王朝所設邊郡,樂浪、帶方二郡。
  • 「一帶一路」視域下的跨文化傳播策略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跨文化傳播和對外傳播:問題與障礙 文化本身的複雜性與人類認識文化不可避免的簡約性是跨文傳播過程中最難突破的制約。文化本身是複雜的,因而影響跨文化傳播的要素以及相關障礙也是多重而複雜的。除了文化思想本身的差異外,傳播過程中的語言和非語言符號所表達的差異性文化內涵,也造成了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困難。
  • ...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揭牌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國際傳播高地
    「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怎麼才能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活動中大顯身手,凸顯中華民族幾千年與疾病鬥爭的經驗總結精髓,並作為中華文明對世界的重要貢獻傳播出去,從而服務於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這裡都有大量的學術話題需要我們去認真研究。」
  • 華中師範大學江作蘇:建設互洽的文化與傳播倫理
    華中師範大學江作蘇:建設互洽的文化與傳播倫理 2017年05月19日 19:09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作者:江作蘇 字號 內容摘要: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與傳播倫理具有互洽性。
  • 孔子的思想是哲學嗎?
    他的確收了很多學生,但他講出了什麼哲學嗎?至少在現有的義務教育,我們對孔子的了解主要是來自於《論語》摘錄的文章。那麼,學習《論語》就是學習哲學嗎?或者能說孔子是一位哲學家嗎?儒家權威還是儒家哲學?對一般人而言,「中國哲學」幾乎就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同義詞,其中又以儒家為主流。
  • 華夏傳播理論的內涵、特徵及其未來展望
    關鍵詞:華夏傳播理論;心傳天下;仁;和諧 研究問題源起當前傳播學界的焦慮,那就是中國亟須有中國自己的傳播理論來回應中國社會問題。雖然現今的中國政治、經濟飛速發展,整體社會發展水平迅速提高,但是文化軟實力卻沒有跟上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甚至有部分文化虛無主義者全盤否定自身的傳統文化與當代價值。
  • 以漢語促進文化傳播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我國與外國的交流也日益頻繁起來,中國自古就是泱泱大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外國友人也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我國未來滿足漢語推廣,也在多個國家開設了孔子學院。
  • 淺談法國文化及其傳播,建議大家都看一看!
    城市建設有如此悠久歷史的國家,建築的一磚一瓦都沉澱著法國的文化,其文化的厚度可想而知。 在全球化的現在,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文化傳播和國家文化形象的塑造,歐洲的一體化進程也在變化之中,其中很明顯的是,法國文化的影響始終很強勢。 法國哲學和理論思考的影響力世人不言而喻。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來源:《視聽》2019年第8期摘要:湖南衛視所打造的節目《中餐廳》自2017年開播以來,實現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豐收。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 孔子周遊列國傳播思想竟然處處被拒絕,最慘的時候甚至不如乞丐?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留下了無數瑰寶與傳承,也出現了許許多多個流芳千古的知名人物,其中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人更在思想學說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古代的他們一定不知道經過了幾千年的時間洗禮,他們的思想會流傳下來甚至越發的熠熠生輝,但是我們在瞻仰古代大儒的思想時,也不能忽略他所處的時代與真實經歷。
  • 在菲律賓傳播中國文化不能僅靠孔子學院,最重要的是商品與人
    以上情況使筆者想到,當前中國正在大力推動文化走出去,以提高自己的軟實力水平,但在推動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可能有如下問題是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第一,應該推動什麼樣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直白地說,就是我們有哪些拿得出手的東西?第二,通過什麼途徑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如像當前大力推動的孔子學院是有效之道嗎?
  • 從手遊《陰陽師》看日本妖怪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有許多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就此展開了諸多延伸研究與討論,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王藝璇圍繞夢枕貘先生的《陰陽師》研究撰寫了博論《關於中「鬼」的翻譯考查》、山西師範大學安小康以妖怪文化為中心研究撰寫了碩論《日本妖怪文化中的日本國民性》、新聞研究導刊的顏亞雯和李笑園通過對妖怪文化的剖析研究發表了《淺析日本妖怪文化的精神內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