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劉鑫,今天和大家來探討一下哲學級別的傳播論,孔子的傳播思想及實踐。
孔子如果不重視傳播,他在當時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如果他在那個亂世中沒把儒學傳播出來,一部中國文化史非得重寫不可。孔子之所以那麼偉大,外國人也說他是「無冕王」(對應「素王」之說),除了人們已經說過兩千年的那些話頭,更因為他是中國文化傳播第一人。
他的教育論就是傳播論。他以民間自由知識分子的身份,自覺地總結人類經驗,通過著書立說、開門辦學,最卓有成效地傳播了古典思想文化和自己的儒學教義。從而成為第一個在權力系統(治統、政統)之外、面對平民推廣文化、傳播智慧、建立道統、學統的卡裡斯馬型的思想祖師,成為歷代知識分子景仰迫慕的導師,就像他是許多文化範型的創始人一樣,他也是中國傳播學的創始人。在他那開啟智慧的教學生涯中,提出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傳播學原則和卓有成效的傳播方法。
《論語》開頭便講傳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注重知識學習、人際間的理解和交流始終是儒學的基本品格,也是儒家傳播理論的基調。「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是孔門弟子的「學規」,也是儒生的交友原則。「朋友切切」「如切如磋」差不多快是中國的「沙龍教育」的主要形式了。全部《論語》最後一句話是:「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知言」,是儒學最重視的學問,通過知言來知人理解人的內心、意志;發展到孟子則有了系統的「知言、養氣、逆志」—關於解釋、接受、表達的理論。
儒學之所以越千年而大道彌堅就在於它是一個開放系統,不但內在義理上是開放的,在學習、傳授等方法上內含傳播學的至理。孔子本人加入了憲章文武、祖述六經的傳播文化的正道,他又以偉大的哲思、樂理使雅頌各得其所,使古老的「禮樂文化」成為與平民教育一體化的全中國人的思想資源。他建置了注重人際理解交流、傳通正道的弘揚文化的文教「意莎司(I SAs) 」(不同於強制型的國家機器利莎司RSAs )—中國沒有宗教又具有亞教會國家的特點,靠的就是它。它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行政品格—「通過教育而不是通過行政變革來改良人民」。漢代以後還影響了行政傳播的風格。換句話說,將傳播納入教化系統,始終關注傳播的意識形態功能是孔子奠定了的中國文化傳播的總特徵。
維護傳統、在傳播中賦予傳播新的生機,通過禮樂教化造成社會與傳統的同一,是孔子傳播論的「中心思想」。其中一個重要的辯證關係是既要將「禮」這種交往行為規範落實到現世人的角色意識、信息溝通、觀念情緒的交感中,又要創造性的解釋傳統,孔子把它們分別叫做「正名」和「溫故知新」,他是個「託古改制」的高手,並形成了漢世以後歷次改革的「現成思路」,一直影響到以復古求解放的晚清和當代新儒家。其要這在於確立於高於一切現象的仁道,讓這種超然獨立的大文化情境來規範具體的傳播情境,讓禮的概念系統如仁、忠恕、中庸來規範人際傳播,來統馭人們的日常傳播行為,使信息成為信念。這是「大」傳播學,一言難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