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臺灣垃圾
價值中國推薦《能源評論》文·宋濤
與大陸一海之隔的臺灣成為近年來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大陸遊客總是被臺灣人稱為「海那邊的朋友」,朋友們既醉心於好山好水好人情,也迷戀那邊花樣繁多的小吃。同根同源的文化讓自由行一路暢通,但有時也會遇到一些「囧」事。
遊客最大的困擾是垃圾無處丟棄,尤其是那些充滿「古早味」的小街小巷,垃圾筐垃圾筒通通看不到。是一個偶然的經歷,才讓我們明白了其中原委。
一日傍晚,突如其來的瓢潑大雨,把我們攔在了民宿,熱情的黃姐買了各種便當外賣。餐後,我們按照大陸的習慣把餐盒和剩飯堆在一起。黃姐立刻制止了這一行為。她麻利地把剩菜倒到一個大桶裡,又把紙制的便當餐盒洗涮乾淨收起來。她邊做邊說,「這些都是可以回收的,你們不可以隨便丟掉。」原來,在臺灣,垃圾有嚴格的分類,粗分為「一般垃圾」「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三種。
以黃姐家為例,廚餘垃圾是指剩菜、水果皮、雞蛋殼等,回收作為飼料。回收垃圾是家庭中比較重視的部分,紙張、報紙、書本收集成為一類,回收後生產再生紙和衛生紙;飲料杯、便當盒、塑料帶、吸管、玻璃瓶、鋁罐、罐頭瓶等分成一類;衣服、鞋子、包包、帽子等家居用品又可分為一類。一般垃圾則是那些要丟棄的真垃圾。黃姐說,「其實真正垃圾並不多。」
促使居民積極進行垃圾分類的另一因素是臺灣的垃圾隨帶付費政策。居民要為所有不可回收的垃圾付費。標準是以環保部門設計的專用垃圾袋為計量工具,計算應交納的垃圾費。專用垃圾袋共有6種不同容量,每袋價格從新臺幣2.5元(約合0.6元人民幣)到46元(約合10元人民幣)不等。所以,市民扔的垃圾量越少,需要使用的垃圾袋越少,支付的垃圾費也就越少。
在臺灣還有一道奇妙的風景。每到傍晚,都會有一輛放著音樂的大車在街巷中穿梭,拎著垃圾袋的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將垃圾扔到車後敞開的大鬥裡。出來稍遲的,還要緊跑兩步,生怕錯過了扔垃圾的時間。這是臺灣不可回收垃圾的運輸過程。專業收集運輸隊伍在下午6點45分到晚上10點間,走街串巷進行定點收集。
垃圾回收車不僅僅是簡單地收集,對於居民送來投放的垃圾,如發現未分類的,他們往往會拒收或者進行罰款處罰。
當我問到臺灣垃圾都去向何方時,黃姐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臺灣垃圾回收有個比較成熟的市場,清運隊將收運的可回收垃圾出售給回收商,再由回收商販賣給再生利用工廠,製成產品後銷售;二是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通過資源化利用處理過程產生的副產物獲得經濟效益,比如利用焚燒產熱發電,利用飛灰生產水泥,利用爐渣制磚,收集填埋場沼氣發電等……
偶然的際遇,讓我了解到了臺灣垃圾的去向。所謂「看不見」的垃圾其實得益於臺灣地區垃圾產生、處理、運輸、加工的完整鏈條,而保障鏈條實施的,不僅僅是民眾的自覺性,更需要人性化、嚴謹的制度。
(作者系資深旅行達人)
文章來源:《能源評論》
「傳播知識價值,倡導獨立思考!」
1、價值中國:chinavalue.net
微信公號:價值中國
微信ID號:chinavaluenet
價值中國微信全站精華搜索: 數百萬篇極具價值的經濟/商業/金融/文化類文章期待對話。微信公號中,輸入您感興趣的任意「關鍵字」,可搜索精彩的專家見解!
關鍵字舉例:自貿區 網際網路 貨幣 股票 大盤 基金 虛擬組織 儒學 佛學 藝術 自由 民主 美國經濟 美元 利率 英國 歐洲 農民 土地 新能源 基因 教育 私募 醫改 領導力 戰略 創業 渠道 社會責任 營銷 房地產 汽車 可持續 新土改 電信 安倍 高盛 騰訊.等等!您想到的任何主題,這裡都有!
2、價值社會,是價值中國旗下實名制職業人士移動社交網站。
移動網址:valuesns.com
微信公號:價值社會
微信ID號:valuesns
歡迎關注!與百萬名職場精英互動社交!
更多雜誌匯文章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