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的自然風景以丹霞地貌為主,因為現在的植被覆蓋率相當高,顯得就格外富有個性,獨具其風格。偶然的機會,只花半天的時間到這裡匆匆一遊,從坐筏子遊江到上岸後的另一邊再坐船,全程都跟趕鴨子上架似的,只為不錯過這裡最精彩的「懸棺」表演。
202座懸棺曾經引發社會和網絡上熱議,更有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已有2600餘年的歷史,是古越人所葬。宋理學家朱熹就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無獨有偶,原中科院院長、現代考古學家郭沫若也發出了「船棺真箇在,遺蛻見崖看」的感嘆,表示無法用科學解釋崖墓的遺憾。從2006年起,景區採用最原始的槓桿原理進行吊裝懸棺表演,用一目了然的方式,解決了無數專家學者和遊客心中的疑惑。
整個景區面積有220平方公裡,因此如果時間不夠,航拍是欣賞龍虎山全貌的最佳方式。從高空中俯瞰,大部分絕美的丹霞在鬱鬱蔥蔥中若隱若現,只有在水邊,才十分明顯。那些絕壁之上,也就是古人懸棺的地方。如果仔細看,有的凹陷還挺深,似乎還能依稀看見裡面的腐朽的棺木。
上清河(又名瀘溪)是龍虎山景區內的主要河流,全長約43公裡,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來的當天水質並不算太清澈,或許平時也就這樣的吧?
景區那頭,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丘陵,在如此山水相間的地理環境中,土地肥沃,風景宜人,想必古時候住在這裡也是相當幸福的事。
龍虎山之所以聞名,一是有賴於其山水秀麗可人,二則得益於道教天師派祖庭所在地的影響,且有左河水詩云:「碧水丹霞踞虎龍,洞天福地隱仙庭。道陵縱使神行遠,仍讓妖魔懼逞兇。」人們提起道教也往往想起「道都」之稱的龍虎山。據說在道教興盛時,龍虎山上曾經先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不過現在嘛,歷經滄海桑田,絕大多數宮觀早已廢圮,僅存的好像只有天師府了。
據調查統計,龍虎山景區裡共有獸類40多種,鳥類170餘種,已知爬行類動物主要是蛇類,約佔江西省蛇類種類的五分之一。因此到這裡遊玩,個人覺得還是不要走「野路」為好,不然真有點「豔遇」的風險哦。
由於是第一次到龍虎山來,對其各個細分的景點並不熟悉,「傳說」中的象鼻山,上清宮,天師府,天門山等等都未能找到比較好的拍攝角度,略感遺憾。
龍虎山位於贛東交通樞紐鷹潭市西南20公裡處,交通極為便捷。
鐵路:鷹潭位於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的交匯處,乘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武漢、杭州、福州、廈門、昆明、長沙、南京、南昌、九江等大城市。
公路:鷹潭火車站西側的長途汽車站乘往仙水巖方向的班車(5:30—17:30,15分鐘一班,票價5元,半小時可達)。206國道(煙臺—汕頭)、320國道(上海—瑞麗)經過鷹潭,到龍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