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池是地地道道的張坑村人,年逾70,小學文化,退休前在張坑村委會工作。他看到張坑村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於是萌生了編寫村志的想法。經過四年的努力,近九萬字的《張坑村志》初稿已經完成。
要留住鄉土的記憶
張柏池平時喜歡翻翻書,看看報紙,尤其對於地方歷史、民俗等,興致挺濃。有人說: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傳奇。面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張柏池心裡有著深深的感觸。
張柏池7歲時失去了父親,初小畢業時才14歲,便參加生產隊勞動。曾到過橋頭參加興修石馬河的勞動。在工地上,他和大人一起推車運泥,艱苦勞作,毫無怨言。先後任過生產隊記分員保管員、出納員,並曾於1999年至1999年任過張坑管理區主任。作為張坑村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見證人,張柏池直言,張坑村需要一部村志,來留住張坑村的形象,留住張坑村的記憶,留住張坑村的根。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張坑村真實的歷史記錄下來,保存下來。
他在《張坑村志》初稿的前言寫道:「為弘揚和傳承本土優秀歷史文化,我們追本溯源,銘記歷史,以啟迪後人,使我村的良風美俗世代相傳。
歷經四載編寫村志
四年前,張柏池還在村委會上班,在大家的支持下,他利用工作之餘,多方搜集文字、圖片等資料,著手編寫村志工作。退休後,他回到家裡,繼續編寫村志。由於資料缺乏,這給編寫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特別是他不會電腦打字,稿子全靠他一筆一畫寫成。他認為,開弓沒有回頭箭,再大的困難也要把村志的編寫工作做下去。
這四年時間,他腦子裡想的,全是村志編寫的事情。他有時夜裡上床睡了但一想起村志裡寫的某個事或某個詞語需要改動,便立即開燈下床,把稿子改好才安然熄燈。
經過四年的編寫,這部近九萬字的《張坑村志》初稿終於完成。初稿分蛋氏溯源、經濟發展、行政建屬、歷史文化等章節,詳實地記錄了張坑村的歷史情況,目前,張柏池正多方徵集對《張坑村志》初稿的意見,以便進一步做好修訂工作。
捧著厚厚的《張坑村志》初稿,張柏池老人說:「我義務編寫《張坑村志》,不為自己,是為了給後人留下點東西。」
傳承本土優秀歷史文化
在《張坑村志》初稿中,張柏池對本土優秀歷史文化作了詳細的記錄。在民間故事」部分,他錄入了《燒散的「陂頭圍」》《鬼園的傳說》《臺督府總管一張松》《求雨嶺一一求雨》等八篇民間故事:在「非遺文化」部分,他錄入了古井、糖寮、牛經紀、硬餅等十多種非遺文化內容:在「農村風俗」部分他錄入了冬至、團年、喊童年、婚俗等十多種農村傳統風俗。作為張坑村土生土長的全國誠信典範、廣東好人、橫瀝鎮最老牛經紀張揚錦,他的先進事跡也被收入村志。
張柏池認為,隨著生活方式轉變,延續了上千年的各種民俗活動,許多正在漸漸消失。在村志中,關於張坑村的民俗、節日、歷史掌故等,都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下來,可以永久存留,有利於弘揚和傳承本土優秀歷史文化。村志、鎮志和縣誌一樣,都有著地方志的基本功能:存史、資治、育人。
(李日興)
END
奔狗創意文化
來源:【印象橫瀝】、橫瀝編輯部
排版:BELLE
每周六更新
簡介:橫瀝自媒體特色欄目:1『原創視頻』推送有趣創意公益廣告、MV、微影視;2『人物故事』分享橫瀝本土人物故事傳遞正能量;3『吃喝玩樂』推送橫瀝吃喝玩樂、優惠信息;4『橫瀝企業』推送橫瀝本土企業、商家;5『聚焦橫瀝』推送橫瀝民生實事、招聘求職、武術、新聞、社會熱門話題等。商務合作添加個人微信手機同號:13669859996