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滲透日本方方面面 民眾稱拉低物價

2020-12-14 搜狐網

  「中國製造」滲透日本各行各業

  青山洋服、優衣庫竟都是中國貨

  GDP全球第三、一向挑剔的日本民眾,眼下已能接受遍布身邊的中國製造產品,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涉及這個島國引以為傲的電器、IT等精益製造領域。尤其是在日本形成M形社會後,當地中低收入消費者認為,中國製造產品拉低了物價,豐富了生活選擇。

  不過近水鄰邦的我們還遠不能洋洋得意。雖然有夏普、索尼等企業沒落,雖然陷入所謂失落的20年至今沒有走出來,但日本如今仍在全球高端製造價值鏈中佔據鏈主地位,而中國企業還是打工仔,非發包方;日本依靠財團模式,在華數萬家企業的背後集結著驚人的力量,在信息電子、鋼鐵、汽車等多個產業擁有著可怕的話語權。

  中國製造在日本有著怎樣的優勢、劣勢,如何在競爭合作中跨入「中國創造」,贏得國際消費者的尊敬?帶著這些問題,7月6日-7月12日,《金陵晚報》聯手環球市場集團暨GMC優質製造商聯盟,趕赴日本進行「中國製造」的探訪之旅。在東京、大阪、京都等日本主要城市,《金陵晚報》記者和當地消費者深入接觸,和許多中日企業家、貿易研究專家面對面交流,了解到許多中國製造在日本的成功與失敗、困難與奮鬥,不為人知的故事。

  □金陵晚報記者 李子墨 在東京現場發回報導

  在日本,有多少商品是由「中國製造」?沒人能給出精確的答案,因為太多了,而且每天還在增加。

  日本首富的中國牌

  在日本採訪時,記者獲知近來發生的一個真實故事。一個中國女孩到日本旅遊,要導遊領她買Hello Kitty,因為她覺得,只有在日本買到的才是最正宗的。結果導遊告訴她,Hello Kitty基本上是made in China。

  無獨有偶,記者的一位朋友「青心小魚」最喜歡機器貓,她希望幫買正版的機器貓公仔。結果,記者抽空在大阪的梅田、心齋橋、日本橋,以及大阪關西國際機場的免稅店,尋找了許多個商店,發現機器貓公仔竟都是made in China。

  這還不算。7月7日,《金陵晚報》記者來到東京的銀座步行街,這裡被譽為全世界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我們逛了日本著名的青山洋服,還有一幢7層樓高的優衣庫旗艦店,發現青山洋服和優衣庫的服裝,也都是中國製造。由於優衣庫正在打特價,一些衣服比國內還便宜,所以我們每人都買了幾件。

  有種說法是,「80%日本人都至少有一件優衣庫的衣服,而這家公司所有的產品現在已經100%中國製造」。這並不奇怪,優衣庫的老闆柳井正號稱日本首富,這個眼光獨到的裁縫,最終從平民消費中發現了商機,並很早就把觸角深入中國,打起中國牌,在華下單低成本製衣。儘管今年上半年經營有點不太順利,但這個倔強的老頭在日本人心中,威望極高。

  東京的導遊對《金陵晚報》記者介紹,這些年來日本經濟不景氣,人工成本又特別高,所以不僅超市、大賣場充斥著中國製造的商品,就連高檔商場也有許多中國貨,畢竟後者因為人工及原材料成本低,更具競爭力。

  不過他也透露,中國製造的很多高檔商品,並不是以中國品牌的面目出現,而是穿著日本或其他國家的品牌馬甲出場。青山洋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made in China,但許多日本人仍喜滋滋地買下。

  心齋橋:中國商品一條街

  赴日期間,《金陵晚報》記者還特意逛了東京、大阪、京都的超市、賣場、電器城、商業街,看看日本普通老百姓,購買什麼樣的中國商品。

  一番「草根」調研的結果是,從服裝、電器、家具、百貨、小五金、日用品,到水果、蔬菜等食品,中國商品已不計其數,大多物美價廉,實用美觀,甚至時尚新潮,深受日本消費者的喜歡。

  在大阪一條長長的心齋橋商業街,兩旁分布著許多平價商店,銷售鞋襪、玩具、手錶、手機等各類生活用品。當地一位姓呂的導遊告訴《金陵晚報》記者,「這條街上絕大多數商品,都是中國生產的,價格很便宜。所以這兒每天都是人潮洶湧,摩肩接踵。」

  《金陵晚報》記者還特意逛了迪斯尼專賣店,瀏覽各類可愛的玩偶、鑰匙鏈、項鍊、手機鏈、手錶、筆,有米老鼠、Nemo、小熊維尼、巴斯光年等各種造型,沒錯,清一色的還是中國造。

  導遊半開玩笑地說,也許這條街上,就只剩下藥妝店和茶店的商品,是日本原創的了。他還告訴《金陵晚報》記者,除了價廉,這些遠赴東瀛的中國產品,質量大多過硬,因此受到日本消費者的歡迎。比如襪子,就比中國國內銷售的質量更好,更耐穿。

  「洋馬甲」的尷尬

  7月10日,《金陵晚報》探訪團一行入住大阪的新阪急酒店。記者就近去調研了對面的Yodobashi Umeda,這是大阪最大型的電器城。

  Yodobashi Umeda的一樓,主要是手機及其飾品、零配件,同行的環球市場陳佩欣想給蘋果手機買點飾品,好些看中的手機保護套、耳機或者手機鏈,都印著made in China。

  樓上幾層銷售的是日本佳能、尼康、索尼、松下等相機,一些是日本生產,也有一些來自中國。一位了解情況的日本朋友向《金陵晚報》記者介紹,就算這些在日本生產的相機,其中也有許多零部件是在中國生產的。

  採訪中,《金陵晚報》記者從相關統計數據獲悉,目前日本市場上的生活類電器,約一半是在中國生產的,包括電腦、手機、相機、印表機、iPhone零部件等。但是,這些中國貨卻是「裸身」銷售到日本,因為用的都是日本或其他國家的品牌,長著「外國臉龐」。

  7月11日,探訪團一行來到關西地區老牌家電連鎖巨頭上新電機的總部,並參觀了其在日本橋的Joshin電器賣場。上新電機的負責人承認,賣場內許多電器的零部件,都是中國製造,但沒有一個是中國品牌。

  「難道你們不銷售海爾家電嗎?」面對《金陵晚報》記者的疑問,這位負責人領著我們來到AQUA的洗衣機和冰箱前,說:「海爾收購了三洋,但在我們的賣場,只採用日本的AQUA品牌,並不用海爾的品牌。」記者仔細查看,發現AQUA洗衣機和冰箱的機身上,確實沒有任何Haier的標識。

  這確實是一件令人尷尬、甚至有些沮喪的事情。這些天,在日本看到這麼多中國製造的商品,卻沒有看到一個屬於中國自己的品牌。原以為在家電賣場能看到海爾,但據說海爾家電在日本也賣得不好,於是收購三洋白電,希望藉助日本的AQUA品牌來打開局面。

相關焦點

  • 中國製造滲透日本 青山洋服、優衣庫都是中國貨
    GDP全球第三、一向挑剔的日本民眾,眼下已能接受遍布身邊的中國製造產品,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涉及這個島國引以為傲的電器、IT等精益製造領域。尤其是在日本形成M形社會後,當地中低收入消費者認為,中國製造產品拉低了物價,豐富了生活選擇。   不過近水鄰邦的我們還遠不能洋洋得意。
  • 中國製造滲透日本 優衣庫原是「中國貨」
    GDP全球第三、一向挑剔的日本民眾,眼下已能接受遍布身邊的中國製造產品,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涉及這個島國引以為傲的電器、IT等精益製造領域。尤其是在日本形成M形社會後,當地中低收入消費者認為,中國製造產品拉低了物價,豐富了生活選擇。  不過近水鄰邦的我們還遠不能洋洋得意。
  • "中國製造"滲透日本 青山洋服、優衣庫都是中國貨
    GDP全球第三、一向挑剔的日本民眾,眼下已能接受遍布身邊的中國製造產品,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涉及這個島國引以為傲的電器、IT等精益製造領域。尤其是在日本形成M形社會後,當地中低收入消費者認為,中國製造產品拉低了物價,豐富了生活選擇。   不過近水鄰邦的我們還遠不能洋洋得意。
  • "中國製造"滲透日本 青山洋服優衣庫都是中國貨
    GDP全球第三、一向挑剔的日本民眾,眼下已能接受遍布身邊的中國製造產品,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涉及這個島國引以為傲的電器、IT等精益製造領域。尤其是在日本形成M形社會後,當地中低收入消費者認為,中國製造產品拉低了物價,豐富了生活選擇。不過近水鄰邦的我們還遠不能洋洋得意。
  • 日本物價與中國物價大對比(細說日本的物價高於低)
    日本物價與中國物價大對比(細說日本的日本物價與中國物價大對比(細說日本的物價高於低)有的人會覺得日本物價偏高,然而日本卻是經濟發達國家之一,但在人力程度上,不算一個物價低廉的國家,勞動力缺乏。基本全球的服裝都是大同小異,沒有太大區別,傳統服裝只有在重大的節日才會穿著,像國內的大眾品牌或是奢侈品日本也是有的,而且售價會比國內低很多,像一些小眾品牌什麼優衣庫,HM之類的更是便宜到極點化妝品:日本是化妝品行業,生產和消費大國,遍地都是琳琅滿目的超值化妝品,而化妝品在日本國內的價格,真的便宜到讓人尖叫。
  • 臺灣物價低民眾壓力大 口袋裡沒錢的惡性循環
    臺灣物價低民眾壓力大 口袋裡沒錢的惡性循環 2014-07-10 08:40:36隨著物價上漲,如今雞肉也越來越貴了。 圖片來源:臺媒   據臺灣媒體報導,兩岸四地消費者信心指數第2季調查結果7月8日在北京發布。統計發現,臺灣的物價在兩岸四地中最低,但弔詭的是,島內對物價的滿意度同樣也是最低,普通民眾卻都覺得物價壓力很大。這是怎麼回事呢?
  • 外國物價便宜如越南、柬埔寨等國,怎不把東西拉到中國賣?
    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人力成本低、快遞物流業逆天發達的國家,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東西值得拉到中國來賣。中國都開了中歐貨運列車,將義烏的小商品直接用火車運進了歐洲去賣了!全世界有60%的聖誕節禮品都是中國義烏製造的。
  • 中國民眾對日本好感上升,日本民眾對中國好感卻降到新低?
    編輯:供奉近些年來,中國民眾對日好感度和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大相逕庭,後者創新低。就中日兩國民眾好感度偏差過大這一問題,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在記者採訪時作出了回答。據其說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乃至如何扭轉局面,都需要中方好好研究,日本方面願意和中方一起思索並提出參考意見。其言辭之間,似乎在暗示中國需要為此負責,然而就客觀情況來看,日媒慣於發表煽動言論,顯然他們的「鍋」不小。中國媒體積極報導,大大提升國民對日好感度垂秀夫一番表態不至於被當成「暴言」看待,中方可以理解,畢竟日本大使發言需要站在日本政府的立場。
  • 日媒:「雙11」已滲透日本 民眾也要「買買買」
    原標題:日媒:「雙11」已滲透日本 民眾也要「買買買」   中新網11月11日電 日媒日前撰文稱,近日,中國又迎來了「雙11」全民網購狂歡節。阿里巴巴在雙11的單日交易額曾經突破了1萬億日元,市場規模逐年擴大。優衣庫和明治等日本企業也加入到狂歡節中,爭取擴大銷售額。
  • 日媒稱「中國製造」疫苗流入日本?駐日使館回應
    中新網1月2日電 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消息,駐日本使館發言人就日媒報導「中國製造」疫苗流入日本一事回應稱:「我們對個別日本媒體未經核實有關情況即對中國新冠肺炎疫苗對外合作妄加評論表示強烈不滿,希望有關媒體切實承擔傳媒責任,確保涉華報導真實、客觀,避免對日本民眾形成誤導。」
  • 日媒稱「中國製造」新冠疫苗流入日本?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回應
    2021-01-01 21:32:25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舉報   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官網
  • 臺灣低薪低物價的模式可以維持嗎?
    臺灣的實質薪資在過去十多年來幾乎是零成長,但在物價上漲率也低的情況下,老百姓抱怨歸抱怨,但似乎無法擺脫低薪的宿命,政府似乎也拿不出解決的對策。   我們舉幾個大家熟悉的國家及地區來比較,瑞士薪水是臺灣的三倍,物價也是臺灣的三倍。日本、澳洲的薪水是臺灣的兩倍,物價也幾乎是臺灣的兩倍。
  • 學者稱中國消費稅高於發達國家推高物價
    核心提示:中國學者對比中美的物價發現,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的售價比國內同類商品便宜50%。學者認為中國的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流轉稅導致物價居高不下,中國商品中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
  • 「中國製造」與日本民眾生活密不可分
    新華網大阪2月10日電(記者馬興華)在日本生活久了,記者對「中國製造」已經司空見慣:來自中國的大蔥、胡蘿蔔等各種新鮮蔬菜、冷凍海產品,100日元店內眾多的中國制日用雜貨,街頭隨處可見的中國服裝等。不過,「中國製造」早已不限於這些物美價廉的商品,眾多「高大上」的商品也都貼上了「中國製造」的標籤。
  • 臺灣物價低,為何消費信心也低?
    臺灣物價低,為何消費信心也低?   今年第一季度,海西信心指數同比小跌,環比小揚,其中消費信心指數環比微揚,顯示物價問題得到控制。與此同時,一水之隔的臺灣消費信心指數,卻在油電漲價的驅動下,加快下挫。
  • 「安倍經濟學」令民眾生活水平下降 加薪難物價漲
    「安倍經濟學」令民眾生活水平下降 加薪難物價漲   加薪難實現 物價反上漲  「安倍經濟學」令民眾生活水平不增反降  本報駐日本記者 田 泓  一年一度的日本勞資談判——「春鬥」本月初起拉開帷幕。
  • 世界上最「奇葩」的國家:人均收入很低,物價卻堪比北上廣深
    當人們生活富裕了之後,大家都想要出去遊玩一番,更是有不少人選擇出國旅遊,看看國外的景色,感受一下國外的風俗文化,而近幾年非常受中國遊客歡迎的幾個國家大概就是韓國、日本、泰國這幾個離我們國家比較近的國家了,除了這幾個國家,與泰國相鄰的柬埔寨也是當初也是深受我們中國遊客的喜愛。
  • 日本近三十年物價沒有變化,物價穩定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好是壞?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物價也在持續上漲。根據統計,在過去的33年裡人民幣實際貶值6倍多,1980年存100萬到今天就只剩下15萬的購買力了。物價穩定通常被看成社會穩定的一種表現,表示社會供需平衡,對於百姓來說,物價穩定,工資上漲,是一件好事,但是日本壞就壞在這三十年間,不僅物價沒漲過,工資也沒再漲過。 根據日本國稅廳的調查,1999年時,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為461萬日元(約29萬6400元人民幣),每月平均收入為38萬4166日元(約2萬4700元人民幣)。
  • 平成三十年:改變中國人的不止是日本製造
    平成這個已經伴隨日本民眾走過三十年的年號也將成為歷史。作為中國的鄰國之一,日本在過去的平成年間對中國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今年5月1日,德仁皇太子即將即位成為新的天皇。平成這個已經伴隨日本民眾走過三十年的年號也將成為歷史。作為中國的鄰國之一,日本在過去的平成年間對中國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三十年來,日本帶給我們的影響早已不是日本製造的產品這麼簡單,日本的影響早已滲透在我們的身邊的方方面面。「二次元」、「宅文化」等詞已經成為了國內媒體中常見的詞彙。據調查,中國現在已經有多達2億的「泛二次元人群」。
  • 物價上漲哪家高?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等國的CPI對比
    物價下跌難道不是好事嗎,為什麼歐盟委員會擔心今年經濟呢?這是因為物價下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有不少好處,起碼貨幣的購買力變得更強了。但是,對宏觀經濟來說並非如此,經濟學家們通常認為在2%或3%之間(有些認為是2%到4%)的微弱通脹最有利於經濟發展。低了或高了,其弊端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