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說:富人空虛,窮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遠無法避免。
仿佛便是無痛苦,不人生。
女收費員上一秒被罵哭,後一秒微笑服務;小夥騎車逆行被攔後爆發大哭,稱壓力好大;男子地鐵內醉倒妻子趕來擁抱安慰;女博士為加班強闖高鐵被攔後崩潰;女子在地鐵站崩潰大哭,稱回家哭怕嚇到女兒。
網絡上搜索「成年人的崩潰」,上千條關於人間疾苦的例子馬上就能撲面而來。
朱德庸有一幅著名的漫畫作品——《當我從十一樓跳下》。
講的是一個女子從11樓跳樓自殺,在身子下墜過程中,她看到了——
10樓以恩愛著稱的夫婦正在鬥毆;
9樓平常堅強的Peter正在偷偷哭泣;
8樓的阿妹發現未婚夫跟最好的朋友在一起;
7樓的丹丹在吃她的抗憂鬱症藥;
6樓失業的阿喜每天買7份報紙找工作;
5樓受人敬重的王議員正在偷穿老婆的內衣;
4樓的Rose又和男友鬧分手;
3樓的阿伯每天都盼望有人拜訪他;
2樓的莉莉還在看她那結婚半年就失蹤的老公照片。
這時,跳樓的女子才意識到:
「在我跳下之前,我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黴的人,現在我才知道,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困境。我看完他們的處境之後,突然覺得自己其實過得還不錯。所有剛才被我看到的人,現在都在看著我。我想他們看到我跳樓之後,也會覺得自己過得還不錯。」
看似美好的生活,其實各自有各自「難念的經」。
然而,分析痛苦的本質卻發現,有的苦是客觀無法避免。而有的痛苦,卻是因為我們活在標配裡,成了標配的奴隸。
《圓桌派》中竇文濤曾經講述一個故事:
一個他認識的小夥子,花起錢來毫不含糊。甚至有一次,直接花了一萬塊錢買了一件風衣。
竇文濤知道後吃驚道:「我的天啊,我都覺得貴啊。」
說這話的竇文濤早在13年前品牌價值已經3.2億元了,而小夥子呢?他的媽媽做生意虧了錢,小夥子每個月都要幫媽媽還債。
有錢的人都覺得貴,沒錢的卻撐著面子在消費。
最後,竇文濤說:「咱們說的高配,對人家是標配。」
心理學上有著名的「羊群效應」,指人在社會群體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或行為的心理傾向。
網絡的發展,讓頂層和底層的生活標準清晰展現出來。打開手機,高爾夫、比基尼,沙灘排球、出國遊,越來越多的有錢人的高配進入普通人的視野。
不可思議的是,大家不自覺地把高配變為標配,而這標配的門檻越來越高。
中國青年報社曾做過一項關於「標配人生」的調查,發現有56.7%的受訪者追求標配人生。
「到了結婚的年齡,找一個伴侶結婚。」
「孩子的成績稍加落後,擔心他跟不上同齡人,給他報了各種補習班。」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追求高薪水高福利。工作幾年後,要求自己買房。」
人們熱情地朝標配看齊,甚至不惜追求高於自己能力的所謂「標配」,活成了標配的奴隸。
你的欲望,要能配得上你的能力,過了就是奢望,剛剛好就是希望。
香港有一部紀錄片,叫《沒有起跑線》。裡面有一個家長的育兒觀堪稱瘋狂:贏在射精前。
在這種觀念下,每個人的人生如同都在參加一場比賽,人們瘋狂地搶跑著。
可是,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
實驗對象是兩個46周大的孩子A和B,同卵雙生子。看得出來心理學家儘量保證兩個孩子的起跑線一致了。
格塞爾讓A每天訓練十分鐘的爬梯實驗。B不訓練。
六周後,A和B比賽,A用了26秒,B用了45秒。經過訓練的A輕輕鬆鬆完勝了B。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結論:提早訓練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
且慢!
實驗繼續進行。A繼續訓練,B也開始訓練。到第八周的時候,兩個孩子開始比賽。
輕輕鬆鬆地,B反超了A。
整理一下學習時間,A練習了8周,而B練習了2周。A練習的時間長,但是卻輸了。
這個實驗不僅在育兒上告訴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內在發展規律,同時也在告訴我們,生活並不是一場追趕。
人生不是一場短跑比賽,而是一場旅行,如果把人生當成了賭博、追趕、攀比。這樣的人生就註定和焦慮相伴。
性價比高的人生,都活在自己的節奏裡。
正如網上曾經流行的那首小詩: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3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
如今84歲的王德順在82歲時火了。細數他的人生,絕對是最勵志的存在。
24歲演話劇,44歲開始學英語,49歲創造了造型啞劇,50歲開始健身,57歲以自創的活雕塑藝術形式走上舞臺,70歲練出腹肌,79歲走上T臺,82歲還在刷新吉尼斯紀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奏, 你沒有落後,你沒有領先。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一切都剛剛好。
「工地大叔蹦跳著下班」的視頻走紅網絡。身穿工服帶著黃色安全帽的中年男子,在人行道上蹦蹦跳跳地前行。
據報導,大叔只是下了班準備吃飯。有網友評論道:「生活應該是這樣,仿佛孩子一樣快樂,即使只是去吃飯。」
工地的苦大家都知道,從早上五點開始,幾百個工人居住在貨櫃式樣的工地宿舍裡,因為經常在鋼管、鋼筋中穿行,幾乎所有木工的衣服上都有破洞或者補丁。
大叔離網上的標配生活很遠,卻離快樂很近。
《思維變現》一書中提到:焦慮的實質,是「現實與可能」、「當下與未來」之間的不確定性,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追求「確定」。
所有的生活,我們都希望它們是穩定的、一致的、可控的。這樣我們才感覺到安定。而標配的目標,給我們提供了穩定的人生教科書:25歲結婚,28歲生子,30歲之前有車有房等。
但實際上,這些事情都是不確定的,我們也沒有辦法去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將它們變成確定。這就產生了衝突,焦慮也隨之產生了。
但是,所謂的標配,有標準答案嗎?
不要以為,就你沒錢出國玩,全國還有95%的人連護照都沒有;全國還有73%的人,工作十年月薪沒過萬;不要以為,就你沒有考上985,全國還有96%的人沒有上過本科。
泰戈爾說:「最好的事情總在不經意的時候出現,所以不必慌張趕路,按自己的節奏,步履不停地走過每個今天。」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如果覺得人生太苦,不如放過自己。
@心之助盧悅,心之助情感心理平臺創始人,心理學學者,資深媒體人,15年婚戀情感專家;央視、鳳凰衛視、北京臺多檔節目特邀心理專家;暢銷書作家,著有《愛情有毒》、《愛到絕處便逢生》《過日子就像玩闖關遊戲》 、《親密關係的重建》,各大平臺均有售。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本文由心之助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