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寨村村民正在採摘水蜜桃(資料照片)。
中壩村粑粑廠,工人正在把制好的粑粑裝籃。
新拱橋村花卉基地,村民在培管玫瑰花。
全媒體記者 向相輝 通訊員 張芙榮
「以前村裡沒錢買紙買筆,現在有了綠茶加工廠,村集體經濟有了收入,修路補橋再也不煩惱了。」來鳳縣大河鎮桐子園村支書劉春生說。
村集體經濟收入乏力一直是個難題。近年來,來鳳188個村集體通過引回能人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水果、易地置業等方式,有效破解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難題。
村中建起粑粑廠
12月16日,來鳳縣大河鎮中壩村餘婆婆蒸汽食品有限公司一派忙碌的景象。室內,10多名工人正忙著製作洋芋粑粑。室外,一輛冷鏈車裝滿紅薯、玉米、蕎麥等10個品種粗糧粑粑,準備發往湖南長沙。
「能回村創辦公司得益於村支『兩委』支持。」公司負責人肖立術說。
肖立術是六組村民。2018年春節後,他與妻子周小豔經過四處考察,發現人們對粗糧食品情有獨鍾。
周小豔的奶奶做了一輩子粗糧粑粑,夫妻倆決定從奶奶手中學手藝。
回到來鳳,夫妻倆在城郊觀城坡租房,開始加工粗糧粑粑。
粗糧粑粑在來鳳縣城城北菜市場一上市,就被市民一搶而空,縣城好利來、中百等超市負責人找到夫妻倆,希望粗糧粑粑在超市上櫃。
如果按原來的製作流程,顯然不能擴大規模。夫妻倆通過學習和實驗,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成功提高產量,購來電子蒸汽設備和全自動加工設備,建起速凍加工車間。
2018年,中壩村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建成投入使用。如何確保易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原村支書陳剛找到肖立術,建議夫妻倆回村創業。
縣城加工車間已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夫妻倆也在想法擴大生產線。村支「兩委」與他們達成在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興建標準化粗糧粑粑生產線的協議。
村支「兩委」爭取56萬元後續產業資金建起標準化廠房,肖立術邀約本鎮車洞湖村村民李軍合夥出資130萬元購入現代化加工設備。去年9月,餘婆婆蒸汽食品有限公司在中壩村正式投產。
餘婆婆蒸汽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紅薯、玉米、蕎麥等粗糧粑粑暢銷恩施、重慶黔江等周邊超市,速凍粗糧粑粑銷往上海、南京等地。
今年,中壩村再次爭取18.9萬元,在標準化廠房旁建凍庫,解決了粑粑就地速凍和存放的問題。
「公司每年解決安置點20多人就業,給村集體分紅5萬元以上。」現任村支書楊宗國說。
荒山變成花果山
12月14日,來鳳縣革勒車鎮土家寨村花果山基地,漫山遍野的桃樹亭亭玉立,村民正忙著剪枝。
「每株桃樹最好留3個枝條,這樣明年才能豐產。」村委委員魯林說。
2015年初,精準扶貧在全縣拉開戰場。
土家寨村平均海拔850米,距縣城23公裡,離革勒車集鎮12公裡,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0戶420人,是來鳳縣46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如何如期脫貧成為村支「兩委」關注的焦點。今年3月,土家寨村召開黨員村民代表大會問計整村脫貧。
「可以像村裡前兩年那樣栽刺葡萄。」「我們也可以像別的村一樣栽藤茶、綠茶。」「鄰村就是楊梅古寨景區,我們可以發展鄉村遊。」……在村裡的脫貧誓師會上,黨員村民代表紛紛獻計獻策。
全村土家族人口佔70%以上,保存完整的土家吊腳樓30餘棟,土家習俗傳承較好,有古楊梅群落、參天古楓樹群落等多處自然景觀和人文遺蹟。村支「兩委」梳理意見後,決定把錯位發展休閒旅遊作為土家寨村脫貧增收的途徑。
村支「兩委」帶領10名黨員村民代表到省農科院、孝感市考察桃產業,建議村裡引進春雪、春美等6個桃樹品種,這樣土家寨可以春賞桃花、夏品蜜桃。
「我年紀大了做不動農活,土地你們用了,我的收益怎麼算?」四組75歲村民吳秀珍和很多村民一樣,最開始堅決反對發展桃樹。
「家裡沒有勞動力的,我們幫忙代管,分紅時老百姓佔大頭。」魯林說出村支「兩委」的想法。
村支「兩委」爭取將桃產業納入全縣「三茶一果」產業支持,成立花果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2016年3月底,土家寨村建起1243畝水蜜桃基地。2019年,水蜜桃一上市就被山外客人一搶而空。
目前,土家寨村共有水蜜桃1243畝、紅脆李282畝、油茶450畝、鳳蜜葡萄300畝、黃精50畝。村裡先後成立了鳳蜜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花果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可達8萬元以上。
引回能人種花卉
12月15日,來鳳縣漫水鄉新拱橋村鋼製溫控花卉大棚內,20多名農民正在給玫瑰上套。
「新年要到了,花卉也俏了。」楚留香園藝合作社負責人向發朋介紹,來自來鳳縣城、恩施市區、湖南龍山的鮮花訂單絡繹不絕,甚至不乏貴州銅仁、湖南吉首、重慶黔江等地的客戶。
50歲的向發朋是新拱橋村五組村民。1992年,他到廣州務工,學得種植花卉的技藝。1997年,他在廣州郊區流轉4畝土地種植花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廣州寸土寸金,種花成本越來越高,向發朋想回來鳳縣發展的念頭一年比一年迫切。他經過調查,了解到來鳳與一河之隔的湖南龍山縣城鮮花市場充滿商機。
2014年4月,向發朋與好友劉發英合夥,在翔鳳鎮馬家園村流轉100畝土地,建起200個鋼製大棚,種植俏銷的玫瑰、水仙、滿天星等10餘種花卉。緊接著,位於來鳳、恩施、湖南龍山的3家鮮花批發店開業。
「搶得先機,鮮花年收入100餘萬元。」向發朋說。
向發朋的「花匠」名聲,在武陵山區漸漸叫開了。新拱橋村支書找到向發朋,希望他回村帶領大夥一起種花。
2016年,向發朋成立來鳳縣楚留香園藝合作社,流轉85畝土地建起140畝竹製大棚,帶領2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花卉。
2018年8月,位於新拱橋村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後續產業啟動,安置點涉及漫水鄉13個村139戶547人,群眾搬遷後是否有穩定的生產生活至關重要。
漫水鄉政府找到向發朋,希望他承接安置點後續產業發展。
向發朋申請新拱橋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配套資金180多萬元,在發展好原有花卉基地的基礎上,再流轉80畝土地發展鋼製溫控大棚花卉,流轉140畝土地種植梨、棗、檸檬等20餘種水果。
「合作社每年給村集體分紅9萬元,常年解決易遷戶80餘人就業。」向發朋說。
村外購鋪掙收入
12月17日,來鳳縣城西商農商城,工人正忙著施工。
「工程雖未完工,但我們購置的商鋪已經被客人租了。」百福司鎮高洞村支書李建平說。
高洞村雖整村出例,可集體經濟薄弱。
3月16日,西商農商城(冷鏈)來鳳物流園在來鳳縣龍鳳新區開工建設。
村內沒有條件發展集體經濟,可以換個思路到村外尋找村集體經濟發展機會。
村支「兩委」向縣委組織部門申請留存黨費65萬元發展村集體經濟得到批准,而後在縣城龍鳳新區購置2個商鋪,不僅每年可為村裡帶來4萬元以上的收益,還能增值。
高洞村成功經驗啟發了漫水鄉趙家坡村。
趙家坡村村內土地大部分是坡地,2012年雖引進武漢客商發展茶花樹、桂花樹等盆景產業,但受制於市場和交通等因素,產業發展不是太理想,村集體也沒有分紅。
2018年,漫水鄉集鎮易地扶貧安置點建成,配套建起農貿市場。
去年,來鳳縣在全縣13個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實施每個村50萬元產業扶持項目,趙家坡村是其中之一。
如何確保資金保值增值,經黨員和村民代表討論,村支「兩委」決定在鄉集鎮易遷安置點購買4個商鋪。
「4個商鋪租給別人開起超市,每年村集體經濟有1.1萬元租金收入。」村支書趙仁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