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陝西科技大學立項建設的全英文在線課程《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在"學堂在線"國內平臺和國際平臺同步上線,正式向全球免費開放。該課程由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郭軍康教授主講,團隊成員包括魏婷、王羽琴、朱超和Haris Muhammad(巴基斯坦)等老師。
課程介紹
《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由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生態學教研室面向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生態工程專業本科生所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共24課時,已經有3年的開課歷史。課程目標主要是培養大學生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探索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科學途徑,樹立牢固科學發展觀,了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路徑,提高學生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使命感和自覺性。
該課程聚焦目前普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社會發展與環境問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以及水、大氣、固體廢棄物等主要環境汙染問題和汙染控制技術方法,在此基礎上,突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對於學生了解環境問題,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具有積極的意義。
教師團隊
郭軍康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郭軍康,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課程負責人。現為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土壤汙染修復與尾礦資源化研究團隊負責人、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青年學者。任陝西省生態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等多個省級科技獎勵評審專家;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中國農學會農業環境損害鑑定評估分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會員。從教以來,先後承擔本科生《環境生態工程》《土壤汙染修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導論》與研究生《環境科學與工程前沿》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為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與尾礦資源化。近十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主持或參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部重金屬汙染治理專項、農業部"948"等項目20項。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6篇、SCI論文3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獲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次。指導本科生獲國家級與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3項、全國"網際網路+"大賽省賽銀獎和銅獎2項。
魏婷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
魏婷,女,博士,講師,碩士生導師。2015年畢業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先後承擔本科生《環境生態學》《生物化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與研究生《環境生物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近五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等多項項目,發表SCI論文1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2項。
朱超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
朱超,講師,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為環境微生物學及環境毒理學,工業汙染的生物控制及資源化技術,主持省部級相關科研項目3項、橫向項目6項,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主持省級等教改項目4項;發表科研教學論文30餘篇,其中SCI收錄1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項並授權1項,授權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並轉化。獲得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兩項,獲陝西科技大學課堂教學質量獎兩次,指導學生參加"全國環境友好科技競賽"獲國家二等獎1項、"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省級金獎和銅獎各一項、"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獲省級銅獎一項。
王羽琴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王羽琴,女,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7年7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16年9月-2017年8月在美國聖路易斯大學地球與大氣科學學院進行聯合培養。2017年9月起在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任職。主要從事大氣顆粒物空間來源與環境健康效應方面研究。
Muhammad Haris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後
Muhammad Haris,男,博士。2010年9月-2017年9月,就讀於巴基斯坦費薩拉巴德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2017年9月-2020年7月,就讀於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目前為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後,研究領域包括土壤修復、土壤化學、土壤生物學、環境健康效應等,發表SCI論文3篇。
課程《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在服務陝科大師生學習的同時,也將在國際平臺上展現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特色,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發出"科大聲音",為推進學校教育國際化進程、探索國際化在線教學新模式、使學校優質課程資源更好地服務全球學習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